七夕古代送什麼禮物?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又是一年七夕日,在這天,有情人往往互送禮物以表心意不過,在古代,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根本不用送什麼禮物,主要是女生希望以織女為榜樣,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七夕古代送什麼禮物?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
又是一年七夕日,在這天,有情人往往互送禮物以表心意。不過,在古代,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根本不用送什麼禮物,主要是女生希望以織女為榜樣,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
雖然七夕不送禮,但是面對心上人,浪漫的古人依舊會通過各種方式“撒狗糧”,送的禮物通常低調奢華有内涵。河南商報記者采訪到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士祥,透過詩詞來看看古人的“送禮指南”。
河南南陽白灘漢墓出土的星象畫像石拓本,其中有牽牛、織女圖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送芍藥維士與女,伊其相谑,贈之以芍藥。——《詩經·鄭風·溱洧》
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提到這樣一個場景:男子和女子互相嬉鬧、互相戲谑,末了,還互贈了一枝開得熱烈的芍藥花。
為什麼是芍藥?王士祥解釋說,在古代,芍藥花被用來代表愛情,成為古代青年男女戀愛時的贈物。此外,“芍”别名為“江蓠”,取諧音“将離”,因此也被當作戀人離别時的贈物。
送簪子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缭之。——佚名·《铙歌十八曲》之《有所思》
在詩歌《有所思》中,男子送給女子鑲嵌珍珠的玳瑁簪,以表達一片癡心,女子小心地用玉環把發簪纏繞起來,以表示同樣的深情依戀。
簪,是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于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它常是男士送給心儀女子的首選禮物,女子也經常将之作為定情信物送給情郎。
送镯子何以緻契闊,繞腕雙跳脫。 ——漢·繁欽《定情詩》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镯常常背負着盟誓的重托。
送玉佩風搖玉佩清,今夕為何夕? ——唐·毛文錫《醉花間》
女子成親之前,身上是系着羅纓的,也就是彩色的絲帶。而男子所送的玉佩若是被女子所接受,代表郎有情,妾有意,成親之後,以玉佩和羅纓相配,視為 “結璃”,也是古代代表男女婚事的一種象征。
王士祥表示,提到玉佩,還有一個春秋時期的傳說。
鄭交甫曾經在萬山遊玩,巧遇兩個神女也在遊玩,心中羨慕不已,于是向神女提出來,想留個紀念。兩位神女就解下随身的佩飾,贈給了鄭交甫,鄭交甫接過來,小心翼翼地放在懷中。走了十來步,伸手向懷中一摸,佩飾竟然沒了。再回頭看那兩位神女,也已經不見了蹤影,搞得鄭交甫失落了好長時間。由此還延伸出兩個成語,即“漢臯解佩”和“神女弄珠”。
這個故事為萬山和萬山潭增添了一層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也成了撥動詩人們心弦的素材,孟浩然的《萬山潭作》寫道“遊女昔解佩,傳聞于此山”,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送詩詞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咱河南老鄉李商隐,當時去四川任職,歸期未定,思念遠在北方的妻子,于是贈詩一首,傾訴自己在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堪稱浪漫中的浪漫。
後來,李商隐還在七夕節當天寫過一首《七夕》,以此來悼念夫人:鸾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争将世上無期别,換得年年一度來。面對與夫人的陰陽相隔,李商隐反倒羨慕起牛郎織女,發出無奈的感慨:比起世上無期的離别來,牛郎織女的相會是有期的,是可以期盼的,讓人充滿期待。
送紅豆玲珑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唐·溫庭筠《南歌子詞二首》
紅豆,在古代常稱相思豆。最早并不是傳遞男女情誼的物件,而是表達對友人的不舍。
後來人們覺得相思豆外表通紅,就像愛情一樣熱烈,便漸漸也有了代表情意綿綿之意。一般來說,男子送女子相思豆,便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我想你了,你知道嗎?
送同心結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平。 ——宋·林逋《相思令》
同心結,最早是在北宋時期流行的禮物,意為“永結同心、此生唯你”,表示自己對愛人感情的純真。
在《甄嬛傳》裡,也有過描述送同心結的情節。七月初七,雍正為了表示對甄嬛的寵愛,便送給了她同心結,而其他妃嫔沒有,這份禮物飽含的愛意,足以見得。
送寶钗寶钗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 ——宋·辛棄疾《祝英台近·晚春》
钗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别的習俗:女子将頭上的钗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
送梳子相輝瑜珥瑤钗鳳。寶翼蜻蜓動。新妝又得水蒼梳。人道秋風何物不瓊踞。 ——元·姚燧《虞美人·玉梳贈内子》
古代女子在嫁人之前,娘家都會為女子梳頭發,古代流行這樣的說法: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
送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發、私訂終身的意思。這樣一來,梳子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
送香囊欲織雙鴛鴦,終日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長得系肘腋。 ——明·鄭旦《子夜歌三首》
古人佩戴香囊,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在《禮記·内則》中有記載: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适父母舅姑。意思是,先秦時期的年輕男女見到父母和長輩,要佩戴香囊,以表示尊重。
香囊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因為香囊是随身之物,男子贈與心上人香囊,就仿佛陪在她的身邊,這是古人最早的浪漫。
送羅帕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橫是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 ——明·馮夢龍《山歌》
古代羅帕多用于傳情,試想,一女子羅帕在手,含笑盈盈,轉身之間更添幾分嬌媚,讓人頓生憐愛之情。
再加上羅帕質地輕,使用頻率高,還特别容易掉落,在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過拾到羅帕而認識,随後相戀,上演一段傳奇佳話。
送指環龍香小柄琵琶彎,切玉玲珑約指環。試按花深深一曲,海棠開後望郎還。 ——清·朱彜尊《鴛鴦湖棹歌》
指環,也就是戒指,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
(編輯 吉倩倩 首席編輯 華麗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