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第十四篇跟讀

論語第十四篇跟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19:13:12

論語第十四篇跟讀?子張篇第十九【原文】,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論語第十四篇跟讀?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論語第十四篇跟讀(一起通讀論語第168課)1

論語第十四篇跟讀

子張篇第十九

【原文】

19•1 子張曰:“士見危緻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

子張說:“士遇見危難時勇于獻身,看見有利可得時想到是否符合義,祭祀時誠心誠意緻敬,居喪時真心實意哀痛,這樣就可以了。”

【評析】

子張這些話孔子之前都表達過類似的意思(見1•22、3•12、3•26、14•12、16•10等章節)。 這一篇基本是學生轉述孔子的話。有的學生在轉述前先說“吾所聞”、“吾聞諸夫子”,有點像佛經開頭往往有一句“如是我聞”。

【原文】

19•2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譯文】

子張說:“執守道德而不能弘大,信仰道義而不能笃實,(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可有可無的?”

【原文】

19•3 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1)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釋】

(1) 矜:憐憫,同情。

【譯文】

子夏的學生問子張怎樣結交朋友。子張說:“子夏是怎麼說的?”答道:“子夏說:‘可以結交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結交就拒絕他。’”子張說:“我所聽到的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普通人;能夠贊美好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如果我是很賢能的人,那對什麼人不能容納呢?我如果不賢能,那别人就會拒絕我,還談什麼拒絕别人呢 ?”

【原文】

19•4 子夏曰;“雖小道(1),必有可觀者焉;緻遠恐泥(2),是以君子不為也。”

【注釋】

(1)小道:指具體的技藝、技能。

(2)泥:拘泥,阻滞。

【譯文】

子夏說:“就是小技能,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要達到遠大目标的話恐怕受其拘泥限制,所以君子不從事它。”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1),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注釋】

(1) 亡:無。所亡就是所不知的。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的代表作《日知錄》,其書名即取自“日知其所亡”。

【譯文】

子夏說:“每天都要學到未知的,每月都要(總結複習确保)不忘記已知的,可以說是好學了。”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學而笃志(1),切問而近思(2),仁在其中矣。”

【注釋】

(1)笃志:堅守志向。

(2)切問而近思:切問就是“切問己所學而未悟之事”,近思就是“近思于己所能及之事”,圍繞已學的知識、身邊的事情懇切提問、認真思考。大意是要踏踏實實,思考謀慮當前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好高骛遠,淩虛蹈空。後來宋代大儒朱熹和呂祖謙編撰了《近思錄》,是宋明理學的經典著作,近思二字即取于此。另一種比較簡潔的解釋是,切問就是近于問,近思就是近于思,切問近思就是好問好思的意思,亦通。

【譯文】

子夏說:“廣博學習,堅守志向,懇切提問,着眼當前認真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原文】

19•7 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

【注釋】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業的工匠。肆,作坊。

【譯文】

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住在作坊裡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獲得道。”

【原文】

19•8 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對過錯一定會掩飾。”

【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俨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望他覺得莊重,接近他覺得溫和,聽他說話覺得嚴正。”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

子夏說:“君子取得百姓信任後才去役使,如果沒有取得信任,百姓就會認為是在虐待他們;君子必須取得君主信任後才去規勸,如果沒有取得信任,對方就會認為你在毀謗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閑(1),小德出入可也。”

【注釋】

(1)大德:指大節。 閑:本義是木栅欄,這裡指界限。

【譯文】

子夏說:“大節上不能越過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原文】

19•12 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1)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2),譬諸草木,區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誣(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注釋】

(1) 抑:表示轉折的意思, 但是,不過。

(2) 孰先傳焉,孰後倦焉:曆來的解釋衆說紛纭。關鍵在對“孰後倦焉”如何理解。比較簡潔的說法是:“哪些适合先傳,哪些可倦而後傳。”有人幹脆把“倦”解釋為“傳”字之誤,那就更簡單了。還有複雜些的解釋認為這裡的“倦”是誨人不倦的意思,這一句使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我們之前解釋過,見16•1注),完整的表述是“孰先傳先倦焉,孰後傳後倦焉”,意思是誨人不倦地先傳授學習哪些内容,誨人不倦地後傳授學習哪些内容。 還有其他一些解釋,不一一列舉了。聯系上下文,其實意思很明了,說到底就是說哪些先學哪些後學,要循序漸進,因材分類進行施教,從灑掃之類的具體小事先學起,慢慢再學高深的道理。加減乘除還沒學,上來就講微積分,恐怕不行。

(3) 誣:歪曲,诋毀。

【譯文】

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做些灑水掃地、應對客人、迎來送往的禮儀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了,說:“唉,子遊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些,後傳授哪些,這就好比草木一樣,要分類區别。君子之道怎麼可以随意诋毀歪曲呢?能做到善始善終循序漸進地傳授學習,大概也就是聖人了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