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張金東 陳傑 臨湘報道
一年生産浮标一億多支,從業人數3萬之衆,産業鍊生産總值30億元……
咋看不起眼的小小浮标,臨湘人卻将其做成了大産業,并形成了完整産業鍊,如何做到的?
10月28日,“這裡不一樣——湖南省特色工業小鎮網絡名人行”活動首站走進臨湘浮标小鎮,探尋小鎮的崛起密碼。
網絡名人及媒體記者參觀浮标小鎮。
科技撬動産業升級
一款碳素浮标,能耐得住3噸重車子的碾壓;由納米材料制造而成的“心太軟”浮标,120元一支供不應求;專門針對鯉魚設計的“鯉先生”,市場銷售火爆……走進湖南省池海浮标釣具有限公司,展廳内一款款功能強大、科技感十足的浮标令人稱奇。
“這款産品,通過手機或手環連接好,一旦有魚咬鈎,就會通過聲音、震動或者發光來及時提醒釣魚人。浮标還配有無線充電器,充一次電可用50個小時,無線傳輸距離可以達到百米以上。”該公司副總經理李立明指着一款浮标介紹道。
科技賦能,助力臨湘浮标進入發展快車道。
據介紹,臨湘釣具産業已獲57項專利,有8個品牌成為湖南省著名商标。其中,池海浮标釣具有限公司擁有國家專利13項,公司自主研發的浸漆機、成型機為全國首創,開發制作的高檔工藝浮标填補了國内技術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熟知臨湘浮标發展史的人都清楚,蝶變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浮标人锲而不舍的努力。
上世紀90年代初,池海釣具成為臨湘市第一批浮标釣具生産企業,在市場前景看好的情況下,當地居民争相效仿,紛紛辦起了浮标生産企業。
生産車間。
盡管臨湘浮标産業起步較早,但由于經營分散,一直難以做大。
近年來,臨湘工業園看中這一行業低碳、環保的特點,整合資源,對入園企業給予租金、财稅等方面的優惠,并以獎代投鼓勵技術創新,推動産品叠代,産業升級。
通過多年的創新發展,浮标的原材料也不再局限于蘆葦,當地山陵丘地上的桐木、來自南美的巴爾杉木、雲南的孔雀羽,高科技納米材料都成為臨湘人制作浮标的材料。
産業集聚效應凸顯
距離池海浮标釣具不遠處的湖南瑞琦戶外用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海外市場的仿生魚餌生産企業,公司生産的各種産品出口到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網絡名人@總裁語錄也是一名垂釣愛好者,他坦言,從沒見過像臨湘這麼大規模的釣具生産基地。
雙十一臨近,各大商家正在緊張備戰,湖南省小鳳仙釣具有限公司也不例外。走進辦公區,“雙十一”濃厚氛圍撲面而來,諸如“決戰”“雙十一”字樣的标語随處可見。
“就像農村的‘雙搶’,員工兩班倒備貨。”公司總經理塗小鳳說,占地4800平米的倉庫已經差不多堆滿。
不僅如此,塗小鳳還通過直播,借助網絡平台,赢得粉絲無數。
搭載網絡快車,浮标産業成功走出臨湘,走向世界。
備戰“雙十一”。
目前,全市已注冊釣具天貓店、京東店90家,1688批發店77家,線上年銷售額近10億元。
如今,小鎮不再是單一的浮标企業,從浮标到各種釣具,從線下到線上,從傳統到高科技,臨湘浮标小鎮向全産業鍊邁進,形成了“材料供應、機械制造、工藝包裝和水陸物流配套”的完整産業鍊。
全市有浮标生産企業785家,電商、物流主體269家,從業人數達到3萬餘衆,年産浮标一億多支,産品銷售量占國内市場80%的份額,産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釣具(浮标)産業鍊生産總值達30億元。
臨湘國際垂釣中心。
按照“集團聯動、龍頭帶動、品牌推動”的思路,以浮标為引爆點,臨湘正在探索浮标集群 原料基地 電商物流 遊釣旅遊融合發展模式,以公司聯作坊,發展100億元釣具産業經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