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之家 鐘表文化]不少朋友應該都見過一張多年前對于腕表品牌分類的掃描圖片,盡管它的确切出處難以考證,但根據大緻内容可以推斷是當時為進口腕表制定的劃分标準。逐一查看每個品牌的中文譯名及分類标準後不禁感歎,這幾十年腕表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許多曾經高高在上的品牌如今已跌落神壇,甚至退出曆史舞台;而又有許多曾經被劃分為“三類表”、“四類表”的品牌,憑借多年發展積澱的實力,一躍成為頂尖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圖片不少品牌的譯名與今天有較大出入,同時劃分标準也存在一定局限,例如并未收錄如百達翡麗、江詩丹頓等高奢品牌。我們不妨以幾個熟悉的品牌為視角切入,看看當年的品牌與如今有何差異。
MARK 11,1962年
我們先從最上方的“一等一類”分類看起,排在首位的便是譯為“國際”的INTERNATIONAL品牌,即今天的IWC萬國表。而當時“萬國”的中文名被另一個名為UNIVERSAL的品牌擁有,因此60年前的“萬國”并非今天的IWC萬國表。
星期日曆型Ref.6511,1957年
緊接着便是我們熟悉的勞力士。勞力士在這幾十年的發展中,品牌定位和産品價值都表現得十分穩定。也正是這種“穩定”,讓如今的勞力士備受青睐。
浪琴林白表,1930年代
接下來便是“一等二類”中的浪琴和歐米茄,在曆經了席卷瑞士制表業的石英風暴後,它們的定位發生了一些變化。加入斯沃琪集團的歐米茄得到了提升,而浪琴則适度調整定位,形成差異競争。
UNIVERAL腕表,1950年代
一等三類中的品牌較多,不過居于首位的CYMA西馬牌卻已沉淪。盡管該品牌仍然保留生産線,但不論是知名度還是市占率均不可同日而語。曾經的UNIVERAL“萬國”情況同樣如此,官方網站收錄的表款屈指可數,普通消費者也難以尋找購買渠道。
绮年華腕表,1960年代
與上述兩者相比,當年譯為“依特那”的ETERNA绮年華仍然保持活力。2011年中國海澱集團有限公司下屬的國際飛訊有限公司以2291.1萬瑞郎的價格将绮年華收入旗下,如今绮年華還在國内電商平台開設了旗艦店,不時會有新品發布。
積家翻轉,1940年代
曆史上的積家以設計生産各式複雜機芯聞名,曾為衆多頂級品牌供應機芯。加入曆峰集團前,積家以機芯業務為主,成品表并未像今天一樣受到重視,這也是當時品牌僅停留在“一等三類”的原因。
真力時A384,1969年
遺憾的是二等二類表中的不少品牌難逃市場洗牌,由于種種原因消失在了曆史長河中。唯獨真力時(“增你智”)憑借高頻自動計時機芯,在高級制表領域樹立了自身地位,并且于1999年加入LVMH集團。
TITONI梅花表,1950年代
我們再來看看當時“三類表”情況。與“二等表”的情況類似,許多當年紅極一時的品牌也已退出曆史舞台,如今隻剩時度(“道灑”)、泰格豪雅(“豪華”)、TITONI梅花表為我們熟知。
Ref.1646潛水表,1965年
四類表中最顯眼的莫過于“百裡鴿”——Breguet。其實品牌在上世紀中葉不僅生産高級鐘表,也曾推出過面向大衆消費市場的中端表款(例如Ref.1646潛水表),這便是“百裡鴿”被劃分為四類表的原因。1999年加入斯沃琪集團的寶玑品牌得以重振,緻力于複興陀飛輪、三問及萬年曆各種頂級複雜功能,如今的寶玑憑借多項精湛技藝坐實了集團“一哥”的位置。
總結: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通過多年前對腕表品牌的劃分不難發現,許多曾經輝煌過的品牌或被收購重組,或徹底退出市場,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而也有部分品牌通過不斷創新與提升工藝,最終實現躍升。(圖/文 腕表之家 蕭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