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念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念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7 09:12:54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念(王陽明成聖的關鍵)1

今日周末,閑下來無事,遂寫一寫最近看完的《知行合一》。

首先,這本書當然不是王陽明手著,而是現代人根據他留下的文集及弟子的作品編著的,不過,雖然如此,王陽明心學的思想還是有較好的傳遞,對于我這種心學的門外漢來說,倒也是值得一讀的。

最初認識王陽明,是在琴姐借給我的書上。那本書叫《明朝那些事》,第一次讀是在初中一年級,有一天上課看,還被嚴厲的語文老師沒收了去,下課後到辦公室卑微的求了一番才讨回來。

王陽明的明朝中期的人物,雖然明朝一代英傑輩出,至今有許多聞名的人物從曆史中流傳下來,如朱元璋、朱棣、鄭和、戚繼光、張居正、楊慎、解缙等,不過要說排第一的還得王守仁這位老兄。王守仁字陽明,浙江甯波餘姚人,陽明先生。

王陽明的影響可謂空前巨大,查閱資料,我們可以稍稍注意一下他的頭銜: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這裡面,獨獨一個思想家就讓王陽明先生出類拔萃起來,無他,隻因其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成為中國曆史上,儒學體系内的了千百年來的一位聖人,與孔孟朱并列。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念(王陽明成聖的關鍵)2

既然是一篇讀後感,那麼本文就側重于書的内容。《知行合一》這本書是什麼内容呢?我認為大概是注解,一部關于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注解。

什麼是心學,心學是儒學的一門學派,可溯源自孟子,中間又經過了程颢、陸九淵、陳獻章等人的鞏固和歸納,直到王陽明的完善,方才成為一門獨立的龐大學問,成為一種探究世界的思想。雖然今天我們倡導以科學的目光探索世界,不過要注意心學的提出是在明朝,而那時普遍是支持朱熹的學說,王陽明提出心學,可謂是與其分庭抗禮之舉。

心學的目的是什麼?

緻良知。

而良知又是什麼?

依照“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可知,良知即是知善知惡,那麼繼續深入,知善知惡又是什麼呢?

如果你受過平常的思想品德教育,那麼知善知惡的大概你是明白的,所謂的知善知惡便是明辨是非、區别善惡的意思。而對于融合了心學思想的四句教的理解其意大概如下:

無善無惡指人作為物體來說是沒有善惡之分的;當人們産生意念活動的時候,這種意念的行為能夠造成是非善惡影響,這種意念就有了是非善惡的差别;正确地區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是良知;以良知為标準,按照為善去惡去行動就是格物。

既然知曉了什麼是良知,那麼何謂緻良知,這本書告訴了我們答案,所謂的緻良知是一種境界,是一言一行都符合良知的準則,一舉一動都符合中庸的規範。因為凡塵的事有千千萬萬,所以這是很難做到的事,所以也就隻有王陽明成為了聖人,但值得感興趣的是,王陽明并非是唯一的聖人,因為心學就是教導我們如何成聖人的,它也告訴了我們人人都可以成聖(突然聞出了大乘佛法的味道),而成聖的關鍵便是四句教的末一句:為善去惡是格物。

要做到為善去惡該怎麼做?答案是格物。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理念(王陽明成聖的關鍵)3

在王陽明的身上有許多有趣的故事,這裡不妨說說一二,以此讓大家明白王陽明與心學的關系。

  1. 12歲時,王明陽在私塾中他問了老師一個問題:何為人生第一等事,老師答:唯有成為聖賢才是人生第一等事。
  2. 18歲時,王陽明與夫人回到餘姚,他寫信給了有名的大儒婁諒,詢問如何成文聖人,婁諒告訴他聖人必可學而聖,意思是通過學習就可以成文聖人。
  3. 為了成為聖人,王陽明開始按照朱熹的思想去格物。在朱子的格物理論中,格物即為理解萬物的意思,也就是唯有知曉萬事萬物,才能了解宇宙的終極規律,成為聖賢。王陽明因此開始格竹子,他坐在院裡看着竹林,看了三天,最後昏倒了過去。
  4. 因為上書為正義辯護,結果被大宦官劉瑾革除了官職,發配遠在貴州龍場的偏遠之地,這裡語言不通,沒有朋友,甚至沒有錢,最初對于王明陽來說是巨大的打擊,然而正是這段遭遇讓王明陽有了龍場悟道,有了心學史上的偉大轉折。王明陽發現自己對格物的理解錯了,格物根本不是理解萬物的意思,而是格除物欲,不再是存天理滅人欲的極端,而是存天理減人欲,也就是減一分人欲就明悟一分天理,這成為一道思想史上的分水嶺,從此與朱子學說分道揚镳。

在明朝,因為中央集團提倡朱子學說,所以整個思想界幾乎死水一潭,八股限制了開放的思想,作為孔孟的傳人,千百年來受儒家學說影響,人人都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都限于囹圄,尤其是朱熹發揚光大的學說,号召窮盡天理,以此明悟世界的終究本義,其在人生百年之中,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間那麼多物,一天窮一個,緻死也才三萬多個,所以成聖一路猶如海中仙山,無可抵達。

但王陽明終于自從自宋代以來的壓抑學術氛圍中掙脫開來,他中和了一些先賢的學說,歸納為心學,他開始對萬千學子說,不,是你們理解錯了,并不是要窮盡萬物才能知曉世界的真理,其實真理一直都在每個人的心中,它就是良知。

理是世界的真理,同時理也是心,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發,所以世界的本質就在我們的心中,隻是我們的心蒙上了塵埃,猶如一面原本光亮的銅鏡沾上了灰塵需要擦拭,所以需要修煉自己,明悟本心,而為了做到此事,則需要知行合一,所以王陽明是個實踐派。

在王陽明的一生中有過多次壯舉,比如平息廣西的匪患,比如擊敗甯王的十萬叛軍,王明陽一直在以身作則,實踐心學,他将心學發揚光大,同時心學在也告訴他該怎麼處理所遇之事,所以王陽明的心很明白,他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沒有猶豫和懷疑,這些都是他的心告訴他的,因為他達到了緻良知的程度,所以他總能做出正确的決定,所以他成為了聖人。

在緻良知的這一途中,知行合一是行為準則,方法還有許多,無論是立志、教育、用兵、修行、處友、政治、為學、修心,作為我們21世紀人的先賢,王陽明都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淺淺接觸,實受益匪淺。

我感覺适當時候,當有發揮才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