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話的時候舌頭放在哪?紅網時刻新聞7月25日訊(通訊員 陳夢珊)炎炎夏日,大大小小的同學們終于放暑假了,長沙市口腔醫院正畸科也迎來了暑假高峰期作為正畸科醫生經常會看到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錯(牙合)”,總會有家長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我的小孩牙齒就長成這個樣子了呢?”其實這是一種經常被忽略的“緻病因素”——舌體位置及功能異常,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不講話的時候舌頭放在哪?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紅網時刻新聞7月25日訊(通訊員 陳夢珊)炎炎夏日,大大小小的同學們終于放暑假了,長沙市口腔醫院正畸科也迎來了暑假高峰期。作為正畸科醫生經常會看到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錯(牙合)”,總會有家長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我的小孩牙齒就長成這個樣子了呢?”其實這是一種經常被忽略的“緻病因素”——舌體位置及功能異常。
靜息狀态下,正常舌體的位置應是舌背應貼于上腭,位于上門牙後方。這種占位保證了牙弓内外的肌肉平衡。吞咽時,舌頭應向上向後頂住上腭,封閉咽腔完成吞咽動作。在臨床上經常可以發現有開(牙合)的小朋友舌頭經常休息在上下牙之間,有的小朋友吞咽的時候舌頭用力向前抵住上下牙齒的内側,甚至吞咽的時候整個臉部肌肉都緊張起來了。
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孩子剛生下來說起:新生兒沒有牙齒的,小寶寶靠牙龈夾持母親的乳頭吸吮乳汁。此期舌頭置于上下牙龈之間,靠吮吸完成吞咽,也就是所謂的“嬰兒式吞咽”。而後當乳牙全部萌出,吞咽方式開始向“成熟型吞咽”轉變,即上下唇自然閉合,牙齒輕咬,舌尖位于切牙乳頭後,舌背向上腭部施加力量,幫助食物咽下,整個過程中沒有表情肌肉參與。這種正确的吞咽方式舌頂上腭促進上颌發育,同時打開咽鼓管,幫助中耳通氣回流。同時唇舌肌力量平衡,利于牙齒正常建(牙合)。
約60%的孩子在4歲左右自發完成從“嬰兒式吞咽”至“成熟型吞咽”的轉換,6周歲以後仍然存在嬰兒式吞咽可定義為“異常吞咽”。如果新的吞咽反射沒能建立,就會導緻開(牙合)、颌骨發育異常、發音不清、咽鼓管功能障礙(中耳充氣、通氣不足)、吞咽障礙等等。異常吞咽可借助肌功能訓練改善,逐漸習得成熟型吞咽。有些異常舌位可能是存在氣道阻塞問題,舌體前伸有利于氣道打開,這時候應請耳鼻喉科醫生會診,解決氣道問題才有可能改善舌體位置。
異常吞咽及舌習慣的一個重要誘因是不良的奶瓶喂養方式和過長的奶瓶喂養時間。奶瓶喂養時,寶寶不想讓瓶嘴出奶時,隻需前伸舌頭;想讓瓶嘴出奶時,隻需後縮舌頭。久而久之會養成“舌前伸”習慣,形成異常吞咽模式。母乳親喂時,寶寶必須主動吮吸、颌骨肌肉需要更多的拉伸才能擠壓出乳汁,形成一種較高負荷的“肌肉鍛煉”。而正是這種較高負荷的肌肉鍛煉,不僅有助于颌面發育,對于正常言語、吞咽形成的進程也很重要。
設計再特殊的人工奶頭也無法完全還原母乳喂養的優點。所以正畸醫生一般提倡一歲以後的小寶寶就應該停止使用奶瓶,改為使用敞口杯或者使用細吸管,這樣有助于正常吞咽模式的改變,減少後期錯(牙合)畸形的形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