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勞動節。我們也來說說關于勞動方面的詩詞。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但這5000年,基本上都是農耕文明。漁耕樵讀,這些職業基本上就是農耕社會的主體人群。除了極少部分人以外,大多數人都出身于農民。所以,田間勞動、田園風光、農事活動等等,與大多數人息息相關,也都是古代文學的基本題材。
同時,“五一”節前後,處在農曆四月。這在中國農業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這是一年勞作的開始。南宋詩人翁卷在《鄉村四月》中曾說: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以及“四月正插秧”、“四月荷鋤來”,等等,這些詩句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由于田間勞動的概念已經成為普遍的意義,所以也經常被用于借喻和指代。下面這首詩,很有名氣也很有哲理,雖然講的是勞動,但如果真的當成是勞動,那就大錯特錯了。
《絕句》 唐 賀亢
有客來相問,
如何是治生。
但存方寸地,
留與子孫耕。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這句話已經成為農村的一句俗語。通俗的理解就是:土地是農民的根本。無論如何,都要保留一塊土地給子孫後代,這樣他們才不至于沒有了依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啟示人們,做事情一定要有底線,不要丢了根,沒有了退路。
但實際上,這兩句詩與土地和勞動沒有關系,隻是一種借喻。作者賀亢,是唐末人,據傳已得道成仙。據蘇東坡的《送喬仝寄賀君六首》詩序說:以前聽說唐末五代的賀亢得道升仙,不知真假。章聖皇帝,也就是宋真宗,于1008年登泰山東封。當時有人在路旁拜見,自稱是“晉水部員外郎賀亢”。應當是五代時,後晉的官員。宋真宗不認識他。賀亢走了以後,宋真宗讓人一查,大驚失色。如果真的是賀亢,那麼他的年齡至少已經100多歲了。而到了四帝仁宗即位時,賀亢又派弟子喻喬來祝賀,送了佛像仙圖。這離上次賀亢拜見宋真宗,又已經過去了15年。
到了宋哲宗時期,元佑初,賀亢的弟子喻喬來到了京城。當時,蘇轼剛剛度過“烏台詩案”的風波,被重新啟用,擔任翰林學士、知制诰。喻喬見到了蘇轼,并對他說:師傅賀亢在泰山看到了你,非常欣賞你。于是,蘇東坡便寫了《送喬仝寄賀君六首》。其中,“仝”即“同”。由此來看,這應該是蘇轼的親身經曆,可信度比較高。
講這個故事,主要是為了便于理解這首詩。此詩開頭兩句,其實就有了預示。“有客來相問,如何是治生”。有客人問我,如何才能謀生呢?我的回答是: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方寸,特指心髒。一寸見方的地方。意思是說,要告訴子孫後代,如何修身養性。要把培養心性,當作畢生的勞作,當成謀生的根本。
由于賀亢是得道之人。這首詩其實也是在告訴人們,如何得道升仙的方法。如果單單是種地謀生的話,試問,隻要不是傻子,誰不知道去種地呢?所以說,這首詩,雖然表面上是在讨論謀生,實際上是在講悟道。養的是方寸之地,耕的是長生之道,何愁生計乎。正如蘇轼的朋友張大亨所論:
方寸平田便有餘,
子孫無複廢耕鋤。
已将不死為嘉種,
更向無何築隐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