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心理健康15個特點?人本主義是心理學的三大流派之一,産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主要代表人物為馬斯洛和羅傑斯不同于當時傳統的精神分析和認知行為流派的理論,人本主義相信人具有建設性和自我實現的潛能,相信隻要提供适宜的氛圍,人的潛能就能被開發出來那麼以人本主義的視角來看,叫做心理健康呢?羅傑斯在他的《個人形成論》中有所表達,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人本主義心理健康15個特點?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本主義是心理學的三大流派之一,産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期,主要代表人物為馬斯洛和羅傑斯。不同于當時傳統的精神分析和認知行為流派的理論,人本主義相信人具有建設性和自我實現的潛能,相信隻要提供适宜的氛圍,人的潛能就能被開發出來。那麼以人本主義的視角來看,叫做心理健康呢?羅傑斯在他的《個人形成論》中有所表達。
在羅傑斯看來心理治療的目的或個人形成的過程就是------成為他的真實自我,而這樣的人通俗一點也可以說成是人本主義認為心理更健康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與衆不同的人。到底擁有什麼樣的特質才算是心理更健康的人呢,或者說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人們更傾向于往哪些方向發展呢?羅傑斯在其中找到了一些共同的特點,當然他也表示這些特點都隻是一種傾向性可能沒有人能完全達到這種狀态。
一、對經驗開放
我們在世界上生活了這麼多年,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獨特的經曆,通過自己的經曆每個人也都形成了自己對人、事、物的想法和觀念,心理更健康的人對這些經驗的态度會更為開放。也就是說可以更客觀清晰地認識到現在所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認知中,他不會因為自己過去的經驗就擁有固定的認知,如:認定所有的樹都是綠的、所有的男人都是不負責任的或者都必須要保持堅強、所有的女人都難以接近的或者都應該是溫柔的、所有的失敗經曆都會證明自己是個笨蛋等等。這樣的人能夠以開放的、客觀的眼光、真實的、全面的對待新的人、或新的事物和問題,能夠容忍不确定性,并接受更多可能産生内在沖突的情景。
二、信任自己的有機體
信任自己的有機體似乎建立在對經驗開放之上,當一個人對經驗開放的時候,對自身的經驗也是保持開放的,他會如實的感受到自己擁有的所有經驗和情感,發現自己的有機體是值得信任的,從而更容易發現每個情境中最令人滿意的行為方式。如,有一些人在酒桌上會覺得“喝酒嘛,我能應付”,但其實如果他對自己所有的經驗都保持開放,就會發現,他是很容易喝醉的。而當一個人能夠對經驗開放的時候,往往也能夠更客觀的看待自己的各種情況,他會越來越信任自己的身體的自發反應,相信機體告訴自己的東西具有指引自己抉擇的價值,并會越來越接納和喜愛自己身上的複雜性、豐富性以及各種各樣的情感、沖動和想法,能夠與機體的反應和睦相處。
三、内在的評價源
心理更健康的人,不太在意外界的評價,不依賴别人為他做出決定和選擇,他的評價源在自己内部,做出選擇也基本取決于自己,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在做抉擇的時候會考慮的是“我的生活方式是否真正令我滿意?這種生活能否表達真正的自我?”而不是陷在自己的角色或别人的評價中,去迎合他人、取悅他人,去做感覺自己“應該”去做的事情,這樣的人更有力量,也更能為自己負責。
四、成為過程的意志
最後一個特點有些難描述,成為過程的意志所表達的是在咨詢過程中越來越健康的來訪者傾向于将自己作為一個變化的過程,而不是追求達到一種固定不變的狀态。他會感覺生活的過程就如同個人處在一條經驗的河流中,人在中間不斷學習,發現新的自我的生成和變化,并樂于接受這種流動性,甚至非常欣賞自己的流動性,而不是将自己看作固定不變的物質,不是為了一個“目的地”(如“提高工作效率”“婚姻美滿”)而生活。
總的來說,羅傑斯認為的人生目标或心理健康的目标便是使人們遠離自我隐瞞(如我們的人格面具、自我欺騙等),遠離成為他人的某種期望(父母或社會給予的“應該”“必須”等等),而允許他自己自由地成為他真實的自我這樣一個變化流動的過程。
很多人覺得心理不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絕對的0和1的關系,要麼是、要麼不是,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普通人的心理狀況更多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隻是在某些階段之上我們的心理情況足以應對生活,那麼我們稱之為心理健康。而完全的健康、自我接納、完全做到以上幾點、成為真實的自我是很難的,就像羅傑斯所說的,可能沒有人能完全達到這樣的狀态,這是一條永無止境的生活之道。
參考文獻:卡爾·羅傑斯. 《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2004江光榮. 《人性的迷失與複歸》,2021
本文作者:豸惠心理平台心理咨詢師 吳柔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