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高溫濕熱的小滿時節 日常養生要從祛濕開始

高溫濕熱的小滿時節 日常養生要從祛濕開始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0 09:26:25

  小滿時節,氣溫明顯增高,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氣候意義上的夏季。氣溫升高的同時,雨水也逐漸增多,正如民諺所說:“小滿小滿,江滿河滿。”小滿時節高溫多雨,冷暖交彙頻繁,強對流天氣也時有發生,如暴雨、狂風、雷電等天氣。在這種高溫高濕、濕熱交加的環境中,人體感覺濕熱難耐,會導緻機體出現胸悶、心悸、精神不振、全身乏力等一系列的不适症狀。熱邪和濕邪都能侵害人們的身體健康。濕邪入侵,濕性下趨,易導緻濕性腳氣、婦女帶下等病症;濕邪侵入關節,則會導緻風濕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伸屈不利、肌膚麻木;濕邪侵入脾胃,會引起腹瀉、水腫、食欲不振、惡心等病症。所以,小滿時節養生要特别注意防“濕”,尤其是南方地區。

  中醫認為,濕邪為“六淫”外邪之一,其緻病有三方面的特點:

  一是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阻遏氣機,常緻脾陽不振,運化無權,使水濕内生,發為洩瀉、水腫、尿少等症。濕為彌漫存在的水,彌漫于上,濕阻上焦則頭沉悶、胸悶等,濕阻中焦則脘痞腹脹、大便不爽。濕停下焦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

  二是濕性重濁,易下趨、襲陰位,濕邪緻病,出現以沉重感臨床表現和排洩及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特點。因濕有形,性屬陰,濕邪侵人,下部先受濕為病,病多有留滞趨下,襲陰位之表現,如水腫以下肢為甚,小便淋濁等。

  三是濕性粘滞,易兼它邪。濕病症狀多粘滞而不爽,起病隐緩,病程較長,往往反複發作,或纏綿難愈。濕為有形之質,其性重濁粘滞,它邪易于粘着依附,其中以寒、熱、暑邪尤多,濕熱、寒濕、暑濕是臨床最常見的濕邪緻病證類。

  正因為此,有些人在夏季容易食欲不好,并将其歸因于天氣太熱的緣故,其實“熱”并非主要原因,“濕”才是罪魁禍首。“濕”是貫穿于整個夏季的,不單指下雨的那些日子。“濕”的開始就是小滿,小滿時節天氣開始悶熱潮濕,這樣的氣候最易傷害脾胃功能,而導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小滿時節,防濕祛濕為先,保護脾胃,升降氣機。中藥“祛濕”有發汗除濕、芳香化濕、健脾燥濕、利水滲濕等許多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祛濕”的中藥:

  1、白扁豆

  為豆科一年生纏繞草本植物扁豆的成熟種子,呈扁橢圓形或扁卵圓形,一側邊緣有半月形白色突起的種阜,質堅硬,種皮薄脆,嚼之有豆腥味。本品甘,微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功效,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炒白扁豆健脾化濕,用于脾虛洩瀉,白帶過多。白扁豆一身都是寶,它的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入藥。扁豆衣能健脾、化濕,用于治療痢疾、腹瀉、腳氣、浮腫等;扁豆花能解暑化濕、和中健脾,用于夏傷暑濕、發熱、洩瀉、痢疾、赤白帶下、跌打傷腫等;扁豆葉能消暑利濕、解毒消腫,用于治療暑濕吐瀉、瘡疖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營養價值較高,其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莖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鮮嫩可口。白扁豆也作為滋補佳品,尤适合夏暑季清補之用。

  白扁豆粥:白扁豆60克(鮮品增至120克),粳米100克同煮粥。可健脾養胃、清暑止瀉,适用于脾虛腹脹、慢性洩瀉、疰夏等症。也可用于春季疲乏無力、精神萎靡不振者食用。

  2、赤小豆

  為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成熟種子。呈圓柱形稍扁,表皮赤褐色或紫色,種臍白色,線形突起偏向一端,氣微,味微甘,嚼之有豆腥味。本品甘、酸,平。入脾、心、小腸經。具有利水除濕,解毒排膿,利濕退黃功效,用于水腫、小便不利、腳氣、黃疸、瀉痢、癰腫等。赤小豆食用可用于煮飯、煮粥、做湯等。赤豆澱粉含量較高,蒸後呈粉沙性,而且有獨特的香氣,故常用來做成豆沙,以供各種糕團面點的餡料,美味可口。本品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皂苷等營養成分。

  赤小豆薏米粥:赤小豆30克、薏米20克,粳米100克,水适量。将赤小豆、薏米、用冷水浸泡2小時,粳米洗淨,加入适量水,同煮成粥,能健脾滲濕、清熱消暑。

  赤小豆排骨湯:赤小豆100克、豬排骨300克、食鹽。将赤小豆和排骨分别洗淨;置入沙鍋中,注入清水,旺火燒滾,約40分鐘後,改文火再熬約2小時,至赤小豆起沙,排骨酥軟為止;放入食鹽即可食用。

  3、茯苓

  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幹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茯苓出土後洗淨泥土,堆置使其"發汗",析出水分,至表面皺縮,皮色變為褐色,即為"茯苓個"。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塊,即為白茯苓,是我們日常見到的中藥飲片;削下來的黑色外皮部即為茯苓皮;茯苓皮層下的赤色部分,即為赤茯苓;帶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為茯神。茯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茯苓皮利水較好,用于水濕外泛、皮膚浮腫等;茯神安神作用強,用于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赤茯苓偏于清濕熱。現代研究茯苓中的主要成分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對消化道潰瘍有預防效果;對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有抗腫瘤的作用,能多方面對免疫功能進行調節,能使化療所緻白細胞減少加速回升;并有鎮靜的作用。本品為藥食兩用之物,食用可煮粥、煲湯、泡酒,制作成各種糕點,如茯苓餅、饅頭等。

  茯苓麥冬粥:茯苓30克、麥冬15克,粳米100克。洗淨,浸泡30分鐘,加水煮粥。用于心脾不足,飲食不振,心神不甯失眠者。

  茯苓栗子粥:茯苓15克,栗子25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用于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