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正常人的脈象有什麼特點

正常人的脈象有什麼特點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1-23 17:09:10

小編導讀

這段時間,我們已經陸續為大家介紹以通治方見長的“三部六病”學派的基本概念和代表性通治方。既然選方的基礎是疾病所在部位,那麼如何判斷病位在哪裡呢?這就需要靠不同的脈象來一一對應。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學習下“三部六病”理論中最具特色的4種脈象,看怎樣通過脈象了解患者性格特點和氣血病變規律。

整體氣血失調,我們通過脈象來反映人體的氣血功能,在人體就可以形成四個脈,即溢脈、聚脈、紊脈、覆脈。四脈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複合出現。整體氣血辨證,我們以脈象為切入口,通過四脈反映四種氣質類型,通過四脈看出四種性格特征,通過四脈反映人體四種氣血運行的病理改變,所以說四脈是三部六病診斷整體氣血病變的主要依據。

四脈與四腔相對應,即溢脈——顱腔、紊脈——胸腔、聚脈——腹腔、覆脈——盆腔。故四脈辨證,我們也稱為“四腔辨證”。四脈還與人的氣質類型、性格特征相關聯,形成氣機失調、氣血功能紊亂的四種病理變化和四種功能紊亂的狀态。

正常人的脈象有什麼特點(表明身體内氣和血出現問題了)1

1.溢脈

人體發生氣血逆亂之後,如果氣向上發生氣逆,那麼在寸口脈就表現出上魚際脈,也叫溢脈。脈過寸,直達腕橫紋甚至上魚際,輕者可切之跳動,有時可看見其搏動。《難經·三難》記載“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内格,此陰乘之脈也”是太過。《靈樞·脈度》也有記載:“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所以上魚際脈就是外關内格,陰乘陽位,陰乘之脈,《難經》中明确叫作溢。

清代馮兆張在《錦囊秘錄·脈訣》中有雲:“上魚者,脈上于魚際者。世人常有此脈,脈同病異,不可以一例論也,有兩手上魚者,有一手上魚者。若平人神色充實而有此脈者,此天禀之厚,元神充滿上溢于魚也,其人必壽。若人素無此脈,一旦上魚者,此病脈也。”清代陳修園的《二十八脈綱目》也有記載:“或鳏寡思色不遂,心肝兩部則洪長而溢魚際,此是七情為患,而非有邪之脈也。”

清代的吳道源《女科切要·調經門》記載:“若面黃肌瘦内熱,是謂童痨,診其肝脈,弦出寸口上魚際,非藥所能治也,急與之成婚,則陰陽和,自然經行而疾去矣,否則十死八九。”《金瓶梅》是部文學作品,它也同樣記錄了上魚際脈(溢脈),第十八回有這樣一段叙述:“太醫蔣竹山給李萍兒診病後說,學生試診病源,娘子肝脈弦,出寸口而洪大,厥陰脈出寸口,久上魚際,主六欲七情所緻。”

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和文獻研究,我們發現,溢脈也就是上魚際脈,它是一個肝陽上亢之脈,多有交感神經興奮亢盛現象,提示陽性的病理反應。出現溢脈的患者,一般易怒、脾氣急躁、個性要強,易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頭暈腦漲、目花耳鳴,屬于肝陽上亢的範疇,提示患者的性格比較剛強,脾氣比較急躁,對自己的性格采取一種壓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的沖動的這種性情,長此以往大腦皮層功能失調,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處于一種興奮狀态,血管收縮,久而久之,在寸口脈上出現脈管向上移動,突出腕橫紋以上,甚至達到拇指大魚際的脈象。這種脈象的證候群一般都表現在顱腔這樣一個範圍,它的性格特點與氣質類型是相關的,我們可以形象地稱之為“王熙鳳脈”

2.紊脈

也叫澀脈,即艱澀難行、脈律不齊、快慢不等、大小不等、有力無力不等,我們稱為三不等脈。紊脈一般提示血行不暢,是心髒功能障礙的一個早期診斷。出現紊脈的人,他的氣質類型和性格特征,一般是長期對别人采取好人主義,對自己采取一種克制、壓抑,能不說就不說。這樣長期對自己采取克制和壓抑帶來的危害,就是迷走神經興奮,最後影響到窦房結,使窦性心律出現間隔脈,或者紊亂,形成紊脈。形成紊脈的患者,一般容易出現心煩心慌、胸悶氣短、頭暈眼黑、腰膝酸軟、疲乏無力、下肢浮腫,這一系列的症狀就标志着心髒功能的降低和有效血容量的減少。有此脈的患者主觀上長期采取一種自我克制和壓抑的态度,最後導緻大腦皮層功能紊亂,擾亂了心髒的傳導系統,使心肌的收縮力和傳導的速度受到幹擾,失去正常功能,使寸口脈在脈象上出現節律不等、快慢不等、有力無力不等的這種三不等的脈。紊脈表現為心髒的功能失常,它的病變部位就在胸腔,我們也可以稱之為“薛寶钗脈”

正常人的脈象有什麼特點(表明身體内氣和血出現問題了)2

3.聚脈

也稱作聚關脈。表現為關部獨大,寸脈和尺脈弱而不顯,有明顯的或者嚴重的,在關部聚而如豆、如杏核,如蚯蚓盤行,高出皮膚,有時候我們不用号脈,就能看見關部的脈明顯高出而且跳動,它揭示的是氣郁這種病理變化。李中梓将其描述為“兩頭低而沉下,中間突而浮起”。三部六病稱為聚關脈。古人也發現了這麼一種現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裡記載“短則氣病”,即寸脈、尺脈都弱,關脈獨大,就提示肝氣不舒,氣郁的病理變化。

《脈說》亦記載:“有過于悲哀之人,其脈多短者,于此可占氣之病也。”實際出現這樣一個脈的時候,就可以出現胸脅苦滿、心慌氣短等胸脅的病變。這種患者多疑善歎息、胸脅苦滿、心下痞硬,屬于肝氣郁結的範疇。凡有聚脈,一般性格内向、性情比較壓抑、沉默寡言,有一件事情說不能說、道不能道,反複思考,不能言之于口、不願告之于人,反反複複,百思不得其解。我經常說這類人容易鑽牛角尖,比較敏感,我把這種脈稱為“林黛玉脈”。長此以往,它會形成交感神經抑制、迷走神經興奮,顯現一種抑制型的證候。

長期的迷走神經興奮,它會引起血管的縱向收縮、橫向擴張,所以在關部就聚而增大,橫向擴張,甚至關部就像一個豆狀,或者是一個花生米的這種形狀。臨床上非常常見,有的人叫它為郁脈,就是肝氣不舒、肝氣郁結的一個脈象。這個脈象,集中體現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腹腔,也就是上腹部、橫膈上下肝膽脾胰胃這一帶。肝氣不舒、肝氣郁結,就是以腹腔的這種病症為主要表現。

4.覆脈

也叫長弦脈。脈管長而弦細,可以超出尺部,向後延續好幾寸,《難經》有記載:“遂入尺為覆,為内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有覆脈的病人,一般表現有腹部腹滿腸鳴、腹瀉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膚萎黃、性功能障礙,女同志伴有白帶清稀,或者出現奔豚疝氣、寒濕内結、痰濁積滞于下腹部,即盆腔這個部位。出現覆脈的這類人群,他們的性格特征表現為個性比較固執,多為迷走神經興奮,或者平素嗜食生冷油膩,導緻大量黏膩的東西在腸道,尤其是升結腸這個部位積聚,我們稱為“妙玉脈”

人體胃腸道,從口腔至肛門,基本上是由上到下這樣一個運行規律,唯有升結腸這一段蠕動是由下向上運動的,所以需要克服地心引力的作用。在這個部位,黏液就容易積存,黏液得不到順利排空,就容易形成所謂的痰飲證,所以時常出現腹中雷鳴,辘辘有聲。黏液潴留在這裡,被吸收入血液,随血液循行就逐漸沉積于血管壁,年複一年,血管變厚、變硬,就出現這種長而弦的脈;黏液潴留在腸道,就可以影響結腸、直腸,形成慢性腸炎;如果凝滞在下焦,男性同志就可以出現前列腺炎,女性同志就可以出現盆腔炎,這類疾病主要反映盆腔有下焦虛寒的病理表現。

臨床實戰講記

三部六病醫學流派是山西劉紹武先生所創立的中醫學術流派。三部六病學說将人體劃分為三個部分,即表部、樞部(半表半裡部)、裡部,簡稱“三部”;每部存在的病症,根據其陽(實、熱)和陰(虛、寒)的不同病性,劃分為六類證候群,簡稱六病。

正常人的脈象有什麼特點(表明身體内氣和血出現問題了)3

《三部六病師承講記》

本書是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馬文輝教授傳承三部六病的講課全記錄。馬文輝教授從1984年開始接觸三部六病至今,形成完整系統、完全實戰的三部六病應用體系。本書生動講述了劉紹武創立三部六病的過程,闡釋了三部六病“系統辨證”及十二單證、合證、兼證、合病,以及“協調療法”與整體病的治療、局部病的證治觀。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三部六病師承講記》(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馬文輝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