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納蘭性德為什麼要改名

納蘭性德為什麼要改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8:51:32

【文|馬浩亮】

如果要說這些年最暢銷的古代詩人,恐怕非納蘭性德莫屬。李白、杜甫、白居易,課本裡就有,其他場合就很小衆了。而性德為題材的各種詩集、傳記、小說、電視劇,卻是層出不窮。

的确,除了婉約凄美、纏綿清麗的詩詞,納蘭性德豪門貴胄、簪纓世家的出身,文質彬彬、風度翩翩的形象,甚至而立之年溘然而逝的短暫人生,幾乎集合了所有傳奇元素,難怪癡男怨女哀嗟感傷。

正如性德詩友吳绮(吳次園)所言:“非慧男子不能善愁,唯古詩人乃雲可怨,公言性吾獨言情,多讀書必先讀曲。嗟乎,若容若者,所謂翩翩濁世佳公子矣。”

因為性德字容若,所以不少文章稱其“納蘭容若”,但這種說法其實乃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納蘭性德為什麼要改名(納蘭性德并不叫)1

納蘭性德

性德系大學士明珠之子,原名成德。明珠因為電視劇《康熙王朝》而名聲大噪。

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出生時取名“保成”。因為,作為臣子的成德,為尊者諱,而改名性德。但保成不久改名胤礽,性德也就改回原名,所以自此各種落款皆複自稱“成德”,而性德之名用的時間反而很短。

例如,乾隆五十年的一份上谕中,乾隆皇帝因懷疑成德當年十六歲中進士是考官為拍明珠馬屁而進行的黑箱操作,下令重新調查史料,并批評“成德之濫竊文譽”。

按照滿族的習俗,有氏,有姓,有名。氏脫胎于原來的各部落。清朝皇帝是愛新覺羅氏,慈禧太後是葉赫那拉氏,和珅是鈕祜祿氏等。納蘭氏即那拉氏的不同音譯。

入關之後,滿族逐漸漢化,取名多以兩字,前者為姓,後者為名,且父子不必同姓。如著名的富察氏家族,傅恒、福康安、德麟祖孫三代,氏是一樣的,都是富察氏,而姓則不同,分别姓傅、福、德。

滿族人的氏有點類似漢族的籍貫,多用來表達血緣出身,除了傳記履曆,平時是不挂在嘴邊的。

正如鄂爾泰(伊爾根覺羅氏)字西林,和珅(鈕祜祿氏)字緻齋,鄂、和即為姓,隻稱為鄂西林、和緻齋,而不是“伊爾根覺羅西林”、“鈕祜祿緻齋”。

納蘭性德為什麼要改名(納蘭性德并不叫)2

和珅

納蘭性德(原名成德),納蘭為氏,性(成)為姓,德為名,容若為字。以李太白、杜子美格式,應稱為“性容若”或“成容若”,而不是“納蘭容若”。

實際上,清人大多文士學者,如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陳維崧、性德同時代詩人劉獻廷、清末民初滿族學者震鈞,皆稱納蘭性德為“成容若”。

清朝的很多典籍也是如此。戴璐《藤陰雜記》有一則“渌水亭為成若容著書處”,禮親王昭梿在《嘯亭雜錄》中則稱“成容若德,為納蘭太傅長子”。也有少數人,如清末張德瀛《詞征》用“性容若”。

震鈞《天咫偶聞》記載旗人中“以文學名世者,如成容若、昌堇齋、圖時泉、法時帆、博晰齋,皆卓然有聲”。

這裡面的人名,昌齡,字堇齋,富察氏;法式善,号時帆,伍堯氏;博明,字晰齋,博爾濟吉特氏。

而如果要“納蘭容若”格式,就應該是“伍堯時帆”、“博爾濟吉特晰齋”了。顯然是不對的。

納蘭性德為什麼要改名(納蘭性德并不叫)3

最近的例子,啟功(字元白)先生是愛新覺羅氏皇室,但周紹良先生等文史大家與其書信來往,皆稱“啟元白”。

如果套用“納蘭容若”的格式,豈不是就變成“愛新覺羅元白”了?

啟功多次強調自己姓啟名功,有人給他寫信,收信人寫“愛新覺羅·啟功”,他概以“查無此人”退回。

但明知“性德”早被其本人棄用、“納蘭容若”欠嚴謹,但仍有不少詩人、學者如是稱呼。如況周頤《蕙風詞話》稱:“納蘭容若為國初第一詞手”。

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自然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納蘭性德為什麼要改名(納蘭性德并不叫)4

這當中有很多因素。“納蘭”二字望之即有如蘭之馨,配以容若,名如其人。許多人就樂于用“納蘭容若”來表達對這位“翩翩濁世佳公子”的偏愛。

假如當年将“納蘭”翻譯為“那拉”,恐怕是沒那麼多人稱其“那拉容若”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