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着曆史淵源的姓氏文化,從周朝開始的姓氏文化已經流行了三千多年,并且深深地影響到周邊儒家文化圈,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姓氏衆多,緊密的聯系了同姓的各個宗族,每年祭祀祭祖,各個同姓之人都會參與,共同祭祀自己的祖先,可以說姓氏是宗族文化的紐帶。
姓氏牆
不過現在姓氏文化中,隻有姓,而沒有氏,要知道古代姓氏是兩個概念,比如嬴政是嬴姓趙氏,屈原是芈姓屈氏等等,但是現在都已經沒有了,那麼為什麼現在隻有姓,沒有氏呢?姓氏是如何從分離到合二為一的呢?
祭祀大典
姓的作用姓的出現衆說紛,最早出現于母系社會的時候,上古八大姓都是女字旁,而現在的姓也體現了“女生”這個母系社會的标志,氏晚于姓,來自于父系社會,為了區分部落才有了氏,比如有熊氏之類的,最具代表性的姓氏就是黃帝,他姓姬,軒轅氏。
軒轅黃帝
大部分認為所謂的“姓”的作用實際上就是指始祖的出生,後世繁衍百代,後面的姓是不能變的,防止同族結婚的作用,在《禮記·大傳》中記載:“系之以姓而弗别”,“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這裡面就說了姓之所以是不能變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避免後世近親結婚,從周朝開始,老祖宗就明白了近親不能結婚的道理,後世的優生優育也說明了近親不能結婚的科學依據。
因此姓在古代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近親結婚,古代人口數量不多,萬一大家結婚後不知道自己三代居然是同姓,一旦結婚,生下的孩子大概率畸形,西班牙哈布斯堡就是典型的近親結婚的家族。
哈布斯堡典型的下巴
姓的來源姓早些年出現比較随意,以住在那邊就以當地為姓,比如周人祖先住在姬水邊,後人都以姬為姓,當然姓的來源還有其他的途徑。
姬發
到了周朝之後,姓主要靠天子賞賜,賜姓的原則多樣,其中有“因生以賜姓”,所謂因生就是因為其祖先得孕的方式得姓,比如商朝姓子,就因為商朝的先祖契因母吞燕子(卵)而生契,因此商人都是姓子;其次就是“因其祖所生之地而得姓”,比如舜帝出生在妫汭,舜帝的後人陳國國君被周天子賜以妫為姓等等,多種多樣得姓出現構成了如今得姓氏文化。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就是燕子
氏的出現氏的出現還是來自于周天子的賞賜,大部分都是以諸侯的領地或者分封地為氏,這就是所謂的“胙之土而命之氏”,比如舜帝後人以妫為姓,被封在陳地,因此以陳為氏,所以陳國國君都是妫姓陳氏,鄭國是周王室分封的,但封在鄭地,所以鄭國國君是姬姓鄭氏。
周天子可以賜姓和氏,但是諸侯卻不可以,因此在諸侯這個級别的時候隻能賜氏,氏都是以父親或者祖父的字或者谥号為氏,比如以祖父的名字為氏的比如鄭國公子去疾,字子良,子良的孫子以良為氏,名為良宵,比如魯國的公族無駭,字展,後人就以展為氏,當然還有以父親的字為氏的,比如衛國的子叔、公孟、宋國的石氏等等。
春秋時期的國名成為後人很多姓的來源
除此之外谥号得氏得比較少,最著名得就是莊氏,其氏得來源就來自于楚莊王得谥号“莊”,因此如果現在姓莊得如果祖上沒有改姓得話,大概率是楚莊王的後裔。
至于另外一個氏公孫,這也來自于春秋戰國時期,其氏的來源最主要就是諸侯公族,比如父親是該諸侯國的公子,但是自己這一脈沒有繼承的資格,那麼後人就會以公孫為氏,意思也很明确,就是公族的孫子。
氏的主要來源除此之外,氏的出現還有其他來源,比如官名或者邑名等等。
以官為氏:有司馬氏、司空氏、司徒氏、司城氏、中行氏、上官氏、太史氏等等
以邑名為氏: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會在國内進行再次分封,卿和大夫被分封的土地被稱為采邑,這些公卿和大夫的後人就以采邑為氏,比如有晉國的韓氏、趙氏、魏氏等等、楚國的葉氏、屈氏、項氏等等。
晉國各氏
以居住地為氏:比如春秋時期的齊國公族大夫們住在東郭、南郭、西郭以及北郭,後人便以此為氏,鄭國的大夫住在西門,西門氏作為後人的氏,魯國的公子住在東門,以東門為氏。
以兄弟順序為氏:最主要的就是伯仲叔季,這些也成為氏的來源。
以職業為氏:常見的以職業為氏的有巫、蔔、陶、屠等等。
姓氏的合體春秋時期,姓和氏都是貴族才有的,平民百姓隻有字,到了戰國時期,庶族崛起,沒有姓和氏的人紛紛以國為姓,但是沒有氏,因此戰國時期隻有貴族有姓和氏,庶族隻有姓,而這個姓還是基本來自于諸侯國名,換言之,庶族的姓就是氏,畢竟國名和氏本來就是一體的,從此,姓氏姓氏,開始合體。
嬴政
氏的消亡總體來說姓和氏的最主要的區别就是姓隻有天子賞賜,其作用就是防止近親結婚,氏主要是諸侯賞賜,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宗法制的制度下區分嫡庶之别,分出貴賤的作用。
雖然姓氏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不同的概念,到了秦漢時期姓氏合一了,之所以是這樣就是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廢除分封制,行郡縣制,廢除了原先六國的貴族身份,原先的貴族和平民沒有高低之分,這讓原先區分高低的姓氏體系開始逐漸被廢棄,後人就開始以氏為姓,到了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直接不區分姓氏,直接混在一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