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央視春晚《華陰老腔一聲喊》:八百裡秦川,千萬裡江山,鄉情唱不盡,故事說不完,扯開了嗓子,華陰老腔要一聲喊……
華陰老腔演員參加北京人藝話劇《白鹿原》的演出照
華陰老腔一聲吼,三秦大地抖一抖。
2016年央視春晚的舞台上,來自陝西渭南的華陰老腔非遺傳承人張喜民和幾位鄰裡鄉親閃亮登場。慷慨激昂、蕩氣回腸的華陰老腔生動地演繹了“一聲吼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張喜民:老腔特别古老,唱腔是最古老的,樂器也是最古老的,是戲曲的活化石。現在的譜子是“哆來咪發”,我小的時候學的是工尺譜,就是“六五上上五上五上尺尺”,也就是“sol、la、do、do、la、do、la、do、re、re”,這是一種很古老的東西。
華陰老腔非遺傳承人張喜民
西漢年間流傳至今的華陰老腔原本是“船工号子歌”,穿越千年風雨,如今铿锵依舊。張喜民是華陰老腔第十代傳人,拿起月琴吼老腔,扛起鋤頭種莊稼,他至今驕傲,傳唱了這麼多年,透着泥土味的老腔依然深得觀衆的喜愛。
張喜民:我父親跟我講,過去老腔特别地火爆,人多到把圍牆都擠倒了,你說紅火不紅火?
張喜民和鄉黨們在華山上唱起老腔
演唱古老的華陰老腔,要用最地道的渭南方言。老腔被稱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渭南方言也同樣處處浸染着悠悠古韻。大量的文言詞彙,在渭南的鄉間俚語中司空見慣。華山高級中學的語文教師李博說,聽起來稀松平常,再普通不過的渭南家常話,若是細究,背後隐藏的可能就是千百年前的曆史典故。
渭南唐橋陵
李 博:渭南方言的字詞特别古雅,用了好多的古字詞。比如說我們說一個人毛手毛腳的,會說“你這娃一天‘mao zeer zi lou’的”。我們小時候不理解什麼意思,查了一些資料才知道,這原來是非常文雅古典的詞語。這其實是孔子在罵子路,子路毛手毛腳的,孔子就罵他“毛哉子路”。後邊如果要加标點符号,就要加一個感歎号,“這子路毛手毛腳的!”孔子這樣批評他。
渭南黨家村
渭南南依秦嶺,北臨渭水,是八百裡秦川最廣闊的地帶。在這裡,有堅韌挺拔、巋然不動的西嶽華山,有百川融彙、奔騰不息的黃河。李博說,大山大水,養育了一方豪傑英才,也成就了直愣愣、硬邦邦但不失古樸典雅的渭南方言。
渭南朝陽公園
李 博:渭南方言适合直接說事兒,不太适合含蓄抒情。華山的這種剛毅、挺拔、險峻,千萬年來已經融入了渭南人的性格和渭南人的語言。這裡的山硬、水硬,十年咱感覺不到它的硬,但是百年、千年一直喝的是硬水,這種“硬”是滲到我們骨子裡面的。
華陰老腔被稱為“中國最古老的搖滾”,很多人聽不懂老腔裡的渭南方言,但這來自黃土地的聲音卻總讓人血脈偾張。這聲音,是來自黃土地的回響,是剪不斷的鄉愁,更是關中人的豁達寬厚和豪情萬丈。
西嶽華山
記者丨馮會玲 黃立新 劉濤 曹璟
來源: 重慶之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