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是人立身成名之本。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君子寡言,言必忠信;賞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樂共用,患難相恤,得人心者得天下,要獲得衆人的擁戴,如何經營人心?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一個比鬼谷子還要神奇的人物)所作,全文1336字,包含了作者修身正己,為人處世,領導謀略,治國安邦的四大思想體系。被民間視為奇書,天書,也有人說素書是天下謀略第一奇書,謀略秘籍。素書的第一授予者是張良,張良在得到素書後,運用其中的智慧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于是後人稱讀《素書》“可為帝王者師”,那麼究竟有多神奇呢?
都說小謀謀事,中謀謀局,大謀謀人。這本書講的正是經營人心,以人為本,素書通篇精簡,字字珠玑,句句經典,哲學指導性非常接地氣,與其說是天書,不如說是生活中的一些大道理,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見也常需要自省的修為。素書還有一個非常實際的地方就是,它指出了世人應該避免的一些行事雷區,以及應對策略。今天,我們就開始逐一來學習素書的精髓,見識一下什麼叫做真正的深謀遠慮。能學到一二,将終身受益!
經典語錄四十一:“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衆。”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誠實守信,可以令異議統一,行事正直公正可以得到衆人的擁戴。
“誠信者,天下之結也”,信守承諾的人會赢得衆人的信賴,因此,古之能成大事者,大多以信布于天下。《論語》有言:“君子信,則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君子要先得到百姓的信任,然後再去役使他們,否則他們會因為你是有意虐待他們。當年商鞅正是以城門立木赢得民衆信賴,此後秦國的改革得以順利進行。一個人,如果把說出去的話當兒戲,說了不做,言出不行,則會失去他人對自己的信任,個人形象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周公旦才會在周成王“桐葉封弟”時說:“人主無過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這就是說的君無戲言。
“信”是得人心的第一環,于此基礎上再做到“義”,就可大得人心,得人支持和擁護。這裡的“義”是正直。正直的人沒有分裂的忠誠,也沒有假裝。他們無所畏懼也無所隐瞞。正直凝聚着個人全部的人格力量,激發人的内在滿足精神。
堅持維護正直原則才能讓自己的事業在良性軌道上,有條不紊地發展。為此,要想獲得衆人的擁戴,就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 不信讒言,孔子曰:“浸潤之谮,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說的是不要因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受到的诽謗而影響自己的生活,也不要盲目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言。
二、 嚴于責己,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别人。自己勇于承擔責任,就會增加言語活動的空間,加大話語的影響力。
三、 真誠相待,要使别人信任自己,自己首先要信任别人,要待人以誠,與人為善。如果花言巧語,僞裝和善,就無法取信于人。
四、 重調查,不盲從,未經調查,人雲亦雲,正義和正直就不存在。一旦好人受冤,壞人被縱容,長此以往,必将失去衆人的擁戴。
五、 不喜逢迎,拍馬逢迎并不是真的忠誠。隻有用勤奮工作和出色業績來支持領導工作的人,才值得加以贊賞,主動拒絕谄媚之人,自然會将正直的人才吸引到身邊。
六、 愛憎分明,堅持原則,明辨是非,賞罰分明,這是正直無私的表現,也是樹立領導威信的基礎。
信可以一異,義可以得衆,有了信義為依托,人便越來越可靠,就會赢得他人的信任,個人影響力也會越來越大;如果失去了信義,就會漸漸失去人心,個人影響力自然也會減弱。
《素書》可以解決人在社會中行走所遇到的幾乎所有尺度問題。它能教你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