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 ,因有九峰形似蓮花而得名。它又有九十九峰之稱,因 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為首的是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間秀溪萦環,銀瀑飛流,景色迷人,植被繁茂。山峰如台似柱,聳入雲霄,又有芙蓉出水之姿,神工鬼斧。神秘秀麗的舒印月和九子泉聲更富山水之情,給人以美的享受。九華山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地址:安徽池州市青陽縣九華山景區
景點
天池庵
位于九華街化城寺東。清康熙年間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同治年間住持僧湛修募款擴建。
古拜經台
又名大願庵,是釋地藏大師生前苦苦尋覓而相中的一修行寶地。曾在此處拜經,岩石上尚留有其一雙凹痕足迹。庵始建于清代,雄居于天台峰谷峭崖之間,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形成衆星捧月之勢。
龍庵
長生庵與龍庵、新龍庵為清代建築,民居式,整齊排列,一堵長院牆将庵與街市隔離,十分清靜。1998年比丘尼果德在庵前新建山門殿,後又建7層千佛銅塔一座,為古寺生輝。
肉身寶殿
神光嶺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喬覺肉身的地方,亦稱地藏塔。公元794年,金喬覺圓寂,依浮屠之法,生殓缸内,葬于神光嶺上。三年以後,僧徒圍着殓缸造塔,又在寬闊的塔基上興建殿字,殿頂與塔頂相接。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殿宇,即著名的肉身寶殿。
天台寺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寺”,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聖迹必到之處地,所以往往将天台稱為九華山主峰,有到九華“不上天台,等于白來”之說。
百歲宮
百歲宮原名摘星庵,沒有單體建築的配置,遠觀恰似通天拔地的古城堡。這種形制在我國現存寺廟建築中極為少見。百歲宮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勢,樓層由低爬高,層層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變的迷宮。屋頂是一個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頂。
回香閣
原名華嚴庵,後改“華嚴禅寺”。始建于明代。華嚴嶺是由九華街蹬道上天台必經之嶺,昔日香客朝天台後多在此燒回頭香的習慣,故有寺名“回香閣”。
九華街
九華街是一處平均海拔約640米的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聳翠,環山如城。面積約4平方公裡,是九華山的核心景區,為香客遊人集散地。
旃檀禅林
由四座廳堂式居室和宮殿式大雄寶殿組合而成。東為僧房和寮房,敞廳堂,三層樓閣,有内落水小天井。
化城寺
殿内有康熙禦書“九華聖境”橫匾和乾隆禦書“芬陀普教”橫匾。後殿首明代崇祯皇帝禦書“為善最樂”橫匾。現在的化城寺,山門和藏經樓為16世紀所建,大雄寶殿和後廳為19世紀重建,寺内辟有九華山文物展覽館。
祗園寺
以其建築結構曲折婉轉而著稱,步入寺門是靈官殿,過一小庭院,一方形重檐殿堂是天王殿,從殿後小院上石階十餘步,便到大雄寶殿。
甘露寺
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清康熙六年,玉琳國師朝禮九華,途經此地,贊曰:“此地山水環繞,若構蘭若,代有高僧”。時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聞之旋即離洞,并得青陽老田村吳爾俊等人資助破土建寺。動工前夜,滿山松針盡挂甘露,人稱奇迹,故得“甘露庵”之名。
地藏王聖像
九華山大願文化園景區位于世界公認的地藏菩薩道場 - 九華山風景區北麓柯村,規劃保護面積459公頃,分為地藏菩薩銅像、内外明堂廣場、佛文化展示中心、佛學院、普濟院、小西天景區等部分。
龍池飛瀑
緣公路而下之石闆道,盤旋曲折,景奇而路夷。龍溪切斷雄峙的兩山,經五龍灣從梯狀峽谷湧出,高差數十米,氣勢雄偉,雲蒸霧散,宏音震耳。龍池位于甘露寺東南、龍池庵東北的峽谷間。
小天台
1919年比丘尼妙量募建,原名明心寺,又名明心禅林。寺依山而建,層層疊疊;前有附坡,以石壘成平台,故名“小天台”。
觀音峰觀音峰,寺名圓通庵。因寺臨峰而建,久而久之,峰名便取代了寺名。寺庵造在萬丈峭壁之上,建築奇特,工程艱巨,有人把它比作宋代建造的“妙高台”。門前,一奇石聳出峰端,酷似佛寺塑繪的“白衣觀音”形象。長袍、寬袖大領,風帽披至肩頭,左肘微曲,襟袍使兩足不露于外,輪廓很清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