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個獨居老知青的慘淡人生評論

一個獨居老知青的慘淡人生評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6 13:45:23

劉文發老師是上海人,是一位留守東北的上海老知青,年近七旬的劉老師十六歲到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内的延吉縣插隊落戶,至今已在延邊生活了五十多年。這兩年,劉文發老師一直在困惑,到了老年,他到底該不該回上海去生活。

前兩天,劉老師寫了一首詩:人在他鄉心惆怅,年關将至想故鄉。少年不懂愁滋味,老大思親淚成行。這首詩是劉老師通過微信發給我的,他說這是他有感而發的順口溜,雖算不上詩,但這是他内心的真實感受。随後,劉老師講述了他到延邊插隊的往事,也訴說了自己心中的糾結和困惑。

永遠難忘1969年的4月23日,那天上海陰暗的空中飄灑着絲絲細雨,風有些涼,在軍工路碼頭,劉文發揮淚告别父母和親友,坐上了海開往大連方向的輪船,開啟了他上山下鄉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知青生涯,那年,劉文發剛滿十六歲。

一個獨居老知青的慘淡人生評論(一位留守老知青的困惑)1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曆時四天四夜,劉文發和他的同學一起來到了延吉縣朝陽公社合成大隊,他們十六名上海知青被分派在第六生産小隊插隊落戶,臨時住在了隊部大院那三間土坯房子裡。

第一頓接風晚飯很豐盛,雪白的大米飯,半盆酸菜炖豆腐,半鍋香辣小魚湯,還有朝鮮族鹹菜。吃着香噴噴的大米飯和可口的炖菜,劉文發他們心裡都很高興。來東北之前,大家就聽說東北一年四季都是苞米(玉米)碴子高粱米飯,一缸鹹菜吃一年。第一頓飯就吃上了大米飯,知青們能不高興嗎。

晚飯後,六隊的李隊長簡單介紹了六隊的基本情況,全隊六十多戶人家,朝鮮族占三分之一。李隊長說春耕備播生産就要開始了,隊裡暫時安排兩名社員幫教知青們學習做飯,知青們要盡快學會做飯,也算是上海知青來這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第一課吧。

第二天一大早,知青們還沒起床,李隊長的媳婦和一名叫呂月英的姑娘就來幫知青們做飯了。大約一個多小時,早飯做好了,看看兩邊卧室裡的男知青和女知青(那三間房子中間是廚房,兩邊是卧室)都起床了,呂月英就把一盆熱氣騰騰的玉米面餅子端上了炕桌,李隊長的媳婦端來了兩半碗鹹菜。

見炕桌上隻有一盆玉米面餅子和兩碗鹹菜,鍋裡是半鍋玉米面糊糊,呂月英回到外屋地(廚房)拿着飯勺喊知青們來盛糊糊。劉文發端着碗來到呂月英近前,小聲問:“早晨不做大米飯吃呀?”“在俺們這,隻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大米飯,昨天的晚飯是給你們接風洗塵開的小竈,你還想天天都吃大米飯啊。”呂月英笑着回答。劉文發苦笑着說:“我們白高興了一晚上,還以為頓頓都吃大米飯呢。”“原來你們上海人頓頓都吃大米飯啊,怪不得你們個個都長得白白淨淨的。”呂月英又笑着說了一句。從那以後,“大米飯”這三個字成了劉文發的雅号。

也就幾天的功夫,知青們都和李隊長的媳婦和呂月英熟悉了,大家也學會了挑水燒炕,最早學會貼餅子的是劉文發,是呂月英手把手教會劉文發貼餅子的。

呂月英當年十六歲,她二大爺是合成大隊的書記。呂月英個頭不算高,可她長得很漂亮,開朗又活潑,說話的聲音很好聽,劉文發對她的印象很好。呂月英也很喜歡文質彬彬的劉文發,後來又親手教會了劉文發和面蒸窩頭,教會了他做高粱米飯熬玉米碴子粥。在呂月英的熱心幫教下,劉文發成了六隊知青集體戶的做飯能手。

劉文發雖然對呂月英的印象很好,可有一件事他一直對呂月英耿耿于懷,那就是因為呂月英給他起了“大米飯”這個綽号。來而不往非禮也,劉文發也送給了呂月英一個雅号“蘿蔔纓子”。對于劉文發送的外号,呂月英不但不生氣,還笑着對劉文發說:“你們上海知青就是有文化,起個外号都這麼好聽。”

1972春天,合成小學需要增加一名民辦老師,知青們得到這個消息後,都很羨慕這個職位。呂月英無意中聽到了劉文發很想去學校當老師的話,她就去求她二大爺。幾乎沒費吹灰,劉文發就成了合成小學的民辦教師。因為這,劉文發從心裡感激呂月英,還把回上海探親時帶回的一塊香皂送給了呂月英。

那年春節前,呂月英突然找到了劉文發,說想讓劉文發去她家幫忙寫春聯。這下劉文發還真為難了,他寫的粉筆字确實很好看,可他沒寫過幾次毛筆字呀。為了不讓呂月英失望,劉文發答應了呂月英的要求,他說去供銷社買回毛筆和墨汁,就去給她家寫春聯。

從公社供銷社買回毛筆和墨汁後,劉文發在油燈下練習寫了一晚上的毛筆字,感覺能拿出手了,他才算松了一口氣。臘月二十七那天,劉文發帶着筆墨紙硯來到了呂月英家,很快就幫她家寫好了春聯,還幫呂月英家的鄰居寫了春聯。那天中午,劉文發在呂月英家吃的午飯,雪白的大米飯,還有豬肉炖粉條。幫忙寫了幾幅對聯,讓人家這麼破費,劉文發心裡很是過意不去。

那天劉文發從呂月英家出來,幾個小孩追着劉文發喊:蘿蔔纓子大米飯,姑娘小夥都好看,天生一對拜天地,生個兒子做狀元……聽了孩子們的歡笑聲,劉文發滿臉通紅,但令他想不通的是,是誰編的這段順口溜,這合成大隊還真有高人啊。

轉眼到了1974年春天,合成大隊得到了兩個招工名額,是去開山屯造紙廠當工人,劉文發很想去當工人,可大隊書記卻笑着說:“文發,你是一名好老師,就安心教書吧,我可舍不得放你走。”

之後又有好幾次招工機會,劉文發都沒能離開合成大隊,主要原因還是大隊書記不放人,學校裡也确實需要劉文發,因為劉文發年年都被公社評為模範教師,學校的老師也都說劉文發教學水平确實高,學生們都願意聽他講課。

一個獨居老知青的慘淡人生評論(一位留守老知青的困惑)2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到了1977年春天,在合成大隊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大部分都通過招工或其他途徑離開了合成大隊,劉文發心裡很迷茫也很惆怅,在學校當了五年老師,他也喜歡上了教師這個職業,可惜的是民辦教師隻掙工分不掙工資,這多多少少令劉文發心裡感覺到了失望和委屈,好在有呂月英的關愛和陪伴,劉文發失落的心情才好了一些。夜深人靜的時候,劉文發有時也想,要是自己當初不到學校教書,有可能早就離開合成大隊了。

那年秋後,劉文發和呂月英領取了結婚證,大隊書記做了他倆的證婚人和主婚人。劉文發的父母一是不太同意這門婚事,二是路途遙遠,他們就沒來參加兒子的婚禮。

婚後的生活很美好很快樂,性格開朗的呂月英處處都為劉文發着想,除了教書以外,家裡什麼事都不用劉文發操心,早晨起來,呂月英把牙膏都給劉文發擠在牙刷上,更不用說洗衣做飯了。看着貌美如花的妻子這麼賢惠體貼,劉文發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和快樂。

一年後,呂月英生下了一個白胖的男孩,取名劉英傑,小英傑過滿月的時候,劉文發的父母從上海來到了東北,看着可愛的孫子,再看看賢惠又漂亮的兒媳,劉文發的母親把自己手腕上的那隻祖傳玉镯戴在了呂月英的手腕上。

1982年秋天,縣裡舉辦民辦教師培訓學習班,劉文發被安排到縣裡學習,學習結業後,他轉成了公辦教師,吃上了國庫糧。1984年秋天,呂月英享受知青家屬待遇,被招工到酒廠工作,也轉成了城鎮戶口。

劉英傑上小學的時候,劉文發的父母把孫子的戶口遷回了上海,劉英傑也跟着爺爺奶奶去上海讀書了。1997年,劉英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他替他父親圓了大學夢。

2004年春天,呂月英退休後去了上海,她的公公生病住院需要照顧,等公公身體痊愈了,呂月英又回到了東北,一是他不适應上海的氣候,二是他放心不下自己的丈夫。到了2014年,劉文發辦理了退休手續,在教育戰線摸爬滾打工作了四十多年,他光榮退休了。退休之前,劉文發就計劃好了,退休後他就回上海生活,那裡是生他養他的故土,在夢裡他都想着退休後回上海。

當年初冬,劉文發帶着呂月英回到了上海,暫時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當時他的母親已經八十六歲了(劉文發老師的父親是2011年冬季去世的),一直由他的妹妹照顧母親的起居,呂月英也很想盡一個兒媳的孝心,可劉文發的妹妹非常排斥哥哥嫂子,因為之前她父母就說好了,父母的這套老房子讓她繼承,她擔心哥哥嫂嫂是回來分房産的。第二年夏天,劉文發老師的母親去世了,他夫妻倆辦理完老母親的後事,簽署了放棄繼承遺産的承諾就回到了東北,因為在東北生活了四十多年,劉文發老師也不太習慣上海的氣候和生活習慣了。

2018年初冬,曾經在合成大隊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重返第二故鄉,大家都回來看望鄉親們了。見到了多年不聯系的老同學,劉文發老師百感交集,激動不已,當年在合成六隊插隊落戶的十六名上海知青,就劉文發一個人留在了東北。那次相聚,劉文發老師揭開了一個謎底,當年村裡的孩子們說的那段順口溜,就是他們一起插隊的知青王啟明編的,也是他教給孩子們說的。王啟明還在劉文發老師面前邀功:“文發,當年我編的那段順口溜成全了你和蘿蔔纓子的婚事,你是不是得感謝我呀。”

相聚的時間總是那麼短暫,大家離開東北時,劉文發老師一一和大家擁抱,灑淚道别。大家都勸劉文發老師:“文發,還是回上海生活吧,你的兒子兒媳和孫子都在上海,你還留在這裡幹什麼呀。回去吧,美不美,家鄉的水,親不親,故鄉的人。你回去了,咱們也能經常聚一聚呀。”

從那以後,劉文發老師的心裡一刻也沒平靜過,可能是年齡的問題,他越來越思念故鄉了,他在夢中多次回到了上海和兒孫團聚,他也在夢中哭醒過好幾次。呂月英雖然不喜歡上海的生活環境,可為了不讓自己的丈夫難受,她已明确表态,願意回上海就回去吧,我不想天天看你悶悶不樂的樣子。對于妻子的理解和關心,劉文發心裡很溫暖也很感動,年近七旬的他趴在妻子肩頭哭了個稀裡嘩啦。

最近,劉文發老師已經做好了回上海安度晚年的打算,可他的心裡又非常糾結,到了上海,他和妻子要是不适應上海的生活環境那咋辦呀?還有一個問題,回到上海,要和兒子兒媳一起生活,盡管兒子兒媳多次勸說他們回上海生活,可劉文發老師心裡還是有顧慮,在東北住慣了大房子,回到上海和兒子兒媳住在兩居室裡,這樣是長久之計嗎?時間久了兒媳會不會不高興呀?上海的房價要是和東北差不多,他們也可以考慮在上海買房單過,可上海的房價高得吓人,他也不敢考慮買房子的事情呀。

一個獨居老知青的慘淡人生評論(一位留守老知青的困惑)3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日暮鄉關何處是?這成了劉文發老師心裡難以化解的糾結和困惑,他的思鄉之情誰能理解啊?劉文發老師到底該不該回上海生活?敬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也算幫劉文發老師拿個主意吧。

作者:草根作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