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銘初心創未來的剪紙作品

銘初心創未來的剪紙作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3:44:28

銘初心創未來的剪紙作品(傳承心手合一剪紙藝術)1

劉靜蘭設計的窗格剪紙

銘初心創未來的剪紙作品(傳承心手合一剪紙藝術)2

劉靜蘭在制作剪紙

11月8日,從北京傳來消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公布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名單,内蒙古非遺傳承人劉靜蘭入選。

劉靜蘭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理事、内蒙古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包頭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面對這些榮譽,劉靜蘭認為“這是對包頭剪紙的肯定”。她依然是那個癡迷剪紙的“剪花人”,她要做的是把這門心手合一的藝術傳承下去。

榮獲“大國非遺工匠”稱号

11月12日,記者在劉靜蘭剪紙工作室見到劉靜蘭時,頭發已經花白的她正在手把手教一名小徒弟學習剪紙。

今年10月初,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基金會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發函給劉靜蘭,邀請她參加全國首批“大國非遺工匠”認定申報工作。劉靜蘭對記者說:“大國非遺工匠必須是中國工藝類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才能參評,這兩項硬指标讓我知道這項評選難度很大,而且包頭市符合評選資格的隻有我一人。但由于我忙于教學和創作,女兒女婿知道後,‘強行’幫我整理資料投遞出去。”一個月後,看到全國僅有300多人被認定為“大國非遺工匠”,其中很多都是對非遺傳承做出巨大貢獻的人物,自己也成為其中一員,劉靜蘭感到很幸福。

1955年出生的劉靜蘭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包頭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她出生于烏蘭察布市商都縣高勿素鄉,七八歲時跟村裡的一個嬸嬸學剪紙。過年給家裡剪窗花,她總是剪爛。母親鼓勵劉靜蘭說過年貼窗戶上有個紅氣兒就行,但是倔強的她不甘心,非要剪出個樣兒來。劉靜蘭說:“那時候一把小剪刀,幾張紅紙,是我童年最大的樂趣。小時候沒錢買紅紙,我就跑到外面去撿被大風刮下來的對聯拿回家,把上面的糨糊摳掉,然後剪成拉手人人、翻跟頭人人、老鼠爬杆、人人騎馬等圖樣,貼在牆上自娛自樂。”

剪出人間煙火

劉靜蘭18歲時在家鄉任大隊婦聯主任,19歲任民兵連長,20歲任公社黨委副書記。1982年,劉靜蘭結了婚。女兒出生後,她随丈夫調到了包頭市。1985年,包頭市市化工系統在劉靜蘭工作的包頭市第一化工廠舉辦職工書畫展。作為工作人員,劉靜蘭幫着布展時看到幾幅剪紙作品,此時她才知道剪紙原來是一門民間藝術。在老文藝工作肖師傅的幫助和鼓勵下,劉靜蘭找出半張紅紙,用了一天時間剪出一幅《蝴蝶牡丹》,并參加了展覽。她沒想到,這幅剪紙作品竟然獲得了一等獎。意外獲獎,喚起了劉靜蘭的剪紙記憶和夢想。她回家翻出小剪刀,重新開始了剪紙。劉靜蘭說:“當時為了剪紙能有新突破,我慕名找到時任包頭市第九中學美術老師的蘭尚濂,表示要從師學畫。沒想到蘭老師建議我:‘你剪紙最可貴的地方就是淳樸,如果學習繪畫,就失去了自己剪紙的風格,還不如回去好好研究農村的窗花’。”聽了蘭老師的話,劉靜蘭開始大量搜集窗花,還照着枕巾、門簾、臉盆上的花樣剪花。期間,她創造性地剪了喜花、生肖花、壽花、團花、燈籠花和以夫妻子女屬相為題材的“全家福”。

劉靜蘭的創作靈感源源不絕,工藝也越來越精湛。

在傳承中創新

劉靜蘭的潛心鑽研和對剪紙的癡迷,換來了藝術上的成就。

劉靜蘭介紹,在她創作的所有作品中,她比較喜歡《十二生肖》,這幅剪紙是在1996年創作的,從構思到剪裁共用了3個多月,用了4種顔色,每幅生肖圖都惟妙惟肖,由3個小圖組成,可以看到和此生肖的相鄰的兩個生肖,中間配以壽、萬、水波等剪紙紋樣,融合連接,使每個生肖圖和整幅剪紙渾然一體。

劉靜蘭說:“每一幅剪紙都有豐富内涵,并不是看起來漂亮那麼簡單,在不斷創作和學習民間文藝理論的過程中,我深刻認識到民間藝術要想發展好,必須把握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劉靜蘭最滿意的剪紙作品是1999年創作的《吉祥草原》。這一作品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上獲得了“山花獎·民間工藝金獎”。據劉靜蘭介紹,199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和包頭市文聯組織文藝工作者到達茂旗草原采風。當時的碧草藍天,潔白的羊群,奔馳的駿馬,廣闊的大草原讓她為之震撼,她決定用剪紙将這些元素展示出來。兩年後,她創作出了《吉祥草原》,并裝裱起來,一直擺放在她的工作室中。

劉靜蘭的許多作品還被制作成為郵票、小型張、首日封等廣為流傳。據劉靜蘭介紹,2002年,她帶着自己的作品去中國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美院)找老鄉劉老師,希望得到指點。沒想到,劉老師看了劉靜蘭的剪紙後,覺得她的作品構思奇巧、頗見新意,尤其是剪紙“羊”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圖樣。于是将她的剪紙作品推薦給了“癸未年”即“羊”年郵票的設計者,随即被采用。

面對獲得的諸多榮譽,最讓劉靜蘭難忘的是2007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為她的剪紙作品賦詩。當年6月,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專題展上,來自全國的剪紙、皮影、木闆年畫、刺繡等幾大項的民間藝術家在此展示作品。“我剪了一幅《鳳戲牡丹》,取了牡丹和鳳凰吉祥如意的寓意。第二天溫家寶參觀了作品展,并且勉勵大家要把我國的非遺文化傳承下去。随後,我把自己剪的《鳳戲牡丹》贈送給了溫家寶。他非常和藹可親,為我的作品賦詩一首:姹紫嫣紅牡丹開,良辰美景新秀來。”劉靜蘭回憶。

傳授剪紙技藝

在與外界的溝通過程中,劉靜蘭不斷地學習、收藏整理民間藝術,讓自己的技藝日臻成熟。

2004年,劉靜蘭的丈夫因病去世,她一度從悲痛中無法自拔。為了安撫劉靜蘭,女兒在離家很近的包頭花苑租了一個6平方米的攤位,希望她通過剪紙忘卻悲痛。在這裡,劉靜蘭除了搞創作,還會受邀參加一些展覽或者比賽,剪紙技術也越來越純熟。2005年,劉靜蘭參加了第三屆國際民間藝術節,再次獲得金獎。

2015年,劉靜蘭在花苑又租了一個30平方米的攤位,作為自己的工作室,主要用來教學傳承,同時也潛心鑽研個性化的設計,滿足越來越多“私人訂制”的需求。“現在我考慮最多的是如何讓更多有興趣的人接觸和學習剪紙技藝,傳授技藝是我作為非遺傳承人的一份責任。”劉靜蘭說,目前有8名學生在向她學習剪紙,其中有小學生、初中生,最小的5歲,最大的24歲。

劉靜蘭還經常受邀去高等院校傳授剪紙技藝,她也願意和年輕人交流剪紙心得,讓更多的人了解民間剪紙,走近民間剪紙。

11月16日,劉靜蘭将啟程去北京,參加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産發展基金會和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于17日在北京舉行的“大國非遺工匠”證書頒發儀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