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北京城出圈兒的館子有不少,但能讓北京人記住的并不多,今兒就跟大家聊兩家備受好評的兩家館子,一個是山東戗面饅頭,一個是京味兒打鹵面,北京人吃面食,向來都很講究, 隻要食材地道,甭管哪的人,北京人都會捧場,首先要說的是跟宮門口饅頭不相上下的戗面饅頭
他家最大的特點就是用香蕉做面肥,據說這是山東家家戶戶都用的土法子,相較于傳統方法,雖然成本比較高,但是做出來的饅頭更香,更好吃,所以從開店到現在,他們家做面肥的時候,一直都加香蕉,保證讓每一個北京人吃到的饅頭都跟他們在山東老家吃到的一模一樣
所謂的‘戗’其實說白了就是邊揉,邊摻幹面粉,吸收一部分,面團兒裡的水分,然後和好的面團兒再經過壓面機,反複地碾壓,這樣蒸出來的饅頭不僅會出現分布均勻的層次,而且吃起來會特别筋道,這也是戗面兒饅頭戗字兒的本意
每做一個都要用力壓一下,因為隻有力道夠大,饅頭才更瓷實,層次也更均勻,十幾年下來,一雙正常的手早已變得異于常人,經常上他家買饅頭的;北京人應該都注意到了這點,但這雙手,做出來的饅頭卻是越來越地道,越來越好吃,不光饅頭受歡迎,這還有一個爆款小吃,同樣賣的相當火爆,它就是豆包兒
好就好在他是自個兒糗的,用的老北京的傳統方法,選的是顔色鮮豔,表面光滑的大粒兒紅豆,這種紅豆吃起來口感更好,店裡每天進的紅豆兒得經過反複清洗,然後用高壓鍋焖大約三個小時,出鍋後加入白砂糖,人工一點點兒沒機器碾壓成豆沙,完完整整地包進戗面兒,面皮裡,上鍋一蒸
嘿!一口咬下去,面香,豆香,瞬間就能感覺出來,想想都流哈喇子,這家山東戗面饅頭,自打開張那天起,人就沒少過,在鼓樓外大街這兒口碑一直都很不錯,其實壓根兒就不用說具體地址,來鼓樓這片兒,看哪兒排隊人最多,就能找到他家店,一塊二一個饅頭,2.5一個豆包兒,好吃不貴!
二:宣武傳統老北京抻面
當年宣武區有家面積不大的小面館,看似普普通通,但一到飯點,就會出現個怪現象,大夥兒都跟大堂裡坐着,沒有吸溜吃面的場景,而是幹巴巴的坐那兒,大眼兒瞪小眼兒,隻為了等一碗面,聽老街坊說,最快也得十分鐘到二十分鐘左右
最早在開陽橋那邊兒,後來搬到了南橫街,老主顧都跟着追了過來,早期連個服務員都沒有,服務如此不到位,但來這小面館等面的北京人卻是越來越多,隻有娘倆跟廚房裡忙活,大夥兒能堅定不移的一路追随,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這面的味道一定非比尋常
地道老北京人都好這口兒抻面,吃起來彈牙,典型的老北京味道,确實地道,在抻面圈兒,他家也算得上是一絕了,光看圖片就感覺特别有食欲,早年間,手擀面因為制作難度不大,所以是普通百姓家中做面條兒常用的方法,把面和的硬一點,饧半拉鐘頭,擀成薄片兒,切成條就成了
但講究點兒的大戶人家都好吃抻面,面條兒一定要手工抻出來的,而且每鍋隻煮一碗,不拌炸醬,隻澆鹵,吃起來特别筋道,但就是因為制作難度太大,得請老師傅上門來抻,現如今,大多數面館,自個兒做面條兒的很少,更甭提老北京抻面了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抻面是門兒需要花時間,下功夫練出來的手藝,老輩人都知道,老北京抻面主要在‘遛’一般剛和好的面,已經帶上了勁兒,行話叫帶了筋骨,而所謂遛,就是要把這筋骨給遛順了,遛舒展了,這樣抻的時候才能抻的開,面條兒吃的時候才爽滑勁道
所以做抻面,最難的就是遛面的功夫上,講究的是巧勁兒,而這巧勁兒可是必須得花時間苦練才能拿捏适度,每一團和好的面,都需要遛半個小時,少一分鐘上不了勁兒,多一分鐘勁兒就過頭了,這也是他家上菜上菜慢的真正原因
還有一道必點吃食是醬豬蹄兒, 小店從開門至今,已經走過了數十個年頭,十幾年來,這鍋醬豬蹄兒的老湯沒斷過一天,越炖越純,越炖越香,一口面,一口豬蹄兒,面香,鹵香,再加上豬蹄的肉香,您就可想而知,來他家吃飯得有多過瘾了
服務雖然一般,但能留在這麼多老北京人,最離不開的就是母子倆的認真和堅持,老闆娘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最早跟國營飯店工作,她兒子的手藝都是她手把手教出來的,娘倆的創業經曆,跟《正陽門下的小女人》中的徐慧真一樣,都是從小店開始做起來的
如今暢然居仍然有不少老北京人捧場,口碑還算不錯,量大實惠,環境也可圈可點,北京人喜歡上這兒吃面,并不全都是為了解饞,更重要的一個氛圍,因為經常上這兒的老主顧,幾乎都是老北京人,一進屋子就能聽到地道的京腔,親切感十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