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印象中的非遺,
是各種各樣用來欣賞的藝術。
我們或許還不知道,
在這些傳承了幾百上千年的文化遺産中,
有一大波非遺技藝既好看又好用,
并非傳統概念上的“老古董”,
一般人想學還學不會。
1. 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湖南省永順縣土家族吊腳樓(又稱“轉角樓”)建造技藝是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被專家學者稱為古建築的“活化石”,是集建築、繪畫和雕刻等藝術為一體的珍貴的民間藝術結晶,也是中國建築藝術史上代表。
彭善堯被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2. 長沙窯銅官陶瓷技藝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湖南省的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銅官陶瓷産業曆史悠久,文化内涵豐富,陶瓷技藝獨具特色。在殷商之前,舜帝就帶領先民在湘江一帶開始了制陶之業,至唐代銅官陶瓷發展迅速,陶瓷技藝逐漸成熟,五代後絕迹,窯址在湖南省望城縣銅官鎮瓦渣坪,故稱銅官窯。2011年5月23日,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3. 湘西竹編
湘西竹編技藝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以山竹、水竹、斑竹、桂 竹、楠竹等為材料,經過伐、削、剖、染等工藝,即可編織成一件精緻的工藝品。
4. 菊花石雕
花石産地為泸溪縣浦市古鎮,形成于約3億年前的地層中,因石中的天然白色花紋酷似菊花,故而得名。民間石雕工匠們利用菊花石的天然花紋及菊花石的外形,運用篆刻的技法,雕刻出各類山水、人物、生靈等圖案的藝術品。
菊花潔白晶瑩,花态逼真,質地細膩,集珍、奇、稀、美四絕于一身,充分展現了自然造化的神奇,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并譽為“永不凋謝的菊花” ,有石雕中的“國寶”之稱。
5. 苗族挑花
苗族的挑花刺繡,俗稱“數紗”,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苗族地區流傳的最為出色,主要分布于良家潭、八什坪、浦市、潭溪以及周邊鄉鎮。
泸溪的苗族挑花多用于頭帕,是以當地苗族婦女自己紡紗、織造的“家織布”為面料挑繡而成。家織布所采用的棉紗較粗,織成的布料縱橫分明、經緯清晰,是挑花工藝的最佳材料。有别于刺繡的挑繡,所有的圖案紋樣,全在布料的表面行針。挑花工藝沒有現成的花樣,所有的圖案紋樣全在苗家婦女的心裡。
當地的苗族婦女從小便随着長輩習練挑花技藝,從單個的圖案着手,長大後已是非常娴熟。常見的圖案紋樣有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鯉魚跳龍門、石榴花、陽球花、牡丹花、楓葉、蜜蜂采花、蝴蝶戲花等六十多種,全部采用藍線或青線挑繡,線條清晰,十分雅緻。
6. 苗畫苗畫作為湘西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極具苗族特色,主要流行在湘西苗族地區。苗畫最初是作為苗族姑娘刺繡圖樣稿的形式出現的,後來發展成為的一種獨立的畫種。
苗族刺繡原先采用剪紙為繡樣,至清代末期,開始使用白色粉漿直接畫在深顔色的布料上,以替代古老的“锉本”剪紙,供婦女們直接按畫稿刺繡。這種畫在坯布上的刺繡樣稿生動而富于情趣,線條流暢又具有情感,深受婦女們的歡迎。
苗畫是清朝時期在單色傳統繡花樣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立畫種,其效果給人的感覺是“亦畫亦繡”。苗畫主要選擇麒麟、龍鳳以及花鳥蟲魚、日月星辰、山川雲霞等物象來反映喜慶、吉祥、人壽、年豐的内容,同氏族圖騰崇拜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喜鵲噪梅、雙鳳朝陽、五谷豐登、鴛鴦戲荷、魚水相憐等題材。通過這些圖案,美化自己,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
7. 鳳凰紮紙紮紙,顧名思義,是以紙為原料,紮成各種形态的物件,易學難精,要做好一件紙紮成品,必須熟練掌握紮制、貼糊、剪紙、彩繪等技能并融合貫通,還要了解美學、建築學、宗教文化、民風民俗等文化知識,它體現着紙紮手藝人的綜合素養,靠的是手藝人的記性和悟性。
“鳳凰紙紮顔色特别豔麗,大部分使用紅、黃、青(藍色)、黑、白五行色。且五色必純正,即“紅彤紅彤的,白空白空的,黑吧拉漆的,黃濃濃的,青幽幽的。”聶大勇說,鳳凰紙紮與鳳凰風俗習慣、風土民情息息相關,每件紙紮工藝作品都生動地記錄了古代鳳凰民衆的自下而上狀态和社會活動演變過程,如獅子頭、龍頭,表現出人民群衆向往吉祥、平安順意、風調雨順、除病祛災的美好願望;如荷花燈、鳳凰燈、魚燈,都顯示着清平和順、龍鳳呈祥、鯉魚跳龍門等美好意願,都與人民群衆的生活、宗教祭祀習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系。
“祖輩傳下來的紙紮手藝,将一世堅守。”聶大勇是手藝人,更是守藝人。他愛繪畫,愛竹篾,愛這門手藝。他對紙紮技藝有着深厚的感情,“擇一事,終一生”也成為了聶大勇堅守一生的初心。
8. 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瓷器是一個極鮮明的代表元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美譽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湖南的一張文化名片。
9. 侗錦
侗錦,侗族婦女世代相傳的純手工織物,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該縣多家侗錦基地先後開發出床上用品、提包、披肩、圍巾、侗裝等産品,遠銷北京、上海及韓國、俄羅斯等國内外市場的侗錦傳承基地位于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古老的侗錦為侗鄉人民“織出”了新生活。
10. 黑茶制作技藝
黑茶制作技藝(千兩茶制作技藝),湖南省安化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千兩茶制作技藝起源于唐代,發展于宋代,清代時興盛,并因制作時踩捆成小圓柱形,每支重量為老秤1000兩,故有“安化千兩茶”之名。千兩茶将散茶築成圓柱形,外形踩制緊實,篾箍緊紮,茶支圓直且兩端大小基本一緻;沏泡出的茶香氣純正,湯色橙黃或橙紅,滋味醇和。千兩茶制作工藝特殊,标準嚴格,全過程手工操作,從加工開始到入庫,茶葉始終沒有落地,天然環保衛生,可以長期存放,是安化黑茶傳統工藝的結晶。
11. 九芝堂傳統中藥文化九芝堂中藥文化傳承至今已有369年曆史,在這三百多年的曆史長河中,九芝堂發揚了湖湘文化中的“敢為人先”和“經世緻用”的精神,将傳統的中藥制藥技術與湖南當地水土環境所結合,形成具有湖湘特色的中藥文化。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九芝堂中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對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的豐富、發展和傳承。
12. 藍印花布印染技術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主要是湖南地區的傳統技藝,浙江一帶也有傳承,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分純藍花布印染和彩藍花布印染兩大類:純藍花布布面素淨,沒有花紋圖案,一般用以制作衣服和頭帕;彩藍花布有複雜的花紋圖案,一般用以制作被面、墊單、帳檐、圍裙、圍腰、門簾、桌布、圍布等。印染前需要經過裱紙版、描稿、刻版、上油、調料、刮漿、入染等工藝的處理,入染之後還要經過晾曬、淌洗、卷布、碾布(又叫“踩布”)的工藝流程。
13. 溆浦花瑤挑花
隆回瑤族因女子筒裙上裝飾有豔麗的挑花而被人稱為“花瑤”,挑花則是花瑤女子中流傳的一種獨特的手工藝。花瑤挑花将不同視覺的物象做奇妙的藝術處理與組合,構圖均衡或對稱,既講求實用,又追求色調裝飾美觀。
花瑤挑花分為素色和彩色兩種:素色挑花是用家織平粗靛藍布作底,自紡的白色粗線挑成;彩色挑花則是用紅、橙、黃、綠等七彩絲線挑繡。花瑤挑花多為連續圖案和對稱圖案。挑花的花紋種類很多,最常用的花紋有太陽紋、萬字紋、燈籠紋(也稱南瓜紋)、銅錢紋、牡丹紋、蕨葉紋、勾勾藤紋等。挑花畫面色彩對比鮮明,疏密有緻,動靜相宜,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更是被我國著名的文博專家沈從文先生譽之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
花瑤挑花的題材,有山區常見的飛禽走獸、樹木花草,有日月星辰、山川河嶽,也有瑤族的民族曆史、信仰圖騰、民俗風情、神話故事等。其中以蛇的圖案最為豐富,有盤蛇、交體蛇、昂頭翹尾蛇、無尾雙頭蛇、蛇纏圖騰蛇等,多達數百種。
14. 剪紙踏虎鑿花是流傳在湘西地區的一種民間剪紙藝術,因主要生産地為泸溪縣踏虎鄉而得名。
踏虎鑿花是一門手工技藝的獨門絕技,造型古樸生動,線條簡潔流暢,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藝術價值。鑿花曆史悠久,通過當地民間藝人的代代傳承,形成了花樣繁多、工藝精湛、作品精巧、獨具風格的民間工藝品牌,是一種“不用剪刀的剪紙藝術”,素有“藝苑奇葩,民族瑰寶”之美譽。
15.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銀飾是苗族人民十分喜愛的傳統飾物。從佩戴部位上劃分可分為頭飾、胸飾、手飾、腳飾及衣飾五大類三百多樣。銀飾鍛制原料為純銀,有30多道工序,全都由手工制作而成。
設計精巧,色澤潔白,造型精美,工藝精細,富麗高雅,圖案栩栩如生,無一不是精美絕倫的工藝品,具有很好的觀賞效果和巨大的使用價值、收藏價值。2006年,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16. 土家族織錦技藝
湘西土家族織錦為土家族曆史悠久的傳統民族工藝,土家語稱之為“西蘭卡普”,“西蘭”的漢語意思是被蓋,“卡普”的漢語意思是花,意思是織有花的被蓋。
土家織錦與壯錦、黎錦、傣錦并稱為我國少數民族四大名錦,是中國最原始的織錦工藝,其加工設備古老、工藝繁雜精湛,圖案多樣、色彩斑斓、精美豐富、民族特色鮮明,充分體現出土家文化的厚重和積澱,2006年土家織錦技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17 寶慶竹刻
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于一體的傳統雕刻藝術。寶慶(今湖南省邵陽市)屬西高東低半山區半丘陵地貌,盛産楠竹,自古竹器制作業十分發達,是中國竹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寶慶地處湘西南,盛産楠竹,自古竹器制作業十分發達,是中國竹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為寶慶竹刻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再加上寶慶人傑地靈,曆代大師擅長于将自己的藝術技巧與文人審美情趣融會貫通,從而創造出了無數美輪美奂、具有極高藝術美感和文化内涵的佳作。
竹刻(寶慶竹刻),湖南省邵陽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寶慶竹刻是從實用竹器工藝中脫胎出來的一種集觀賞、實用于一體的民間工藝。明代編修的《寶慶府志》,曾記載過萬曆年間寶慶竹刻名師潘一龍及其竹藝作品的情況。清代康熙年間,寶慶竹刻藝人王尚智發明了翻簧工藝和翻簧竹刻。寶慶竹刻的雕刻技藝種類齊全,題材豐富,手法别緻,僅刀法就有二十餘種。
嘉定派竹刻以“高、深、透”為特點,金陵派的竹刻則以“淺浮雕”技法來表現,兩者風格截然不同。寶慶竹刻兼備二者之美,不僅種類齊全,題材豐富,還在淺浮雕與高浮雕存在的同時,又發明了一種新的竹刻工藝——竹簧。竹簧亦稱翻簧、貼簧等,即将竹子去青去節,剝削出竹簧,經煮、曬、碾,壓平整,貼于木胎或竹胎之上,再經抛光打磨,運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在其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鳥。其色澤猶如象牙,格調高雅。竹簧雕刻工藝一經問世,即成為達官貴人和文人雅士競相收藏的藝術珍品,并定為清皇宮的貢品和外交禮品。
這些頗有價值、
令人驚歎的湖南民間技藝,
你的家鄉有嗎?
哪種是你心目中的高超技藝?
免責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版權歸版權人所有,如無意侵犯了媒體與個人的知識産權,請告知,我們立即予以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