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菊花魚,菊花魚是一道傳統風味造型熱菜,成菜宛如朵朵盛開的菊花,造型逼真,色澤鮮豔,散發出陣陣誘人的芳香;吃起來口感外酥裡嫩,酸甜爽口。多年來,此菜一直長興不衰,深受各地食客的喜愛,尤其是婦女及兒童。其制作過程并不複雜:将帶皮魚肉剞上菊花形花刀後,拍粉入油鍋中炸制定型撈出裝盤,鍋中調汁澆在上面即成。但在技術上卻具有很大的難度,它集原料選擇、刀工處理、糊粉處理、火候掌握、油溫控制、調味勾芡等技巧為一體,能夠充分體現廚師的基本功。在酒店中經常出現由于操作者對制作要領掌握不夠,而使菜肴造型不美觀、口感口味較差、色澤不夠鮮豔、芡汁稠稀不當等情況,嚴重影響菜肴的質量。
原料選擇,制作菊花魚以選用魚體側肌肥厚、肉質鮮嫩的品種為佳,如黑魚、青魚、草魚等;在重量上一般以g左右最好,不可過大或過小。否則,若過小,肌肉厚度不夠,不利于刀工成型,成菜花瓣過短,從而使菊花魚不夠飽滿,影響形态美觀;若魚體過大,肌肉纖維則較粗老,口感欠佳。
原料經初加工後應将菜刀緊貼着魚脊椎骨取下兩側背部帶皮肌肉。制刀處理,烹饪行業中有句俗話:“刀下生花,油中生花”,菊花魚成型是否美觀,剞刀處理尤為重要,一般采用先斜剞後直剞的十字形花刀,目的是切斷魚肉中的肌肉纖維,為“油中生花”提供條件,在剞刀時須注意以下3點:
1.斜刀剞時,刀身應盡量傾斜,使魚片盡可能剞得大一些,再經過直刀剞後才能使魚絲較長,保證“菊花”飽滿。
2.直刀剞時除魚皮相連外,每一根魚絲都一定要切斷,切忌連刀;否則,油炸過程中,花瓣伸展不開,勢必影響菜肴的形态。
3.所剞刀紋應深淺一緻,粗細均勻。深度要剞至魚皮,因為魚體肌肉組織基質蛋白質較少,不像鱿魚、墨魚以膠層蛋白、彈性蛋白為主的平滑肌原料,隻需剞到3/4或4/5的深度就可以了。魚絲的粗細一般以3mm見方為好,這就要求所批的每一片都要達到3mm厚,直刀剞的刀距也一樣控制在3mm,否則魚絲(即花瓣)将會粗細不勻,或呈扁片狀,直接影響造型美觀。
糊粉處理,對于炸、脆熘類菜肴的主料進行糊粉處理時,一般以挂糊較為常見,因為挂糊可以保持原料中的水分不流失,從而确保成菜達到外脆裡嫩的質感,同時避免在烹制過程中部分營養素的損失;而菊花魚卻以采用拍粉的方法較為适合,因為魚肉的含水量極高,剞刀後拍粉可使幹澱粉均勻的裹在每一根魚絲上,充分吸收魚肉表面的水分,既起到挂糊的作用,又可使魚絲分離,為炸制時形成美觀的形态提供條件。但在拍粉時須注意:
1.要拍勻拍全。尤其是魚肉與魚皮連結的縫隙處更要注意,是易粘連,炸制時花瓣伸展不開。
2.要現拍現炸。拍粉後不宜放置過久,否則魚肉中水分外滲,澱粉會吸濕結塊産生黏性,同樣易使魚絲粘連。
3.餘粉要抖盡。
過油定型,菊花魚的過油一般分為初炸和複炸兩步完成,且兩次過油火候、油溫控制完全不同。初炸時油溫控制在五成,使魚絲表面的澱粉迅速糊化結殼,幫助菜肴定型。此時若油溫偏高,原料中的水分則蒸發過快,極容易被炸至酥脆,使菜肴失去裡嫩的口感要求;而偏低,原料下鍋後,澱粉糊化較慢,又極容易出現脫粉的現象,使菊花難以定型。傳統的原料下鍋方法往往是将菊花魚生坯直接放入油鍋中,利用魚皮的自然收縮使菊花定型,但筆者經多次實踐比較發現,若先用手捏住魚皮兩邊,沿魚皮卷緊,邊緣用水粘住(澱粉遇水産生黏性),再抖開魚絲,使花瓣展開,用漏勺托住下油鍋炸制定型,其成品則猶如綻放的菊花,效果極好。
複炸主要是為了促進菜肴達到外酥脆内鮮嫩的質感。複炸時油溫應控制在七八成,使原料表面迅速脫水變酥,并阻止高溫向内滲透,保護裡面的水分不蒸發。複炸時必須掌握好炸制的時間,待“菊花”呈金黃色時立即撈出,否則,若過遲,表面的色澤會加深,甚至變焦;而撈出過早,則達不到菜肴的口感要求,失去複炸的意義。
制鹵澆汁,菊花魚的鹵汁又稱為油鹵,常用番茄沙司、檸檬汁或橙汁為主要調味料,在調制時應注意以下5個方面:
1.為保證成菜達到外酥脆裡軟嫩的口感要求,應将制鹵與複炸同時進行。
2.正确掌握好投料的順序。若是以沙司為主要調料,必須先用少量熱油将其煸炒出色,再烹入料酒,加湯水,調以白糖、少許精鹽,下白醋,最後勾芡;若是以檸檬汁或橙汁為主要調料,則需用濕吉士粉勾芡,以幫助增色。
3.加水量不宜過多,否則易将鹵汁的顔色沖淡,從而影響成菜鮮豔的色澤。
4.起鍋前應分次淋入明油,并反複攪打,使油與鹵汁充分融合,以增加芡汁的光亮度,突出油鹵的特點。
5.芡汁的濃度要适當,澆汁後既能保證黏附在花瓣上,又能向下流動,且不至于全部流到盛器中。
謝謝大家的支持,多提意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