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中的稱呼,向來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我們經常聽說過的“佛”、“菩薩”、“羅漢”等,顯然,這是佛門中地位最高,也最為響亮的稱呼,因為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他們是“神”。不過,對于那些普通的、不是“神”的佛門弟子來說,像“沙彌”、“比丘”、“和尚”、“喇嘛”、“僧人”等,這些稱呼之間,又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沙彌”。提起“沙彌”這個詞,人們往往又會在它的前面,再加上一個“小”字,即“小沙彌”,其實,這個“小”字當然是有道理的。對于“沙彌”,我們隻需記住三個關鍵詞,也就一目了然了,這三個關鍵詞就是“出家人”、“男子”、“二十歲以下”,所以,何為“沙彌”,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順便多說一句,若是二十歲以下的女性出家人,在佛門中則被稱為“沙彌尼”,多了一個“尼”字。
其次,我們來看“比丘”。為了通俗起見,我們仍然按照“沙彌”的套路,來看“比丘”。與“沙彌”相同,“比丘”也是涉及三個關鍵詞,即“出家人”、“男子”和“二十歲以上”,顯然,“比丘”與“沙彌”的區别,就在于年齡,就在于“二十歲”這個年齡分界線,年齡超過二十的,稱為“比丘”,二十以下的,稱為“沙彌”。不過,在佛門中,“比丘”與“沙彌”的區别,還有着一個更加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隻受過“十戒”而沒有受過“具足戒”的,是“沙彌”;受過“具足戒”的,就是“比丘”了。當然,滿足這種條件的女性出家人,被稱為“比丘尼”。
接着,我們來看“僧人”。“僧”是“僧伽”的簡稱,它的意思就是“衆人”、“大衆”。“僧伽”是佛教徒所組成的團體,一般而言,至少要有四個人才能夠稱為“僧伽”,而單個人是不能稱“僧伽”的,那麼,單個人稱什麼呢?對,就是“僧人”,這就好比一個人不能稱作“軍隊”,而隻能稱作“軍人”,其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就不難發現,對于“僧人”來說,隻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出家人”,而與年齡、性别、受什麼樣的戒律等,沒有關系。換句話說,我們以性别為标準而把出家人分為“僧”和“尼”,是不對的;說得再明白一些,“僧人”本身就包含了“沙彌”和“沙彌尼”、“比丘”和“比丘尼”。
第四,我們來看“和尚”。“和尚”一詞同樣源于梵語,在當年的西域地區,被譯為“烏阇(shé)”,而在漢地則被譯為“和尚”。“和尚”就相當于“師”,可以說,它是一個尊稱,隻有那些具有了一定的資格、修為、堪為人師的佛門弟子,才可以被稱為“和尚”,也就是說,并不是所有的佛門弟子都可以稱為“和尚”的,但是“和尚”卻無性别之分,男、女皆可稱“和尚”。
不過,到了今天,“和尚”似乎隻能去稱呼那些男性佛門弟子,這與“和尚”的本意,顯然是不相符的,充其量,這隻不過是一種“約定成俗”的叫法罷了。
最後,我們再來看“喇嘛”。關于“喇嘛”,其實我們無需多言,因為它與“和尚”一詞,幾乎是完全相同的,隻不過,“和尚”是漢語中的稱呼,而“喇嘛”則是藏語中的稱呼,如此而已。
在文章的結尾,我們不妨再來做一下總結:
如果把佛門弟子劃分等級的話,那麼——“沙彌”和“沙彌尼”為低級,“比丘”和“比丘尼”為中級,“和尚”和“喇嘛”為高級,而他們又通通可以稱為“僧人”。
好了,親愛的小夥伴們,關于這個問題,你又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那就快來留言讨論吧!
歡迎關注文化新篇,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