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很多人在看與古代有關的影視作品時,會發現古代的普通家庭裡,子女會稱呼自己的父親為“爹”,但是到了現代,“爹”這個稱呼就很少見了,一般都會用“爸爸”這個稱謂。
又因為“爸爸”和外文中的“papa”發音類似,所以,很多人覺得“爸爸媽媽”的叫法是舶來品,模仿國外的。
但實際上,“爸爸”這個稱呼,在中國古代就有了,而且最早記錄在三國時期的《廣雅·釋親》中。
本文配圖均源于網絡,圖文無關
文中寫道:“爸者,父親之轉;媽,母也。”特意表明了爸爸就是父親的意思,可能是因為用得不多,于是大家沒有印象。
而相比之下,“爹”這個稱呼就用得比較多了,也更為現代人所熟悉。
同樣是用來稱呼父親的,“爹”和“爸”有什麼區别呢?
與“爸”相比,“爹”可能才是外來的,北宋《廣韻》中指出“爹,羌人呼父也”,說的是,古代的時候,北方遊牧民族會使用“爹”來稱呼父親。
後來,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時候,中原地區也開始用了這樣的稱呼,“爹”這個詞拆開來,就是“父”和“多”,有一種父親多子多福的含義。
對于古代人來說,這樣的稱呼就有很好的寓意,也很合理了。
而“爸”拆開來講,就是“父”和“巴”,是指攀附父親生活。在古代的時候,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經濟的來源,孩子确實需要攀附他們生活。
即使是現在,孩子還沒有能力賺錢的時候,也需要依靠父親來生活,因此,現代人用“爸”這個稱呼也算合理。
從嬰兒的發音來看,“爸爸”這個詞,也更适合他們,“m、p、b”是雙唇音,隻需要上下嘴唇一碰就可以發出了,是小朋友們最容易發出的聲音。
于是,我們也能發現,很多國家的孩子對父母的稱呼,也總是“ba、ma”一類的詞。
從古到今,人們對父親的稱呼改變了,而父親對孩子和家庭的意義,也同樣發生了變化。
父親不再代表權威、嚴肅
古時候的父親作為一家之主,整個家庭裡最有權力的人,總是掌管規則、條例,孩子們就交給母親來撫養:
一般男孩到了7歲的時候,會離開母親懷抱,跟随父親學習生存技能,女孩繼續由母親教導。
于是,我們能看到古代的王羲之與兒子王獻之,在書法方面被稱為“二聖”,蘇洵與兒子蘇轍、蘇轼在文學上并稱為“三蘇”。
現代家庭育兒理論則要求,父親在孩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就要照顧、陪伴他們,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們關愛。
但遺憾的是,很多現代家庭的父親,在孩子教育方面還沒古代父親做得好,無論家裡有男孩還是女孩,他都不願意參與到教育中來。
不知道,看到古代父親教育孩子方式的現代爸爸,是否會覺得慚愧呢?
父親在教育中的長期缺位,對孩子的心理、智力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都會産生一種緻命打擊:
心理
研究表明,在抑郁症出現的概率上,有父親陪伴的雙親家庭中的孩子發病的概率,比很少有父親陪伴的雙親家庭中的孩子要低30%左右。
而且父愛的缺失,還很容易讓孩子出現酒精、藥物成瘾的情況。
這可能是因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得到了母親的關愛,但得不到父親的教育。
智力
國外專家通過調查發現,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小時候能得到父親教育的孩子,在智力測試和學業方面,都更容易取得好成績。
人際關系
對于男孩而言,父親是他學習的榜樣;對于女孩而言,父親是自己第一個建立親密關系的異性。
父愛的缺失,則會讓孩子們失去一個參照物,人際關系也得不到鍛煉,影響未來的發展。
媽媽可以幫助爸爸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
與丈夫進行分工
現代的很多女性越來越能幹,也越來越辛苦,她們在照顧孩子衣食住行的時候,還要兼顧知識方面的教育。
其實媽媽們有時候不需要将孩子看得太緊,不妨與丈夫進行分工合作,各自負責不同的時間、内容。
不要在孩子面前數落父親
媽媽對丈夫有再大的不滿,最好也不要在兒子面前數落,因為母親和孩子所處的地位是不同的。一個男性對自己的妻子不好,對子女就未必很差。
媽媽的怨言、不客觀評價會讓孩子本能地反感父親,排斥與他們的相處。
得到孩子排斥,父親自然不願意參與到教育中來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