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有一隻神奇的搖籃,那是一副雕花的馬鞍,在草原上世代相傳……”1985年,我國著名詞作家印洗塵和作曲家寶貴共同創作了這首《雕花的馬鞍》。時隔多年,每當耳邊響起這首歌曲經典旋律,依然覺得悅耳動聽,能把人帶回記憶中的草原。一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它所表達的内涵,無論經曆多少歲月,始終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歌曲《雕花的馬鞍》原唱、著名蒙古族歌唱家那順回憶:“我接到這首歌是在1988年,起初隻是覺得它是一首很普通的歌,唱起來比較順。後來唱了很多遍後,突然有一天,仿佛一下子就體會到了歌曲更深層的意境。”據那順介紹,當年,正處于藝術創作高峰期的印洗塵在哲裡木草原采風時,無意中從一位老牧人口中了解到駐地軍人對軍馬的真摯情感和對草原無私奉獻的故事。
當時沈陽軍區在紮魯特有一個軍馬場,離軍馬場不遠處住着幾戶牧民,其中有一位獨居的老人行動不便,戰士們便經常幫助老人幹活。盡管戰士們走了一批又來了一批,新老更替,但是幫助老人幹活的事兒卻從來沒有耽誤過,幾十年如一日。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部隊裡的汽車越來越多,軍馬逐漸被取代,軍馬場也取消了,駐地軍人準備撤離牧區。分别時刻,一直受戰士們幫助的老人用柳木疙瘩親手雕刻了一副馬鞍送給他們,希望他們能夠記住這段感情。這個手工雕刻的馬鞍至今一直在沈陽軍區博物館内珍藏。聽完這個故事,印洗塵決定以此為題材寫一首歌詞,并将歌名定為《難忘的搖籃》。但是,印洗塵并不想将軍民魚水情定為歌曲的主題。于是,他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反複醞釀。有一次,他在另一個牧場,看到一副精工細作的馬鞍子——“那是一副雕花的馬鞍”,令他贊歎不已。他在馬鞍子上感受到了蒙古民族古老的曆史,感受到馬背民族那份豪情。于是,《雕花的馬鞍》——一首冒着熱氣、貼近牧民生活的佳作從他的筆端誕生了。而歌曲的主題也由軍民情變成了牧人成長的心路曆程。
有了詞,下一步就要譜曲。《雕花的馬鞍》歌詞公開發表後,據那順介紹,譜寫這個歌詞的版本當時就有20多個。其中,胡爾查、王俊傑寫的是女中音,阿拉騰奧勒寫的是花腔女高音,各具特色。而寶貴用好來寶改編的曲子最受歡迎,并最終被流傳下來。寶貴最初拿到《雕花的馬鞍》詞的時候,認為這是一首贊頌的歌曲,便用好來寶中的贊頌曲調加以改編。沒想到,改後的曲調深沉婉轉,唱出了印洗塵歌詞中表達的意境。
“這首歌,旋律溫婉優美,歌詞富有詩意。詞曲作者借助草原上普通的生活事物,反映了馬背民族的熱情與豪放。它不僅充滿生活氣息,又有強烈的時代意義,無論20年前,還是現在,讓人聽了都會想起兒時的故事,想起這個民族的過去,也讓人憧憬美麗草原璀璨的未來。”那順說。
然而《雕花的馬鞍》也不是一開始就紅遍大江南北。從1988年開始連續六七年的時間,隻要有演出的機會,那順就唱這首歌,他的朋友開玩笑說:“能不能換一首歌?”他都不管不顧,隻想讓更多人聽到這首歌曲。1995年,内蒙古衛視為《雕花的馬鞍》拍攝了MV,并推送至央視參加全國歌曲MTV大賽,榮獲三等獎。“那段時間在中央台每天滾動播放好多次,《雕花的馬鞍》一下子出了名,也給我帶來了很多掌聲和榮譽。”那順說。
30年過去了,《雕花的馬鞍》背後的故事塵封已久,但是那悠揚、婉轉的旋律卻久久回蕩在天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