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讀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人會發現,書中的大部分人物都死在秋冬季:“賈夫人仙逝揚州城”時值正月隆冬季節,秦可卿病死“正值年底”,“元妃薨逝”在農曆十二月十九,林黛玉“魂歸離恨天”在晚秋,還有“史太君壽終歸地府”、王熙鳳“升天”都在秋末和冬季……
作者曹雪芹這樣安排絕非出于偶然與巧合,而是出于對氣象與疾病發展規律的洞察。中醫對此早有認識,現代醫學還專門有對“氣象病”的研究,設有“醫學氣象學”這一專門學科。
我國醫學經典《黃帝内經》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說明自然界的變化對人類皆有影響,人體因受其影響,相應地出現生理和病理變化。又說:“陰陽入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疴疾不起。”意思是說,人要适應天氣變化,并做出相應地調節,才可防病養生保健,否則,就可能患上疾病而不能脫身。
人的正常體溫是37℃左右,人體需要通過新陳代謝作用來保持正常體溫,所以,需要一個适宜的環境氣溫,其範圍為20℃-23℃,稱為舒适帶。若高于或低于這個溫度的上下界限,就需要進行人工調節,而老年人和嬰兒适應能力較弱,最易受氣候條件變化的影響。
病理學家認為,氣候條件劇變産生的物理應力能使人體植物神經功能發生紊亂,增加毛細血管及其周圍小動脈的阻力,從而誘發心肌梗塞。同時,驟寒會使血液粘度升高,縮短凝血時間,導緻心腦血管疾病的惡化。
醫學家做過統計,一年中氣象病的發病率冬季最高。每年最冷的農曆正月,死亡人數比五六月份多2倍。在冬季中,死亡人數又以低溫寒潮天氣為多。冬季氣象病從每年葉落深秋以後增加,到翌年的正月達到頂峰。原因是秋冬季節冷空氣活動頻繁,氣候變化劇烈,人體往往不能适應。
據現代醫學研究,75%以上的關節炎患者,對天氣變化很敏感,尤其是風濕性關節炎在低溫潮濕的天氣發病最頻繁。
患氣管炎的病人,在冬春季,特别是冬初第一次寒潮來的頭一兩天,最容易舊病複發,因為寒冷降低了人體呼吸道的抵抗力,破壞了人體的防禦機能,使病毒、細菌侵入呼吸道,從而引起支氣管炎發作。
在冷空氣通過的當天,哮喘病人的發作率明顯增多,特别是小孩和老年人發病率更高。究其原因,一是氣溫、氣壓驟降,使肺的換氣功能減弱,易引起哮喘;二是因氣候變化,誘發哮喘病的一些塵埃、真菌、花粉、工業煙霧的密度增加,哮喘病發作也随之增多。
肺結核病人,在寒潮鋒面通過時發生咯血最多。這是因為人體各部分在氣壓驟變和寒潮經過時,會發生異常的物理感應,德國科學家稱此為“應力”。這種“應力”對結核病竈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能使病人血沉加快,咯血和血痰頻頻發生。
總之,天氣變化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至關重要。為了避免和減少氣候變化而給人體健康甚至生命帶來危害,每個人都應該因應季節和天氣變化,采取健康措施保養身體。特别是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病的人,除了平時注意加強鍛煉、飲食藥膳等養生之道外,還應牢牢把握氣候變化的自然規律,根據氣象預報,及時增減衣服,調控室溫等,防病治病,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楊吉生/文,袁小玉/編
【我們隻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采編的靠譜内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衆衛生報微信公衆号“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參與每周有獎答題互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