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形象矯健俊美,别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馬踏飛燕作疾速奔馳狀,其右後蹄附一飛鳥,既表現其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又穩定了銅馬俑本身的重心,堪稱我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但是,對于其名稱長期以來卻有着較大的争議.關于“馬踏飛燕”的名稱,長期以來卻受到了不少專家學者的質疑。
1969年,甘肅武威縣一農民一鎬頭忽然刨到了漢磚,由此發現一座古墓。墓室地上擺着銅車馬儀仗俑陣、棺木和側室内地上的銅錢。文物部門經清點和跟進發掘,共出土文物231件,其中銅車馬儀仗俑為考古發掘中所罕見,包括那件方陣前面的銅奔馬,也就是我們後來稱呼的“馬踏飛燕”。
1971年郭沫若在陪同外賓視察蘭州的間隙,專程到甘肅省博物館,在參觀陳列室時,被銅車馬武士儀仗隊吸引,特别是對銅奔馬贊不絕口,他讓工作人員從展櫃裡取出,拿在手裡觀察良久,連聲說:“太好了,太好了,是一件罕見的藝術珍品。”他給銅奔馬起了個既形象又好聽的名字——“馬踏飛燕”。
國家旅遊局 1983年 10月把“馬踏飛燕”确定為中國旅遊标志,1986年定為國寶級文物。
“馬踏飛燕”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确定為中國旅遊标志,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馬踏飛燕在創作上運用了高度寫實的手法。中國在先秦時代,雕塑尤其是純粹的塑作品不是藝術的大宗。青銅器雕塑主要以拟形器或局部裝飾存在。在造型方法上,與青銅器紋飾樣也是裝飾性強,寫實性差。在這一點上與古希臘、羅馬雕塑造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但到了秦漢時代,塑不僅多起來,而而且在藝術手法上走向了寫實的高峰,不僅體量巨大,而且深入細微,如秦陵出土的兵馬俑以及銅車馬就是這樣的。漢代塑雖然不如秦代的高大與細緻,但仍然保持了相當的寫實性,相比秦代雕塑的靜穆,更多了些運動感。馬踏飛燕也是如此,比例勻稱,造型精準,雖然沒有過多細節的刻畫,卻概括性地傳達出其基本形體與動勢。
馬踏飛燕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馬踏飛燕的造型方式,實際上沿用了通行于當時的奔馬的形象,并且創造性地加上了飛鳥,既起到了實際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馬飛奔的氣勢。但它不同于近現代個體藝術家的創作,而是一種程式化的創作模式,在形态上沿用了當時通行的奔馬的造型,并且在馬足下加上鳥形物以支撐穩定,這是一種創造。整體上看,馬踏飛燕是漢代人勇武豪邁的氣概、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現,反映了漢王朝的強大與富底 。
馬踏飛燕
(銅奔馬·東漢)
(銅奔馬:頭部)
(銅奔馬:前部)
(銅奔馬:底部)
來源: 收藏家藝術品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