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支氣管擴張輸水五天還是發燒

支氣管擴張輸水五天還是發燒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5-14 07:28:56

支氣管擴張輸水五天還是發燒?華佗醫話(二十四) 支氣管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支氣管擴張輸水五天還是發燒?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支氣管擴張輸水五天還是發燒(支氣管炎的治療)1

支氣管擴張輸水五天還是發燒

華佗醫話(二十四)

支氣管炎

辨證與辨病結合論治

蔡敬民

一、氣管炎的病因病機。

支氣管炎,是由病毒和/或細菌感染,風寒、粉塵等理化因素刺激,及體質因素等引起的氣管和支氣管炎症性免疫反應疾病。現代醫學認為:呼吸道直接與外界相通,容易受風寒刺激、粉塵污染、緻敏物質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緻病。首先引起卡他性炎症,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等,臨床上稱為急性期;如果反複發作兩年以上即進入慢性期,甚至發生纖維性變,晚期可形成肺氣腫,影響肺循環,最終成為肺心病。

中醫認為"肺為嬌髒","五髒六腑之華蓋","肺如鐘,撞則鳴"等。可見肺在人體的上部,與外界相通,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幹擾而發病;出現咳嗽、吐痰等症狀。與現代醫學的認識基本一緻。

中醫把支氣管炎等肺部疾病,歸屬于“咳嗽”、“哮喘”、“痰飲”等範疇。其病因歸納為外感、内傷兩大類。外感由風寒、風熱、燥邪、疫毒等引起,因肺主皮毛,開竅于鼻,肺為五髒六腑之華蓋,易被外邪侵襲,臨床上出現惡寒、發熱、咳嗽、咳痰等症狀。其病機是:風寒邪毒,侵襲肺衛,毛竅束閉,腠理不通,以緻化熱爍津,肺氣宣肅不利所緻。

内傷病因,比較複雜。而且常有内外合邪,上下内邪,正虛邪戀等。臨床表現為痰熱蘊肺,肺脾虛寒,腎不納氣等證型;而以咳喘為主要症狀。其病機與肺脾腎等多髒關系密切。以肺屬金,主宣發、肅降,司呼吸,通調水道,比作水之上源;脾屬土,制水、主運化水濕,比作水之中樞;腎主水,司二便之關竅,又主納氣、主開蓋,比作水之下源,總司人體津液的生化、輸布與排洩。三髒的功能失調,均可導緻水濕停聚而生痰飲,引起咳嗽、咳痰、憋喘等症狀。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肺為氣之關,腎為氣之根”之論。

現代醫學将内傷咳喘,及其病理變化稱為:慢性氣管炎、肺氣腫。多由急性氣管炎演變而成,與體質、感染等因素相關。早期發生大支氣管炎變、充血、水腫、分泌物增多,逐漸深入到細支氣管及肺泡。使平滑肌增生變厚,彈力纖維破壞,管腔狹窄,肺泡擴張。由于終末細支氣管管腔内黏液炎性滲出物的阻塞,管壁增厚,以及伴行動脈的炎性狹窄改變,可引起小葉中心型肺氣腫。而緻肺循環及體循環障礙,形成肺心病,甚至腎功能損害,水腫,肺心腦病等。

支氣管炎的治療應分為兩個階段:勿論急性氣管炎或慢性氣管炎,在發作期,應當以治标為先,即消炎解毒,止咳化痰,肅肺平喘等。休止期,應當以治本為主,即扶正固本,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等方法。恪守治未病的原則,綜合調理。大多是可以治愈的。

二、辨證與辨病論治

(一)診斷要點

1.問起病新久,辨外感内傷

凡外感風寒邪毒,病起急驟,主症咳嗽、氣短、咳痰,伴惡寒、發熱(或不發熱)等表症。微觀辨病:胸片示兩肺有紋理增多、增粗、紊亂。血象:白血球計數及分類增高(或正常)。即可診斷為急性支氣管炎。治法以宣肺解表、止咳化痰為主,辨别風寒、風熱、燥邪等用藥,各有側重。不外開腠理、通肺氣,使外邪祛、痰咳除。

西醫治療,應辨别細菌或病毒感染而選擇用藥。使用抗生素亦可根據“西藥中用法”的原則,選擇藥物治療。

若病程長,且反複發作,咳喘重,伴有肺、脾、腎等髒器裡證者,為内傷所緻。微觀辨病:胸片示兩肺紋理增多紊亂,透光度增強,肋間隙增寬等,符合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症狀。臨床見症以虛寒居多,實熱甚少;中老年人居多,青壯年較少。正虛邪實者較為常見。治療大法不外乎扶正祛邪,溫藥和之,祛邪化痰;常用肅肺平喘、健脾蠲飲、補腎納氣等方藥。藥不宜動,動則虛火不甯,忌辛香燥烈之劑。應恪守:急性發作期治标,靜止期治本的原則,标本兼治,中西藥聯用。

2.辨證與辨病結合,診斷氣管炎症

辨證應掌握“不離乎肺,不限于肺;新病從肺,久病從脾腎”的原則。肺系咳喘,多兼表證,如鼻塞聲重,喉癢、惡寒發熱、脈浮或滑等症狀。結合微觀辨病,檢測胸片/血象或痰檢,兩點對照。内傷多有脾腎兼症,如脾虛者:喘息痰嗚,痰白、清稀易出,食少便溏,肢體困倦,嗜卧腹脹,或有面目浮腫,舌質淡、苔厚膩,脈濡緩等。兼有心氣虛者,咳喘心悸,動則氣短、胸悶,甚則下肢浮腫,唇青舌紫,脈沉遲或玄數、結代等。兼有腎虛者,咳則腰背相引痛,甚則咳涎、遺尿、痰有黑點而稀,喘則氣從臍下沖上,呼短吸長,入氣有聲音,動則氣喘,腹脹癃閉,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脈沉遲或結代;或者面赤煩躁,舌本幹,氣弱脈微。甚有水氣淩心,痰血瘀阻症狀。微觀辨病,多見肺氣腫、肺心病,或腎功不全等客觀指标。如有神昏呓語,循衣摸床等神明昏聩之候,則屬于現代醫學所說的肺心腦病之候。治法應豁痰開竅,活血化淤,吸氧、氣管插管等,中西藥聯用,标本兼治。

辨咳嗽痰喘,要抓住病機,有聲無痰叫咳,并非無痰,痰不易出,病在肺。多見于急性支氣管炎。有痰無聲為嗽,亦非無聲,痰随嗽出,咳聲不響,病在脾,常見于老慢支。有嗽聲重,咳白痰,惡風寒,或有氣喘者,得之外感(新病);咳嗽聲怯,痰清稀有泡沫,氣短擡肩,不足以息者,得之内傷,肺、脾、心、腎氣虛(伏邪)。咳嗽喉癢,為風熱上沖,上呼吸道感染,正虛邪實之候;多見于熱症。氣上沖而咳逆,是正虛邪實之候。辨痰應包括色、量、質、部位,如白痰屬寒,病勢輕緩,炎症輕微;黃痰屬熱,病勢重而急,炎症感染較重;青痰、黑痰多與空氣環境不潔有關;痰中有血,常見于結核病變;大量咳血,常見于支氣管擴張;粉紅色泡沫痰,多是肺淤血、心衰的症候。痰量多,為濕濁;痰量少,為風熱;痰質稀,虛寒;痰質粘者,瘀燥;痰質濃,多熱毒。喘的辨證:呼吸急促困難謂之喘,非氣管炎病所獨有,可并發于各種急慢性疾病,如氣胸、胸水、過敏反應、心腦疾病等;實喘多見于風寒束肺,或痰熱壅積,肺失肅降;宜治肺、治痰,治标為主。虛喘多為腎不納氣(肺氣腫),或水氣淩心(肺心病),治宜補腎納氣,或強心、利水等扶正祛邪為要,兼顧他髒。因體質過敏而緻哮喘者,應針對緻敏源和體質,辨證論治。總之,通過辨證與辨病結合,權衡診斷,明确氣管炎的病因、病位與虛實,便于臨床分型論治,中西結合治療。

(二)分型論治

1.急性支氣管炎(外感咳嗽)

風寒型主證:發病較急,咳嗽喉癢,咳痰稀薄,痰少色白,脈浮緊等表症。胸透(一),白血球計數下降或升高。

治則: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方藥:麻黃、金銀花、黃芩、前胡、桔梗、川貝、蒌皮、紫蘇、甘草,水煎服。一日一劑。

風熱型主症:發熱咳嗽,痰黃稠,不易咳出,口渴咽痛,鼻塞流黃涕,或有胸悶氣短,舌苔薄黃,脈浮數。胸透示:肺紋理增多,血象升高等。

治則:清熱解毒,止咳化痰。

方藥:黃芩、銀花、魚腥草、連翹、大貝、桔梗、蒌皮、甘草、杷葉,水煎服,一日一劑。

燥邪型主證:咳嗽氣促,咳聲尖銳,幹咳少痰或無痰,喉癢咽幹,口鼻幹燥,或有身熱形寒等症,舌尖紅、苔薄黃少津,脈弦細數。胸片、血象同上條。

治則:清熱解毒,潤肺化痰。

方藥:杏仁、銀花、黃芩、魚腥草、沙參、麥冬、川貝母、桔梗、蒌皮、甘草,水煎服。

2.慢性支氣管炎(咳喘證)

虛寒型主證:病程較長,早晚咳嗽、喘憋,逢冬春季受寒加重,痰多色白清稀,四肢、背部冷,口不渴,喜熱飲食,大便溏軟,小便清長,精神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則:溫腎健脾,宣肺平喘,止咳化痰。

方藥:麻黃、桂枝、黨參、山藥、丹參、地龍、茯苓、陳皮、半夏、炙冬花、炙杷葉、 蘇子、川貝,水煎服。

加減法:咳久、無明顯實邪,随症酌加五味子、粟殼,斂肺止咳;肺氣腫、氣短氣喘,屬肺氣不降者,加降香、地龍;腎不納氣者,加萸肉、蛤蚧(沖);屬胸陽痹阻者,加薤白、川芎等。

實熱型主證:咳聲洪亮,白天甚于夜間,痰色黃、稠濁有味,身熱口渴,喜冷飲食,大便秘,小便黃,舌邊尖紅、苔黃或厚膩,脈弦滑而數。多見于濕熱,肝火體質。

治則:清熱降火,化痰平喘。

方例:炙麻黃、杏仁、全栝蒌、銀花、黃芩、絲瓜絡、魚腥草、川貝、百部、沙參、丹參、地龍、甘草。

加減法:熱甚加生石膏、連翹;咳痰不利加竺黃、桔梗;兼有肺燥陰虛者,加桑皮、烏梅;脾虛者加黃精、山藥;久咳不斂氣者,加五味子、粟殼、萸肉;便秘者加川軍(後下);心率超過90次/分以上者去麻黃,加酸棗仁、珠母等。

虛實夾雜型主證:咳喘氣逆,氣短息促,動則加重,伴心悸乏力,痰多涎沫,咳嗽不爽,或腹脹便秘等,舌淡邊尖紅、或紫氣,苔厚膩,脈弦滑,重按無力。

治則:去痰化瘀平喘,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方例:炙麻黃、蘇子、萊菔子、葶力子、白果、黨參、法半夏、陳皮、桔梗、銀花、冬花、杷葉、丹參、地龍、黃芪;脾虛加山藥、白術、茯苓;腎虛加蛤蚧、萸肉、巴戟等。水煎服。

西藥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用抗生素加激素。慢性氣管炎在抗炎治療的同時加解痙平喘藥。肺心病加強心劑或呼吸興奮藥等對症處理。

三、小結。

氣管炎屬于中醫的咳喘、痰飲證範疇。臨床上分為急、慢兩種類型。西醫對慢性氣管炎的治療,遠期療效和治愈率均不理想,運用中醫中藥療法,辨證與辨病結合論治,分為兩個階段(發作期與休止期)治療。可以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急性氣管炎,辨風、寒、燥邪論治。以解表宣肺為主。用藥宜清宣解毒,忌滋膩溫補。慢性氣管炎,以髒腑辨治為主,掌握“不離乎肺,不限于肺;新病從肺,久病從脾腎”的原則。虛寒者多,實熱者少,正虛邪實,寒熱錯雜者較為常見。治法宜溫化為主,以“溫藥和之”,标本兼顧。平時固表扶正,預防外感,發作時祛邪為主,兼扶正固本。始終要重視治痰。治痰之法,本着“健脾以竭生痰之源,理肺以滌貯痰之器”的原則,或佐以散結,或合以化痰,随證施治。治咳之法,以宣肺、肅肺、斂肺、補肺為主,兼顧他髒。治喘當分虛實,實喘治肺,虛喘治腎。謹守“肺為氣之關,腎為氣之根”的病機。在辨證用藥方面:風寒咳喘用“麻黃湯”,風熱咳喘用“麻杏石甘湯”,實證咳喘痰飲用“小青龍湯”,或“小青龍加石膏湯”;肺脾虛寒者用“苓桂術甘湯”,脾腎陽虛者用“真武湯”,腎虛肺燥者用“百合固金湯”,肝肺痰熱者用“左金丸”合“瀉白散”,肺虛兼心氣不足者用心咳湯(清王旭高方藥:北沙參、生石膏、麻黃、杏仁、桔梗、甘草、麥冬、川貝、半夏、遠志、浮小麥。)肺心病咳喘水腫,以真武湯合麻杏石甘湯,加唐容川參蘇飲(人參、蘇木),加消水聖愈湯(即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加知母)。以上諸方為主方,辨證化裁。兼見肝大腹水者,以真武、越脾合劑,加活血利尿劑治之。諸方不離麻黃,因其不僅平喘,且能發汗、利尿祛邪(高血壓者慎用(。肺心腦病,已屬危候,中藥用參附注射液,或生脈針,西藥吸氧、強心、利尿、抗生素、激素等,中西醫結合救治。根據西藥中用法的理論,吸氧及強心藥物等,具有回陽與醒神的中醫藥性能。抗生素、激素、補液等具有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的中醫藥性能。可供臨床參考。

注:本文被21世紀第六屆國際醫藥發展大會授予“東方國際名醫特别貢獻勳章”,頒發“國際醫藥學金象獎”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