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南通蘇中還是蘇北

南通蘇中還是蘇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6 22:49:03

首先給大家上個圖

南通蘇中還是蘇北(南通算蘇南還是蘇北)1

要了解蘇北,必須先了解蘇南;要了解蘇南,則要先了解江南。

以今天的江蘇行政區劃而言,隻有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可以被看做是“江南”。“江南”有兩個明顯的特征,即地處長江以南和當地人說吳語。語言反映族群,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征,我們通常說的“江南”——江南水鄉、江南姑娘——背後的文化氣質和吳語區是分不開的。南京、鎮江雖然在長江以南,但因為說一口diao得一B的官話(少數地區為吳語),所以并不能算做江南——你能想象一個身穿布衣、梳着長辮、捧着奶茶的姑娘,含情脈脈地看着你,說:“你割diao人,最近啊想偶啊?你刊刊偶,偶今天阿施美得一bi啊?”

(⊙o⊙)......我想一個人靜靜......

但由于曆史上人群的遷移,導緻部分江南人民——以常州人為主——往長江以北進行遷徙,主要聚居在今南通市的東部,也就是海門市和啟東市。

這一遷徙使“江南”概念陷入了一個略微尴尬的境地。上文提到,位于長江以南但說江淮官話的南京、鎮江不能被看作是江南,因為它們體現的不是“吳文化”——這是“江南”的核心。但由于人口的遷徙,使得位于江北的南通市的東部成為了吳語區——毫無疑問,他們也帶來了吳文化。他們雖然在長江以北,但方言和習俗仍舊是江南故地的習慣,這就為南通内部長期存在的啟東、海門與市區的相互鄙視埋下了伏筆。

南通處于吳語區與江淮官話的過渡區域,而南通又足夠大,所以自東南向西北可以大緻分為啟海話(吳語)、通東話(吳語)、通州話(過渡1)、南通話(過渡2)、如東話(江淮官話)、如海話(江淮官話)。說吳語的和江淮官話的相互之間根本不可能有認同,反而對上海、蘇州這樣的吳語區溫情無限,而傳統上,“剛波甯(吳語:江北人)”也不包含位于江北的說吳語的人群。

舉栗子:

我在外省上學,一次南通中學校友聚會的時候,聽一個海門的同學說,他們那兒吓唬哭鬧的小孩子,會說“你再哭,就讓剛波甯來把你抓走”。(⊙o⊙)…天了噜......所以可見這部分說吳語的人群,即使身處江北,但自身還是以江南人自居的,而且江南人一般也不把他們當做江北人。

所以,這裡要下一個階段性結論:隻有蘇州、無錫、常州是标準意義上的“江南”,而“江南”、“江南人”的認同範圍稍大,包含南通的東南部及鎮江的一部分地區(論證略)。

我們再看蘇南。蘇南顧名思義,是江蘇南部的意思。作為行政概念的“蘇南”最早出現于1949年,我共在華東大區下設蘇南行署區(駐無錫)。1952年,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和南京合并,共同構成了江蘇省——也就是說,蘇南最早作為行政區劃概念提出的時候,是不包括南京的。這一劃分曆史上由來已久,北宋時期今南京地區屬江南東路,今蘇錫常鎮四市屬兩浙路;明代整個江蘇地區都被包括在南直隸中,其中南京是首都,蘇錫常鎮歸應天巡撫管轄;清代江蘇建省後,曾有數次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江南(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屬于駐蘇州的江蘇布政使管轄,江北和南京屬于駐南京的江甯布政使管轄,江蘇巡撫駐地為蘇州,兩江總督駐地是南京,漕運總督和南河總督駐地為淮安。清順治年間将繼承明代南直隸的江南省一分為二為江蘇省和安徽省的做法,為今日我大内鬥省群衆津津樂道的皖都南京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南京以東稱“江南右布政使司”,駐地在今蘇州;以西稱“江南左布政使司”,駐地在今南京,實際管轄的主要是今安徽省。

所以,“蘇南”傳統上指代的是江蘇的蘇錫常鎮四市,并不包括省會南京,而且日常習慣中我們也不把南京看作是蘇南。當然,在今天的很多政府報告中,南京會與蘇錫常鎮并稱“蘇南”——實際上這是偷懶的做法,不光存在自我認同的差距,南京的經濟模式和蘇錫常鎮也有明顯的區别(南京第三産業占比突出,蘇錫常鎮則以第二産業為主),合稱蘇南隻是一種基于地理的簡單區分。

在讨論南通是否是“蘇北”前,有必要先讨論一下“蘇中”這一概念。

“蘇中”的概念并非僅僅是有朋友說的,是南通經濟好起來以後死要面子自創的。我們來看看蘇中三市南通、揚州、泰州的第一二三産業結構,大家就會明白确實有必要提出一個“蘇中”的概念,來将通揚泰三市和以徐州為代表的蘇北五市區分開來了。

南通:6.8:52.1:41.1(2013)

揚州:6.9:52.1:41.0(2013)

泰州:7.10:53.10:39.80(2011,沒找到同一年的)

不看總量光看比例,大家會發現這三個市的三産結構十分地接近,尤其南通和揚州,簡直就是複制出來的。【從2014年開始,南通市第三産業占GDP的比重開始超越第二産業,這是後話了】

而蘇北五市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來看一下:

徐州:9.7:47.8:42.5(2013)

宿遷:13.8:47.8:38.4(2013)

淮安:12.9:46.3:40.8(2013)

連雲港:10.1:48.5:41.4(2014)

鹽城:15:47.2:37.8(2012,為什麼都找不到13年的!是因為我懶麼!)

上下一對比就會看出,蘇中三市第二産業的占比統統超過50%,雖然其發展的水平比不上蘇錫常鎮四市,但是明顯高出蘇北五市五個百分點左右;蘇北五市農業的比重則明顯高于蘇中三市,基本都超過了10%,而蘇中三市則在7%上下。

産業結構反映的就是地區生産模式的差别,蘇中三市和蘇北五市在經濟上已經形成了明顯的、普遍的區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而在行政上,也會産生相應的區别,這就是“蘇中”産生的由來。21世紀初,江蘇省委、省政府依據區域發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顯的省情實際,重新界定了蘇南、蘇中、蘇北三大經濟區域的範圍,提出了蘇南提升、蘇中崛起、蘇北振興的目标,就是在行政層面對經濟發展狀況的“定性”。雖然徐州在經濟總量和人均上仍排在全省的前列,但不能否認,它還是比較标準的“蘇北城市”(不含任何貶義),屬于需要“振興”的那一類。

所以說,今天我們蘇南、蘇中、蘇北的提法是非常合理的,并非是為了面子生造出來的。

上面提到了,南通自14年開始,第三産業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産業,成為了江蘇省第二個也是唯二的第三産業超過第二産業的城市——另一個是省會南京。作為南通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2000年前後南通最喜歡提的是“引領蘇中崛起”,而在2008年之後,最喜歡喊的是“打造北上海”。口号變化的背後反映的是發展模式和發展思路的轉變,這仍舊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作為對比,上海在2012年,第三産業在GDP中的占比就增長到62.6%,而同一時期蘇州、無錫第二産業占比雖有所下降,但仍超過50%——這完全就是兩種模式嘛!因此,南通喊“打造北上海”雖然噱頭十足,但并不是癡人說夢——至少它的産業結構是江蘇城市裡最“像”上海的。什麼,你問我南京?抱歉,每一個江蘇人都知道,南京是安徽省省會,這是大内鬥省少有的共識之一,謝謝。

如果你堅持看到這裡,我想你肯定已經猜出我的答案了:現階段,南通不是蘇北,而是蘇中,并且具有強烈的擺脫蘇中的傾向。

當然了,大内鬥省的事兒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的,歡迎各地小夥伴來撕。

一直以來我省都有黑南京為白完省會的傳統,但黑其為蘇北、江北的說法也很流行,但我多方考證,亦不知這一說法起于何時,希望大家不吝賜教#南通頭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