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糾結再三最後一刻還是放棄了

糾結再三最後一刻還是放棄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5 23:22:52

糾結再三最後一刻還是放棄了?來源:揚子晚報讀者柳色給心理周刊的郵箱發來一封郵件,分享了自己面對生活難題的辦法:追問自己幾個“然後呢”——去體檢發現自己有幾個指标不太正常,然後呢?然後就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了,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職場遇到晉升天花闆,然後呢?總結後發現,同事間競争也挺大的,自己工作能力也不是特别強……柳色表示,多問問自己幾個“然後呢”很多問題就解決了,心胸也更開闊心理咨詢師表示,在不停追問“然後呢”的背後,柳色發現了問題所在,這是很關鍵的一步,但更要督促自己的,是接下來“怎麼做”,不然容易陷入“躺平”的困境而不自知,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糾結再三最後一刻還是放棄了?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糾結再三最後一刻還是放棄了(糾結時先問自己幾個)1

糾結再三最後一刻還是放棄了

來源:揚子晚報

讀者柳色給心理周刊的郵箱發來一封郵件,分享了自己面對生活難題的辦法:追問自己幾個“然後呢”——去體檢發現自己有幾個指标不太正常,然後呢?然後就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了,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職場遇到晉升天花闆,然後呢?總結後發現,同事間競争也挺大的,自己工作能力也不是特别強……柳色表示,多問問自己幾個“然後呢”很多問題就解決了,心胸也更開闊。心理咨詢師表示,在不停追問“然後呢”的背後,柳色發現了問題所在,這是很關鍵的一步,但更要督促自己的,是接下來“怎麼做”,不然容易陷入“躺平”的困境而不自知。

我學會了問自己幾個“然後呢”

前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缺乏自信,就跟好友抱怨說看樣子最近幾年我是很難晉升了。她就追問然後呢?我說沒有然後了,這就是一個結果。她不同意我的說法,讓我繼續說下去。我隻好順着這個話題往下說,其實是想到哪就說到哪,我告訴她同事間競争也挺大的,最近看見比我後入職的年輕同事都特别有幹勁,我就覺得自己哪哪都不如人家了。我不是工作能力特别強的人,要我付出更多努力吧,我還不想,覺得累。好友聽到這,又追問然後呢?

于是話題又回到了原點:“然後我就不能晉升了呗,因為那樣付出太多了,而我得考慮我的付出和收獲能不能成比例,我感覺不成比例,所以現在這樣就挺好……”

結果好友還繼續追問然後呢?沒完沒了的,我覺得我已經表達完了。就隻能強調一下:“我覺得現在這樣挺好,我挺知足,因為這是我自己選擇的。”

好友終于結束了這個話題:“這是你自己選擇的,所以就自己承擔選擇的結果吧。”

好吧,我理解她的意思了,明明我已經做了選擇,但是偶爾還會去看看别人碗裡的機會,就屬于貪心了,我想要輕松,還想要成績,哪有這等好事?好友的連續幾個追問,讓我認清了自己的内在矛盾。

後來,當我再糾結什麼的時候,我就追問自己幾個“然後呢”。

孩子剛送了幼兒園,他不适應,早上吵鬧着不愛去,我也焦慮得不行,一天什麼也幹不進去。然後呢?然後還得送,因為這是我們必然面對的階段。

去體檢發現自己有幾個指标不太正常。然後呢?然後就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了,愛惜自己的身體,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跟同事聊天時無意說錯了話得罪了人。然後呢?然後我就盡量跟對方解釋清楚。然後呢?然後如果她還介意,我也沒什麼辦法。然後呢?然後就順其自然吧,總想着這件事也沒用。

跟愛人吵了一架,生了悶氣。然後呢?然後就自己開導自己,兩個人想得不一樣還想讓對方聽自己的,可不就得吵架嘛!然後呢?然後就好好溝通,讓他也明白這個道理,還有生氣也解決不了問題。

凡事多問問自己:“然後呢?”很多問題能夠得到解決。 柳 色

問問自己,我還可以怎樣做?

來信者在好友的追問中,認清了自己的感受來源于哪裡。在她抱怨自己的工作前景時,好友追問了幾個“然後呢”,來信者發現自己的感受來源于一種矛盾心理——既羨慕那些年輕同事對工作的幹勁,同時自己又不想付出太多。進而懂得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自己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

之後,來信者用這樣的方式解決了一些生活中讓她焦慮的問題。這樣的追問是自我認識的一種方式,自我認識可以作為每個人持續一生的任務,因為認識自己是一個困難的過程。

人為什麼需要自我認識呢?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喬納森·布朗說:自我認識有三個動機——自我提高的需要、準确性的需要、自我一緻性的需要。

我們來看看來信者的自我認識有自我提高的需要嗎?我認為是有的。“最近看見比我後入職的年輕同事都特别有幹勁,我就覺得哪哪都不如人家了”,從這點上可以看出,她是有自我提高的需要,看到别人的出色地方,感覺到自己“工作能力不是特别強”,當一個人察覺到自己不足的時候,會産生焦慮。而降低焦慮的一種方式是提前做好最壞的打算,她的最壞打算是“最近幾年我是很難晉升了”。

而另外兩個動機也是存在的,準确性和自我一緻性是想要認識自我的人都需要的。自我一緻性是指個體外在的言語行為是其動機、目的和價值觀的真實表現。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言行一緻、表裡如一。

來信者的語言表現和内心想法是否一緻呢?來信者說:“因為那樣付出太多了,而我得考慮我的付出和收獲能不能成比例,我感覺不成比例,所以現在這樣就挺好……明明我已經做了選擇,但是偶爾還會去看看别人碗裡的機會,就屬于貪心了,我想要輕松,還想要成績,哪有這等好事?”這段話字裡行間多少還是對自己的選擇流露出一種不甘心的感覺。來信者還說:“我覺得現在這樣挺好,我挺知足,因為這是我自己選擇的。”這句話強調了“因為這是我自己選擇的。”為什麼在這要特意強調自己的選擇呢?這是在給自己一種心理暗示,告訴自己一切都好,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獲得掌控感也是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

來信者心裡真正怎麼想的,也許隻有她自己清楚,或者,她自己也并不完全清楚。她最後說凡事多問問自己:“然後呢?”很多問題能夠得到解決。但這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就像很多道理并不适用所有問題一樣。

除了問自己“然後呢?”其實來信者還可以再加一個追問:“我還可以怎麼做?”

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是由我們選擇如何面對環境所決定的。要有勇氣改變你所能改變的,平靜地接受你改變不了的。

想要做出改變的選擇并不容易,人不願意進行改變,是出于對未知的恐懼,不确定改變後是不是可以變得更好。但人的改變也往往會因為一個契機,或許就是一個小挫折,就像來信者所提到的意識到工作上的缺乏自信。要認清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努力會讓自己更幸福更充實更自信,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自己。

姜冰(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心理聊吧

欄目主持人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