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最近,電視劇《都挺好》在網絡上被讨論得熱火朝天。劇中蘇家父母一生大半的積蓄都花在二兒子蘇明成身上,然而他卻認為蘇家三兄妹裡隻有他長期陪伴在母親身邊,這是母親自願為他付出的,他不是在啃老。
《都挺好》引發的刷屏和讨論,不止于劇情本身。有網友用“陪伴式啃老”來形容“蘇明成們”——表面上陪在老人身邊,實際上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并最終榨幹老人血汗錢。與傳統啃老族相比,陪伴式啃老族常把其行為美化成“常回家看看”,并因此具備了強烈的道德優越感。
電視劇《都挺好》海報
我們該如何看待陪伴式啃老?究竟父母自願給錢算不算啃老?
不陪伴與啃老一樣“不孝”
事實上,跟傳統啃老相比,陪伴式啃老雖然也挺面目可憎的,但我以為,這個詞組裡雖然有“啃老”,但不應忽視和貶低的是“陪伴”。
雖然陪伴式啃老包裝美化成“常回家看看”,但那些因為不啃老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人倒也不妨扪心自問——你做到“常回家看看”了嗎?就像《都挺好》中的蘇家三兄妹,大兒子蘇明哲長期生活在美國,母親去世前他已經10年沒回國了,三女兒蘇明玉因為母親重男輕女,18歲後就跟家庭切斷了來往。倘若不是蘇明成常回家看看,陪伴父母身邊,偶爾讨父母歡心,那父母的晚年生活會更孤獨。
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評判陪伴式啃老的是非前,有必要先重申這樣一個常識:哪怕你不啃老,但如果你無法給予父母必要的陪伴或精神關懷,你與啃老族本質上都是“不孝”——因為贍養父母,不僅僅是物質贍養,不僅僅是不啃老,更重要的是精神贍養,是理解、尊重、關心、體貼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看,蘇明成的确是啃老了,但他給予父母的陪伴(哪怕有啃老的意圖)如果能夠讓父母的晚年生活免于孤寂,那這份陪伴也聊勝于無。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像蘇明成這樣多多陪伴父母的子女,并不多。尤其是在一個流動的中國,大部分年輕人為了赢得更好的機會、追求更好的生活,選擇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拼,在快節奏和高壓力的都市生活裡,他們自身就疲于奔命,更疏于對父母進行照顧和關懷。
陪伴式啃老得以可能,一個重要的前提是父母欠缺陪伴。如何在自我實現與孝順父母之間實現較好的平衡,是每一個為人子女者都有必要思量的議題。别忙着指責“蘇明成”,也許你自己就是“蘇明哲”。
上海青年志願者陪福利院老人逛公園 資料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自願給錢算不算啃老,關鍵看父母給多少
由陪伴式啃老衍生的另一個争議是,父母自願給錢算啃老嗎?蘇明成認為自己不是啃老族,他的理由也頗具代表性:“有些錢是我媽給我的,我媽還說這錢都不用還……”“我媽為什麼給我錢,是因為她愛我,我也疼她……再說我爸也沒讓我還啊?”
症結就在于“自願”身上。因為種種傳統與現實的原因,中國式家庭大多缺乏邊界感,很多父母沒有“自我”,他們将全部的愛都投到子女身上,他們的生活以子女為重心。他們自願為子女付出一切,甚至是犧牲自己的一切,并且他們也以這樣的付出和犧牲為樂,他們就是通過付出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感。
這其實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偏差,隻是要扭轉父母的觀念并不容易,為子女付出已成為他們的“本能”。作為子女,不能剝奪父母付出的渴望和權利,但更不能毫無愧疚地照單全收。
說到底,這是一個邊界問題。我們應該讓父母享有為我們付出的權利和快樂。這就像每年過年從老家返城,很多人都在曬汽車後備箱,滿滿當當都是父母準備的東西。這是父母的愛,而在準備這些東西的過程中,父母也因為自己尚能夠為子女做些什麼而感到快樂。因此,每個子女都是開開心心地把所有東西都帶到城裡來,輿論并不會據此認為他們啃老。
後備箱的東西,父母的心意遠遠大于它們的價值,它們價格不高,低于我們每年給予父母的零花錢,也不會影響到父母的生活質量,這樣的給予算不上啃老。但是當父母的付出涉及大額金錢,并影響到他們的生活質量時,子女如果還照單全收并且沒有歸還,那麼這就是啃老。
因此,話糙理不糙地說,父母自願給錢算不算啃老,關鍵是看父母給多少,是否大于我們每年給他們的,是否影響到父母的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子女是否償還等。當然了,不啃老隻是為人子女的最基本底線,“陪伴”或許才是很多父母真正欠缺的。
□從易(專欄作家)
編輯 李冰冰 校對 王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