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養個好習慣。目前,很多孩子身上缺乏良好的習慣,他們或輕或重的存在着“六小”作風,即:小霸王、小懶蟲、小饞貓、小犟牛、小磨蹭、小馬虎。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習慣問題,可見,入學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當務之急。
要想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和家長可以嘗試以下六個小妙招:
一、對孩子提出具體明确的要求
學齡前的孩子年齡比較小,對于他們來說,成人提出的要求越具體,他們就越容易做到。
比如:對孩子要求“每天晚上必須按時上床睡覺”,就不如對孩子說:“每天晚上8:30上床睡覺”更合适。
如果要求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做事有計劃,并按計劃有始有終的完成,就很可能超出了孩子的發展水平,孩子是很難做到的。
二、教師及家長的榜樣作用是最好的教育
什麼樣的教師帶出什麼樣的學生,同樣,什麼樣的家長,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孩子身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在成人身上找到源頭。
雖然孩子小,不懂得什麼是規矩和教養,但是他能夠複制成人交給他的一切,并且把成人的言行粘貼在自己身上,因此,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教師和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謹言慎行,檢點自己的習慣,給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樣。
三、方法切實可行
如果一件事情帶給人的沒有愉悅,隻有痛苦,恐怕沒有人會喜歡并堅持下去,所以,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就要讓孩子自己 願意。
對于小一點的孩子,教師和家長可以采用遊戲的方式,比如玩完玩具要求孩子把玩具歸回原位,教師或者家長可以通過遊戲“把玩具送回家”讓孩子慢慢的養成物歸原處的良好習慣。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講道理、看繪本、讀故事等方法,讓孩子明白為什麼這麼做。
四、制定規則,堅持不懈
有研究表明,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需要堅持21天,堅持90天之後,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習慣。因此,教師或者家長在給孩子制定了規則以後,一定要堅持鼓勵孩子遵守約定。那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法絕對不會形成一個好的習慣的。
正因為小孩子做事耐性差,堅持力弱,所以需要教師和家長堅決而嚴格的指導與監督,才能讓孩子在習慣養成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五、及時肯定與鼓勵,固化已具備的良好行為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到、被鼓勵,因此,當孩子有了好的行為時,教師或者家長一定要及時對孩子進行表揚和鼓勵,因為教師和家長的肯定會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使之形成好習慣。
反過來講,如果孩子的行為不對時,教師或者家長的批評和責罰卻不一定能有效的抑制孩子的行為,甚至可能會強化孩子的行為,使之形成壞習慣。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的原因。
六、幼兒園、家庭與學校形成統一要求,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無論是幼兒園、家庭還是小學,每一位教師和家長對待孩子的要求都一緻,意味着相同的信息會反複輸入孩子的大腦,易于形成神經聯系,促使習慣的形成。
最怕的就是生活在孩子周圍的成人所提的要求不一緻,導緻孩子手足無措,不知所以,甚至形成投機心理。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對習慣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加,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并把他道德破産的地步。”
可見,好習慣能使人一生中都享受它帶來的幸福,而壞習慣隻會讓人的一生充滿黑暗和桎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