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金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他很喜歡在小說裡引用古典詩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李莫愁經常念叨着的“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都出自古典詩詞。
但很多朋友印象最深的,應該還是郭襄念的一句詩。《神雕俠侶》最後一集,小龍女終于和楊過有情人成眷屬,大夥目送着夫妻二人騎上大雕遠去。此時一直對楊過有意的郭襄,不無傷感地念了一句: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古詩詞迷對這句詩自然不陌生,但很多不了解它的人,的确是因為金庸這部小說才知道有這麼一句詩,所以說這詩算是被金庸捧紅了。遺憾的是很多朋友經常挂在嘴邊,卻不但不知出處,還理解錯了意思。
前半句自然很好理解,是說自己以後會想對方,此一别後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後半句,不少朋友看到“難為情”一句,就認為郭襄覺得自己愛上了早就娶妻的楊大哥,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就“難為情”了。事實上,隻要細細想一下,郭襄對愛情的觀點其實一直很明确,愛心中所愛,不為世俗所牽絆,這樣理解并不符合她的性格。
其實這句詩出自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篇,要理解它我們還是要從原詩中找答案,且看:
《三五七言》(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栖複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還(何)如當初不相識。
這首詩的結構和标題看上去,其實都有點兒怪。從結構上來看,它長短句相接,似乎并沒有古典詩的對仗結構。而标題也是因結構而來,因為三五七言都有,所以叫這個名字。雖然有點兒怪,但大家别小看了它在詩壇的地位,它是李白難得的情詩名篇,後人還把它改成了古曲《秋風詞》,流傳至今。
從詩的大意來看,這是一首相思情詩,一個秋夜下,李白想起遠方的佳人,相思難耐寫下這首詩。“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這兩句的意思是:分開後我忍受着這樣相思,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在這樣清冷的秋夜裡,這刻骨的相思讓此時的我不堪承受。
所以,“難為情”在這裡的意思是感情上承受不了,也可以大略地理解為情何以堪,結構上應該是:被感情所難。
這種用法在古詩詞裡是很常見的。比如唐代大詩人韓愈在其名作《桃源圖》中,就曾寫道:
“人間有累不可住,依然離别難為情”。這句詩的意思,是說離别讓人不堪承受。在宋代它也是作這種用法,陸遊曾寫“莫登樓,茫茫芳草難為情”,也是一樣的意思。除此以外,明代文人劉基在《旅興》一詩中,也寫道:“太息以終宵,展轉難為情”,也是一樣的抒寫情感上承受不了的羁旅之愁。
而“難為情”作不好意思來理解,最早始見于清朝文學家文康的《金玉緣》,其中寫道:“他決然不受,那時彼此都難為情”。自此,這一意思就被廣泛使用,直到現代白話文中。
理解了這些,我們再來讀郭襄念的這首詩,其實就能感受到她當時的那種複雜的心情。對楊過有愛,卻始終愛在心口難開,“此時此夜難為情”其實就是她在内心的表白。不少較真的詩友認為,當時送别并非在夜色中,金庸為何非要用這一句,“此時此夜”有點兒不應景?這話說得不假,但筆者在古典詩詞中找了一圈,硬是沒有找到比它更适合描寫郭襄此時心境的詩句了,可見金庸先生選詩詞都是花了心思的。也正因如此,這部小說被拍了幾版,最後這句詩都按照原著保留了。
此次分别後,按金庸小說中的脈絡,郭襄于18歲離家出門遊曆,一生追尋神雕俠未果。最後在40歲放下一切,出家為尼,終生不嫁。都說她是“一見楊過誤終身”,餘生郭襄帶着讓她難以承受的相思,伴着青燈度日,完全沒了當年初入江湖時的天真爛漫,當真是令人一聲歎息。這兩句詩,大家現在理解了嗎?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