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血象)是醫院最常見的檢查項目,對于腫瘤患友來說更是不陌生。
一到化療三天兩頭驗血,一旦血象低了不僅要打升白針、甚至還要輸血,很多患友因此十分頭痛。
今天我們就給各位病友普及一下血常規的知識,讓大家自己看懂化驗單,并且知道出現貧血、白細胞低、血小闆低應該怎麼辦?
看血常規報告,要重點關注啥?
在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以及血小闆的數據是最關鍵的。
報告中一般用:“(↑)、HIGH、H”等表示“數值高于正常”;以“(↓)、LOW、L”等表示“數值低于正常”。在一般情況下,超出了正常參考值範圍都可能屬于異常。
當了解了這些常識之後,您就可以對自己的化驗結果心中有數,并可以向醫生進行重點詢問。
1.白細胞(WBC)計數白細胞構成人體的免疫防禦系統,主要由粒細胞系、淋巴細胞系、單核細胞系三個主要的細胞組成。
化療期間,患友應每周複查1-2次血常規,檢測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水平。
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是化療引起最主要的不良反應之一,大多數标準劑量的化療方案可導緻中性粒細胞減少6-8天。
一般來說,大劑量或高密度化療時如應用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如氟尿嘧啶等抗代謝藥)7-14天,中性粒細胞會出現低谷,需要14-21天中性粒細胞恢複;
使用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10-14天,可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症,需要21-24天中性粒細胞恢複。
當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數減少到1×109/L時,機體的抵抗力就會降低,容易發生感染。
患友在化療後7-14天自行測量體溫進行監測,如發現粒細胞減少伴發熱症狀——口腔溫度>38.3℃(腋旁溫度>38.1℃)或連續2小時内連續測兩次口腔溫度>38℃(腋窩溫度>37.8℃)且中性粒細胞數<0.5×109/L時,應高度重視并及時到醫院就診。
2.紅細胞計數(RBC)和血紅蛋白(Hb)紅細胞負責運送氧氣及代謝産物二氧化碳,且血液之所以為紅色就是因為紅細胞。
血紅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稱之為貧血,即外周血中單位容積内紅細胞(RBCS)數減少或血紅蛋白(Hb)濃度減低,緻使機體不能對周圍組織細胞充分供氧。
化療和放療導緻的骨髓抑制也是引起腫瘤相關貧血的主要原因。化療藥物及其相互聯合應用能促進紅細胞凋亡,也可能造成腎髒損傷,損傷腎小管細胞導緻内源性促紅細胸牛成素(Epo)減少而引發貧血。
輸血和促紅細胞生成素是目前糾正腫瘤相關性貧血的主要方法。
▷當貧血患友的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下降至70g/L前,原則上不應考慮輸血治療;
▷當血紅蛋白低于60g/L或臨床急需糾正缺氧狀态時可考慮輸血治療;
▷當血紅蛋白≤100g/L時,考慮給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
▷當血紅蛋白>120g/L時,可以停止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
▷血紅蛋白低于80g/L時,不建議腫瘤患友進行化療治療。
3.血小闆(Plt)計數血小闆在人體的凝血系統中擔負着重要的功能。血小闆計數低于正常值是一種最常見的腫瘤治療并發症:
▷當血小闆計數<50×109/L時,可引起皮膚或黏膜出血,同時患友在承受手術和侵襲性創傷性檢查中存在一定風險;
▷當血小闆計數<20×109/L時,有自發性出血的高危險性;
▷當血小闆計數<10×109/L時,則自發性出血的風險極高。
血小闆減少通常在化療後的3-4天出現。血小闆計數最低點出現的時間和降低的幅度視所用的化療藥物、劑量、是否聯合用藥以及患友的個體差異和化療次數而不同。
即使是同一化療方案,随着療程的累加,對于同個患友引起的會越來越嚴重,這主要是由于化療藥物劑量的累積而造成持續骨髓抑制所緻。
當血小闆≤10×109/L時,需預防輸注血小闆,對于不符合血小闆輸注指征的血小闆減少症患友,應在血小闆計數<75×109/L時采取以下兩種方案:
①應用重組人血小闆生成素(特比奧rhTPO):可于化療結束後6-24h,皮下注射,劑量為300U-kg-1.d -1,1次/d,連續應用14d。
②使用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1:推薦劑量為25-50ug/kg,皮下注射,1次/天,至少連用7-10天,至化療抑制作用消失且血小闆計數≥100×109/L或血小闆較用藥前升高50×109/L時,應及時停藥。
注意事項:白介素-11會引起過敏或超敏反應,包括全身性過敏反應;腎功能受損患友須減量使用;老年患友,尤其是有心髒病史者慎用。
寫在最後
通過以上内容了解發現,腫瘤患友進行血常規檢查很有必要,可以更好地掌握身體指标變化情況。
有指标異常的情況,可以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才能讓腫瘤患友身體受到的傷害減輕。以上就是關于血常規化驗單上需要病友了解的内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