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哲新什麼是工作記憶

哲新什麼是工作記憶

職場 更新时间:2025-01-29 04:15:35

一個事物正常運轉時,人們一般不會在意其内在的工作原理,而當出現問題時,人們才會去刻意關注。比如一輛玩具車正常運作時,沒有人會在意裡面各種零部件的構造和相互間的關系,而當它壞了又無人幫忙修理時,人們才會費心鑽研。

同樣,人們對自身的了解,也是這樣,問題會引發反思和思考

工作記憶。

我之前有一篇文章專門講過“心智帶寬”,這篇文章是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補充。

工作記憶是對信息進行暫時存儲的一種短時記憶,工作記憶參與了人類各項複雜的認知活動,是我們完成大多數認知活動的基礎,類似于電腦中的内存條。工作記憶的存儲容量極其有限,成年人的工作記憶容量平均隻有3-4個事物左右。

大腦進行推理、辯證、決策等各種思維活動所需要的信息,都需要從工作記憶中進行調取。換句話說,工作記憶中是否存在足夠有效的信息,決定了思維是否能夠順暢進行。

簡言之,工作記憶能夠将我們大腦思考所需要的信息維持在在線激活的狀态,以應對各種各樣的認知任務

如果你平時發現自己理解力很強、悟性很高,别人一說就懂、一點就透,但是綜合和整合能力卻嚴重不足,那說明你使用工作記憶的方式可能存在問題。那些覺得自己聰明,但是解題能力不足的人,就像擁有着超級中央處理器(CPU),但配置着一個1M内存卡的電腦。

因為CPU提取不到足夠的運算數據,就不能及時給出運算結果,從而引發電腦持續卡頓,甚至宕機

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都嚴重依賴于工作記憶的參與,當工作記憶成為制約思考的短闆時,一個人的腦力再強也發揮不出效果,也一樣會經常卡頓和宕機。工作記憶存儲能力和使用方式上的差異,決定了一個人的學習水平和工作能力。

換句話說,提升工作記憶效能,減少掣肘,讓腦力得到充分發揮,就能提升一個人的智力水平,提升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效率,擺脫困局

我曾經最羨慕那些學霸,會玩、會學,關鍵是還不累。其實每個人都具備成為學霸的資質,但最大的局限,就是在運用大腦上的局限,能夠改變用腦習慣,就會改善表現,并避免勞累。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試圖讓你意識到工作記憶的生理局限,并提供“對我來說切實有用的方法”,希望能一樣幫助你改善工作記憶的利用效率,讓你能夠時刻有意識的進行自我調節,來繞開工作記憶的短闆,進而變得遊刃有餘。

事實上,你對工作記憶認識地越深刻,越是清楚工作記憶的“生理性”限制,即存在的剛性局限,你越是能夠實事求是,不再對自己妄加苛求,你日常做決策的憑借和依據也便會随之改變,内心瞬息的改變雖然不為外人所知,卻能改變一切。

下面兩個标題,冒号之前是工作記憶的特點,冒号之後是應對策略和行動原則。

容量小:事不過三、少即是多。

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景,領導突然出現在了你的面前,然後開始給你交辦工作事項,你筆直站好,聽領導一口氣說了5件完全不相幹的工作任務,你大氣不敢喘地拼命調用短時記憶來處理這些大量湧入的信息細節,當領導離開後,你腦子裡的卻怎麼也拼湊不出5件任務的完整内容。

同樣,當你臨時準備在某個重要會議中發言,你開始打腹稿,在腦中認真準備好了5個重要觀點,而當你真正開始發言詳述時,你突然發現有觀點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如果你遇到到類似困境,原因很簡單,因為工作記憶的儲存容量極為有限,一般是3~4個事物,而且大部分記憶信息會在20到30秒後自行消失。

也就是說,當你準備臨時記憶5個以上的無關事物時,你的工作記憶就會失能。工作記憶就像一個隻能容納4個人的表演舞台,多額外上來一個演員,就必定會把舞台上的一個演員給擠下去。

時刻提醒自己事不過三,就是要合理安排和利用自己有限的工作記憶。對于有限的工作記憶,少即是多,因為多的那些就像狗熊掰棒子,掰一個要掉一個。

為什麼要勤動筆記錄?

因為每個記錄行為,都是在騰空工作記憶。很多人喜歡制作待辦清單(To Do List),也是因為這個清單能有效釋放工作記憶,把任務記錄在待辦清單上,便不需要把事情再留存到工作記憶中,便減輕了工作記憶負擔。

人類最大的智慧,就是善用工具。

人們為什麼不能“一心二用”?

其中一個原因,還是因為工作記憶儲存容量有限。在某件事沒有形成肌肉記憶之前,都是需要依賴工作記憶的,比如一個剛學會開車的新手,工作記憶中全是油門、離合、方向盤和前方的路況,再沒有多餘的工作記憶空間去容納别的事情。

通常,一個人無法同時維持不相幹的兩件事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同時在工作記憶中處于激活狀态。工作記憶就像一個舞台,你無法同時在大腦這個舞台中同時上演兩場不同的舞台劇,最合理和妥善的做法,就是演完一個,再下一個

面對應接不暇、源源不斷的事務,大多數人會焦慮不安,于是喜歡同時處理多項任務,貪多貪快,結果就是兩個“舞台劇”相互沖突,結果每個任務都做不好,而且搞得自己疲憊不堪,結果就是效率更低。

同樣,為什麼人們在面對衆多選項時會感覺很崩潰?

也是因為在同時對比多個選項的各種優缺點時,工作記憶不堪重負,選項越多越崩潰。

當人們在努力保持和處理遠超工作記憶容量可以負擔的工作量時,不但做不到,還會因此耗費更多的心理能量,簡直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比如同時想着處理手頭棘手的工作、妻子電話催促辦理寬帶網絡,以及身邊同事的午飯邀約三件事,大腦就像開始了鐵人三項,瞬間耗能倍增,這樣很快便會疲憊不堪,感覺腦力透支。

很多人好像并不尊重工作記憶的局限性,不能接受這個事實,而是與之對抗,強行為之。回想下自己近期應接不暇的時候,是不是脾氣不太好,這是因為控制沖動是需要心理能量的,可是你同時進行多任務處理後的心理能量已經嚴重透支,餘額不足。

習慣于按部就班,對任務按輕重緩急進行優先級排序,并确保“一方唱罷後它登台(字面義)”,這樣按順序搞殲滅戰,當事人會更加遊刃有餘。

無論事務有多多,除了某項任務技藝已經達到你潛意識處理(無意識)的層面,即形成肌肉記憶的程度,這樣不會過多地占用認知資源,可以同時進行多個簡單任務的處理,比如老司機邊開車還能邊講段子。對于其它自己無法進入“自動駕駛”的事務,總是單任務處理效率最高。

讓老司機來到英國,方向盤在右面、靠右行駛,即使是老司機也隻能做到好專心開車這一件事。

一定要有意識地觀察和反思自己究竟是如何利用工作記憶舞台資源的,即使在有意識着手處理單項任務時,也要留意不要讓與大腦舞台劇中無關的演員進入舞台,不然依然會降低效率、增加消耗,習慣性地把這些闖入者記錄在紙上,然後忽略他們,讓他們遠離舞台,進而讓自己專心于當下手頭的事情,就是一種專注力訓練。

網上有很多針對工作記憶的訓練工具,科學地進行工作記憶訓練,是提高個體認知和思維水平的一種潛在的有效方法,當然,如果覺得提升工作記憶很難,也可以通過解放工作記憶、給工作記憶減負,來變相提升工作記憶效率。

不能承壓:慢就是快,少即是多。

壓力是扼殺工作記憶的毒瘤,因為壓力就像是大腦後台運行的程序,時刻在占用和吞噬工作記憶容量。

換句話說,腦中的壓力事件會一直處于半激活狀态,擠占工作記憶。壓力事件總是會時不時地冒出來幹擾大腦的正常思考,這樣将嚴重剝奪一個人深度思考和處理其他事務的能力。

“壓力”其實就是“稀缺”的生理感受。壓力的本質,就是一種“情緒”,關于稀缺的定義和産生的原因,我在心智帶寬的文章中已經做過詳細的闡述,很重要,但不再在本文贅述。

本标題下内容不多,但是單獨列明,是想突出其重要性。

為大腦減負。

下面提供一個方法和一個工具,來幫助提升工作記憶的利用效率,減輕工作記憶負擔。

——分而治之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系統,而系統是由要素連接關系組成的。

我們看待事物和解決問題,習慣性地将一件事物和具體問題看成一個整體來處理。比如前段時間孩子學習跳繩,會立馬模仿别人開始跳,這就是把跳繩看成了一件事、一個整體。

利用“系統性”思維看待跳繩,其實跳繩包含着甩繩兩個部分,需要腿部動作和手部動作的協調配合。要學會跳繩,最好的方法就是分而治之,就是拆分系統,将大事削成小事,将高台削成簡單易登的階梯

比如我讓孩子先分别練習起跳和甩繩,其中跳躍動作的要領是盡量垂直、不要太高,落地時隻前腳掌落地,膝關節微屈,而做甩繩動作時,不跳,隻是甩,如下。

哲新什麼是工作記憶(哲新什麼是工作記憶)1

來源于網絡“指導員趙老師”

等兩個動作要領全部熟練掌握後,孩子才真正開始跳繩,這樣他很快就學會了。其實,學習遊泳、體操等等各項運動類項目,都習慣于拆分動作,分而治之。

利用“分而治之”的方法,讓孩子不用同時關注手部動作和腿部動作,以及兩者的協調統一,從而大大降低工作記憶的負擔

分而治之,就是把通往目标會遇到的所有問題都羅列出來,各個擊破

孩子背詩也是這樣,不認識的字分而治之,不理解的詞語分而治之,詩句描述的畫面感和情感分而治之,這樣孩子背詩時的卡頓會明顯減少。因為單拿其中任何一件事,比如對生字字義的回憶和辨識讀音這一件事就會占滿其工作記憶,從而阻礙了對全詩的了解和記憶。

采取逐個擊破記憶障礙的方式,孩子的背誦效率會倍速提升,對一首詩的理解和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事實上,萬事皆可拆,把每一個“細分”部分做好後,當部分進行整合時,進行協調統一的工作記憶負擔會很輕,學習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幅提升。

——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被稱之為“終極思維工具”,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目了然”。

我們對于外界世界的感知,主要通過不同的感官實現,而視覺是最高效的感官通道,視覺承擔了大腦80%的信息輸入任務,大腦前額皮質對于視覺圖像的處理能力格外發達。

曆來流傳最廣的語言大都是“視覺化”信息,比如狡兔三窟;槍打出頭鳥;樹倒猢狲散;口蜜腹劍;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狹路相逢勇者勝;磨刀不誤砍柴工;紙包不住火。你可以慢慢想,各種朗朗上口的諺語,畫面感也都很強

因為對于人類來說,視覺畫面是非常高效的信息結構,将一幅畫面所承載的信息轉化成文字,通常需要長篇大論,小學生都知道“看圖說話”多麼麻煩。這是因為視覺過程已經演化了數百萬年,而語言和文字相關的神經回路是近五千年左右才開始演化發展的。

大腦更傾向于具象化,而不是抽象。思維導圖就是一種将思維内容形象化、具象化的工具。

哲新什麼是工作記憶(哲新什麼是工作記憶)2

比如上圖,我對學習力做的思維導圖,關鍵信息一目了然。

思維導圖的層次性很強,能将系統中各個要素及要素間的隸屬與相關關系,用很直觀的點線樣式展示出來,更容易讓我們退後一步,看清“森林”全貌。通過思維導圖,我們更容易發現不同信息間的(因果)關系和關聯,便于縫合新知與舊識,“長”出新智慧。

另外,制作思維導圖就是一種“歸類整理”,我們都知道,生活物品分類存放後,能讓你快速找到,知識也一樣,思維導圖一直在充當我的“記憶拐杖”,就是因為思維導圖兼具的結構化邏輯性特點,便于對知識進行分類和整理。

歸整記錄後的知識,便可以騰空工作記憶。

最後,制作思維導圖還是一種“壓縮知識”的過程,專家之所以會在一個領域越鑽越深,是因為各種“專業名詞”和“專業術語”的存在,這些名字和術語都是歸納後的知識,背後折疊濃縮的是多維、多層的海量信息。

比如生活中我們會說“汽車”,而不是詳述和列舉組成汽車的上萬個零部件及其之間的關聯,工作記憶在考慮上萬個零部件時,需要上萬個存儲容量,而組塊化的“汽車”概念,隻需要占用一個工作記憶空間,所以汽車這個概念的存在,即相當于“組塊”、“整體”和“系統”,便于進一步思考和交流

思維導圖中的每個節點,就是一個濃縮後的知識組塊。

因此,思維導圖會倒逼一個人提升“提煉總結”的能力,一般筆記記錄慣于用大篇幅的文字,包含很多無用的修飾詞和廢話,讓人不易找出關鍵知識點,而制作思維導圖記錄筆記要将大篇幅内容進行删減,理清重要關系,縮減文字數量,提煉概括關鍵詞,便于理解與記憶。

如果感覺文章有用的話,敬請打開微信關注我的個人公衆号:哲新ii ,獲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衆号“哲新ii”(ID:zhexinii),改變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變他人和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