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韻味濃七絕詩

韻味濃七絕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5:26:03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絕句》

韻味濃七絕詩(不僅有如詩如畫般的春光)1

杜甫《絕句》

杜甫(712——770),詩聖,唐代大詩人,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杜甫一輩子想“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完成政治家的這種文治武功,但是天不從人願,曆史上的七錯八錯的事情,使得他隻能做一個詩人,一個偉大的詩人。但這并不是他所想要的,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很郁悶的。

杜甫的詩又叫詩史,因為他趕上了唐朝這個大時代,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的這麼一個時期。

杜甫在古典詩歌創作上以及各種創作體式上都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境地,其中就包括這首《絕句》,此詩創作于公元756年,杜甫在成都草堂生活,此時他的生活是比較安定的,故此創作了很多詩,其中就有這一首寫草堂周圍明媚春光的詩。

1、詩人借兩個黃鹂和一行白鹭,描繪出了眼前如詩如畫的美妙春景

首聯,“兩個黃鹂鳴翠柳”。

兩個黃黃的鳥,它們很會叫,而且聲音很悅耳,一般都是在春天出現,黃鹂屬于候鳥,它來了,春天就來了。

韻味濃七絕詩(不僅有如詩如畫般的春光)2

兩個黃鹂

“鳴翠柳”,在詩人寫詩的時候,他未必是對着一顆柳樹看裡面有沒有黃鳥,這是詩人的“印象”,在他的印象中,他綜合了這種美好的東西,将它們抓在一起。

這句中以“”字最為傳神,詩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黃鹂描寫的更加活潑、生動。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态很優美,成對的黃鹂在歡唱,一派愉悅的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一個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畫卷。

翠柳”,“翠”是新綠,形容柳樹的那個綠色,綠的幾乎是要滴下來了,“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出嫩芽兒。

從顔色上,嫩黃對翠綠,形成鮮明的對仗。

“兩個黃鹂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極具喜慶之意味。

颔聯,“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鹭”在今天四川錦江就可以看到,白色的鳥。詩人不用“一片,一群”白鹭而是“一行”白鹭,可見詩人是特意排比過的。“一行白鹭”讓人浮想聯翩,它們是一個跟着一個往上飛,還是直接排成一排往高處飛呢?這讓人可以做出不同的想象。

韻味濃七絕詩(不僅有如詩如畫般的春光)3

一行白鹭搭配兩個黃鹂

詩人故意構成“一行白鹭”的這個線條,形成畫面的整潔美感,“一行白鹭”搭“兩個黃鹂”,畫面沒有絲毫的沖突之感。

“上青天”,不是上蒼天,這就有了一個行為、一個行動,它們要飛上這朗朗的青天,與李白的“欲上青天攬明月”有異曲同工之秒。

晴空萬裡,一碧如洗,一行白鹭自由自在地飛翔,在“青天”的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

“兩”和“一”相對,詩人一橫一縱之間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春光。這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這四種鮮明的顔色,織成了一幅絢麗奪目的美妙春景圖;首句中還有對聲音的描寫,表現了詩人無比愉悅的感情。

2、詩人由眼前之景,看到遠處之景,更是想到時空之深遠,内心思緒之萬千

安史之亂後期,杜甫曆經千辛萬苦來到蜀中,在朋友嚴武的幫助下,搭建了成都草堂。不久後蜀中叛亂,杜甫為了避亂又不得已離開,直到第二年叛亂平定,杜甫才重新返回草堂。安史之亂終于結束,那些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終于可以結束颠沛流離的生活。此時的杜甫,心情也就暫得一時之愉悅。

韻味濃七絕詩(不僅有如詩如畫般的春光)4

成都杜甫草堂

當生機盎然的春天來到的時候,草堂周圍的一切,也都變得美不勝收。

前兩句,“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繪了如詩如畫,如仙如影的美妙之景。

這是詩人寫的一個眼前的光景。

我們知道,杜甫的心胸很大,他以詩言志,他要表現他對世界的一種感受:

頸聯,“窗含西嶺千秋雪”。

在春天這個空氣透明度極好的時候,從草堂往西看,綿延千裡的岷山上邊頂着的是千年不化的雪(千秋雪)。

于是這個景象又變了,由眼前的景色變成了遠處高山上的千年的雪景,使得這個光景更加地清爽,意象更加生動。

韻味濃七絕詩(不僅有如詩如畫般的春光)5

窗含西嶺千秋雪

而詩人用一“含”字,則表達了一種主動,将遠處的雪景拉到了眼前,仿佛這個小窗子就把遠處的千秋雪這幅畫給鑲嵌在了窗框中了,近在目前。詩人觀賞到如此難得一見的美景,心情的歡暢不言而喻。

但高大的山峰,千年的積雪,這映現出了時間之久遠,想要達到這種效果,那是需要千年之久的時間等待。這就使得詩人所表達的意境更為深遠。

尾聯,“門泊東吳萬裡船”。

向門外一瞥,可以看見那些停泊在江岸邊來自“東吳”的船隻。多年的戰亂剛剛平定,交通恢複,才看到來自東吳的客船,這讓人驚喜,終于可以安定下來了。但詩人用了一個“泊”字,則更有一番深意,詩人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着落,睹物生情,想念故鄉。

韻味濃七絕詩(不僅有如詩如畫般的春光)6

門泊東吳萬裡船

“千秋雪”寫時間之久,“萬裡船”寫空間之廣。詩人雖身在草堂,但思接千載,視通萬裡,他的思緒飛越了萬裡之遙,内心裡想到了很多的事情。眼前之美景,他再也無暇顧及了。

3、詩人表面上是在描繪如詩如畫的美景,實際上是要表達内心的深深憂慮

在杜甫艱辛坎坷的一生中,成都草堂的生活,可謂是難得的安甯與平和。在詩人心中,草堂隻是暫時的栖身之所,卻從來不是終老之鄉。他的回鄉之念從未斷過。在這首詩中,詩人的目光透過窗戶,由低到高,從翠柳上的黃鹂看向碧空中的白鹭;又由西向東,從西嶺上的積雪看向即将開往東吳的客船。

詩人眼前所見,心中所想,虛實相生。營造出一派開闊明麗的氣象。

那麼,詩人僅僅是在描摹景物嗎?

顯然不是。

後兩句,詩人收回到了自我,在草堂中雖然看到了大自然賜予的眼前這個美景,但詩人的内心卻不在此時的美景之中了。詩人在被這種美好的光景感動了以後,他想得更多的是千年之久的事情,萬裡之外的事情。詩人把一個主體性無形之中悄悄地推到了我們眼前。

韻味濃七絕詩(不僅有如詩如畫般的春光)7

杜甫《絕句》之情景展現

所以說,以詩言志,詩人當然要抒情,詩人用大音希聲的方式去表達對天地之間春光明媚景物的情感。詩人寫了個景,構成了一個圖,緊跟着将這個小小的空間跟廣大的時空聯系起來,都展現了春天的這個美好光景。

但,詩人表面上看得是春天這個美好光景,實際上心裡卻是充滿了深深的憂慮。

因為在這美好的景象背後有一種很沉重的東西,它寄托着詩人對時光飛快地流逝,自己孤身一人在外,孤寂又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獲一線希望之時的内心複雜的情緒,因為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

一個小小的草堂對着的是千秋雪與萬裡船,“千秋雪”是不動的,“萬裡船”是可以走的,這又形成了一種對比。“萬裡”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千秋”并列,一個從時間上,一個從空間上,二者同時寫出了那種達到目的之艱難。另外,詩人借東吳代指三國時期的明主孫權,從而暗示了詩人對當朝皇帝的深切希望。

而詩人将“泊”、“萬裡”、“東吳之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實現願望之“難”字。

由此使得詩人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着和彷徨更加深入内心。

此時,詩人心中更多的也就是一種深深的憂慮了,如此一來,就使得此詩變得很厚重起來了。

韻味濃七絕詩(不僅有如詩如畫般的春光)8

唐代大詩人杜甫

4、結語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兩個黃鹂是兩個點,一行白鹭是一條線,有點有線;“兩個”對“一行”;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又有時間和空間(世間萬物都存在于時空之中),它又是一個體積;千秋對萬裡。

從點,到線,再到體積,形成了一副畫的架構,并且它是在逐漸逐漸地放大、深化、漫延。

這是杜甫在構思上的一個特點。

正如蘇轼所說的,杜甫所寫的詩是一幅幅無形的畫圖:

“少陵翰墨無形畫”

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春景圖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歡悅的氛圍。這首絕句雖然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詩人将其内在的情感将它們貫穿起來,用如詩如畫的美景來寄托内心深處那複雜的情緒。表面上展現的是一副生機盎然、美輪美奂的畫面,實際上内心充滿了對希望是否能實現的深深憂慮,因為隔着那”千秋“與”萬裡“,詩人心中那僅有的一線希望也逐漸開始淡化了,充滿了對失望的感傷。


本文作者:點點文史

參考資料:杜甫《絕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