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可以說是上個世紀最偉大文學家,他所創作的文章不僅在那個時代有很大的影響,對現在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從小學開始,我們就接觸魯迅的文章,從《少年閏土》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以及《故鄉》,《社戲》,《藤野先生》。可以說,魯迅先生的文章貫通了我們整個讀書的年代。
但是近年來,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比較晦澀難懂的緣故,他的文章被漸漸地從教材中删除。誠然,在小時候的我看來,魯迅先生的文章确實晦澀難懂,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他寫出的文字被老師不斷地理解,最後總結成一段無法理解的文字。
近年來,因為學生減負運動的流行,越來越多魯迅先生的文章被移除教材,原因不過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太過深奧,對于中學生來說,超過了他們所能理解的範圍,其次是魯迅先生創作的文章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現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這樣的文章完全沒有必要。
因為這些原因就将魯迅先生的文章移出教材,其實筆者是完全不能認同的。很多人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晦澀難懂,學習一篇文章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等等資料。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曆史課外的時間更多的更深層次的了解曾經那段屈辱的曆史,從他的文章中剖析一個時代失敗的原因。
其次,對于因為現在是一個和平的年代,所以要淘汰魯迅先生文章的這種看法,筆者依然不能認同。我們應該明白的是,一個和平的年代,更容易培養出一群好逸惡勞的接班人。因為和平不會讓人産生危機感,隻會慢慢退化感知危險的能力,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
中小學的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對學生傳授一些基礎知識以及寫作技巧。如果僅僅是這樣,那麼為什麼還要學習一些古詩文呢?古人比較含蓄,文章更是委婉,讀起來往往是摸不着頭腦。
所以說,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其實更是一種經典的傳承。它讓我們走進曆史,從文人的筆下去觀察一個時代的生活,發展變遷,從而去充盈我們的思想,讓我們從一個幼稚的孩童轉變成一個可以經得起風浪的大人。
教材的去魯迅化其實是在給現在的青年思想上蓋一層溫棚,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經曆一些風雨。但是,不經曆風雨如何見彩虹,在溫室中成長起來的花朵經曆不起風雨。
魯迅的有些文章,或許我們小時候不懂,但小時候我們一遍遍記憶的内容終究會在某一個經曆挫折的一天浮現到腦海之中,讓我們仔細地回味。成年以後的我們,因為生活的壓迫,很難再擠出一點時間去閱讀,所以成年以後我們的精神世界是很乏味的。
其實,魯迅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枯燥乏味不理解,還帶給了我們很多快樂。我喜歡吃漆黑夜晚在船上煮的羅漢豆,喜歡看阿長買的《山海經》,而喜歡聽孔乙己講茴香的茴到底有幾種寫法。删掉魯迅先生的文章,其實删掉的是一種财富,帶來的是一種悲哀。
參考文獻:
《關于魯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