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是歐洲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雖然其隻有3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面積和1100多萬人口,卻憑借完善的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隻通過商品出口就能占到全年GDP産值的2/3。
比利時位于歐洲的西北部地區,素有歐洲十字路口之稱,首都布魯塞爾還被稱為是“歐洲首都”。不同于歐洲其他國家的是,比利時國内的民族并不多,主要隻有佛拉芒和瓦隆這兩個,其中佛拉芒人占到總人口的58%,瓦隆人占41%,剩下的1%則是德意志人。這麼一看,比利時國内的民族間應該沒什麼矛盾,不過兩者實際上卻是水火不容的關系。
從地理區位來看,比利時的人口分布是以首都布魯塞爾為界線,佛拉芒人居住在靠近北側的荷蘭,因為地理區位的關系,佛拉芒人與荷蘭更為親近,包括說的語言也是荷語。至于另一部分的瓦隆人居住地因為靠近法國,所以他們在心理上對法國的認同度也更高,說的也是法語。
一個國家主要隻有兩個民族組成,又有着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所以就讓人疑惑的是,為何這兩個彼此差異很大的民族又會被同時“塞”進一個國家,而不是各自獨立或者一部分歸于法國,另一部分歸于荷蘭。
不同于其他幾個西歐大國,比利時的曆史并不算“豐富”。比利時早期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又成為了曾經分成意大利、德國、法國三國的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待法蘭克分裂後,包括現在比利時佛拉芒大區的東、西弗蘭德省又被歸于後來的勃艮第公國,大緻位置在現在法國的中西部地區。
随後,比利時又被歸屬為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再後來又與荷蘭和盧森堡一起組成了西屬尼德蘭,最高統治者則是西班牙。雖然佛拉芒人的數量更多,不過因為法國在歐洲史上的地位,所以講法語的瓦隆人的地位更高。至1814年,歐洲組成的反法同盟決定由比利時與荷蘭合并形成尼德蘭王國,王國的内部要求則是全體國民說荷語。
但是對于王國的内部要求,瓦隆人是堅決抗拒的,而雙方之間的争論也直到1930年比利時王國的成立才算終于緩解。比利時成立後,依然在國内規定是政府機關等都要由瓦隆人出任長官,不過如果佛拉芒人可以說法語的話,也是可以當官的。至于為何瓦隆人能有如此地位,除了是靠近法國,還有部分原因是當地富含煤等礦産資源,經濟發達自然也就話語權更高。
過了早期的以資源為主導的第二産業後,北邊的佛拉芒人也終于通過對外貿易腰包鼓起來。有錢後,随即也就是向比利時政府要求将荷語也列為國家的官方語言。至于正好處在分界線上的布魯塞爾,則依然是各過各的,講荷語的繼續講荷語,講法語的繼續講法語。
不過,就在已經經過細分後的語言環境後,北邊佛拉芒人的荷語區有一所魯汶大學,可這座大學的老師卻是以講法語的瓦隆人為主。佛拉芒人認為大學地處北區,理應是荷語區,不過瓦隆老師又是十分不滿,雙方也沒少因此沖突。後來,比利時政府幹脆就把大學一分為二,又在瓦隆人的南區新建了一所法語魯汶大學。
雙方的矛盾焦點還體現在世界第一大運動足球上,像是比利時國家隊的世界排名長期高居世界前列,可是近年的歐洲杯和世界杯上卻難有成績突破,而這也和場上的兩個民族球員彼此溝通不暢相關。比如場上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球員德布勞内是北邊的佛拉芒人,另一核心球星阿紮爾則是瓦隆人。
如此曆史形成的因素,也就造成了比利時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國内卻說的荷語和法語,而沒有自己的比利時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