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裡藏有“惡有惡報”的最理想主義體現方式
看題目你以為我在寫爽文,沒錯,經曆了前幾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沉重後,今天咱們來爽一把,一起看看上世紀最為傑出的女性懸疑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的著作《無人生還》。
進入故事前,我很想和大家聊聊阿加莎這位作家。在國内懸疑圈,大家都稱她為“阿婆”,就單看這一别名就足以體現她在圈内舉足輕重的地位了。她的作品,像《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大熒幕上也經常能看見它們的身影。而今天要說的這本《無人生還》,則開創了孤島殺人、童謠殺人的懸疑内容創作模式,可謂是懸疑小說史上的裡程碑。
而這則英國殺人童謠是這麼唱的——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隻剩九。
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隻剩八。
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隻剩七。
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隻剩六。
......
一個遠離海岸線的孤獨荒島上,一棟坐落在島嶼中央的豪華别墅裡,十個此前犯過罪行的男男女女接連不斷的死去,眼看島上的氣氛越發波詭雲谲,兇手卻越發殘忍嚣張,當最後隻剩下兩人的時候,你才知道原來兇手早就潛伏在人群之中......
單說故事,放在現代懸疑小說遍地走的情況下,《無人生還》其實也占不到優勢。但考慮到它的首創精神,還有整篇小說裡的氛圍塑造,真的不得不說句“阿婆就是牛”!
寫過或者看過懸疑的都知道,好的故事那一定得是引人入勝的,要麼留一個終極懸念待最後揭秘,要麼氛圍感營造令人拍案叫絕,同時具備兩者,那就是一部好的懸疑小說了(但這真的很難很難啊,寫懸疑故事出道的我躲在角落不敢說話)。
《無人生還》确實兩者兼備,先說懸念,剛開始讀,你會覺得兇手肯定是島主,藏在暗處趁機殺人,再讀幾章,你就又開始胡亂猜測了,兇手是他或是她,但到最後,就是誰也不是,原來是他呀!再反複咀嚼後,你又會感慨,原來兇手都是他們自己罷了。懸念留得好,除了要欲蓋彌彰外,還要立得住,看過很多爛尾作品,有些寫不下去竟然扯異能,還有一些快結尾了還安排陌生人物進場,簡直拿讀者當笑話。而《無人生還》切中人性要害,道德标杆一樹,一切都豁然開朗。
再說氛圍,濕冷的英格蘭氣候,絕望的四周環海孤島,恐怖的留聲機裡傳來罪惡的審判,可怕的童謠一而再占據了人們的心智,十種不同的死法,一樁樁隐藏的悲劇,整個懸疑感從頭到尾都沒斷過——從剛開始一行人奔赴小島的酷熱,到陰雨綿綿的驚悚,再到海浪與波濤聲中的嚴峻與冷酷。
說完了懸疑小說的特點,咱們再來聚焦内容。上小島的一共十個人,每個人都背負着一個沉重的秘密:有人為了幫助情人收獲巨額遺産犧牲了一個孩子的性命;有人醉着酒就上了手術台,使得患者丢了性命;有人為了走出森林偷走了部下的幹糧;有人為了得到心上人命令屬下去送死......島上的所有殺戮都具有“罪有應得”的暢快感,“惡有惡報”的理想主義體現方式,便如同小說世界裡的一樣,親自上場,統統殺光,引用文中的一句話便是“罪惡終将受到懲罰”。
最近,我在回看韓劇《signal(信号)》(第二季啥時候上線啊),懸而未決的案件因為一次對講機的意外聯系,各個被擊破,無不讓人感慨,正義竟以如此魔幻的方式才能降臨。酣暢淋漓的戲劇與書本之外,多的是未被偵破的案件,朱令案、南大碎屍案、紅衣男孩案等等,相信正義雖遲但到之外,也要明白這個世界到處都有陰暗的角落。
說回正題。所有懸疑小說其實都有一個逃不開的宿命,那就是免不了被人拿着放大鏡一處一處找bug,因為設定關系,書本裡人物的死法得還原童謠裡的方式,于是一向謹慎的阿婆也難免為了湊死法,忽略了某些邏輯關系,比如最後兇手假死,醫生搬運“屍體”的時候卻沒發現,有些人其實死得很随機,但阿婆又非得說是兇手安排的死亡順序(具體是哪些,我就不劇透啦)。
盡管bug存在,但不能否認它确實很精彩,不然曆史上也不會三次對其進行影視化改編,分别是在1945年、1974年和2015年,我當然會推薦大家去看15版的,無論是畫面還是氛圍都更容易讓人接受。
近日,趁着6.18買了一批新書,有石黑一雄的新書《克拉拉與太陽》、張貴興的《野豬渡河》和《猴杯》,還有最近很火的日本紀實文學《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以後會慢慢和大家分享哒,期待一下吧。
對了,轉發此篇文章到朋友圈,截圖傳至後台,我将抽兩位幸運粉絲,分别送出阿婆的《無人生還》和《東方快車謀殺案》,想要的朋友快動動手轉發一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