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意外發生。人有意外要“救人”、“救命”,而有了火情則又需要“救火”。“救人”、“救命”好理解,挽救、搶救、都有“使脫離危險”的意味。但有了火情,為什麼也要“救”呢?這就需要了解一下“救”這個字的來龍去脈了。
我們還是先來看“救”的字形演變情況吧。
“救”,甲骨文所無。金文的字形已有後來形聲字的構架。《說文解字·pu部》:“(救)止也。pu部,求聲。”可見,“救”的本義為禁止、阻止。段注也未作解釋,隻是舉例以證“止也”之義:“《論語》,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馬曰,救猶止也。馬意救與止稍别。許謂凡止皆謂之救。”《周禮·司救》:“救,猶禁也。以禮防禁人之過者也。”在這個意義上,有“救止”(阻止;糾正)、“救禍“(消除災禍)、”救滅“(撲滅)、”救息“(亦作”救熄”。撲滅)、“救撲”(撲滅)等詞。我們今天所謂之“救火”的“救”,就是其本義“止也”的意思,“救火”就是滅火、把火撲滅之意。
“救”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助也”。亦即救援、解救、救助之義。“救,助也。”(《廣雅》)在古代這個意義也多有用之。劉基《賣甘蔗言》:“民困而不知救。”我們常說的“救人”的“救”,就是救助之義。用到此義的詞也很多。“解救”(使脫離危險或困難)、“救窮”(救濟窮困)、“救度”(救拔并使脫離苦難,多指神仙超度之事)、“救落”(救助;說情;救護)等等,這個意義,至今常用。
除了上述兩個最常用到的義項,“救"還有一些其他的義項。如”治療“。《呂氏春秋·勸學》:”是救病而飲之以堇也。”這個“救”就是“治療”、“救治”之義。有關的詞語,如“急救”(緊急救治)、“救藥”(醫療救治。也用來比喻挽救、補救)。我們說一個人走上邪路而不知悔改,救是“不可救藥”。“救病”(治病)、“救疾”(救治病人;治病)、“救療”(救治;醫治)等等,常見常用。因此引申為“糾正”之義。《禮記》:“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這個“救”,就是“糾正”之義。相關的詞語如“救正”(糾正)、“救弊”(匡除糾正弊害)、“救奢”(糾正奢靡)、“救過”(糾正過失)等等。還有一個義項,雖然也有“救助”的意思,但不是救助别人,而是求助于人,即請求别人救助自己。《史記·魏公子列傳》:“魏伐趙,趙急,求救于齊。”即是趙國請求齊國救助自己。
由此看來,“救人”和“救火”二詞中的"救“,乃其不同的義項在不同的詞語中的具體運用,兩個”救“各司其職,各表其義,并不矛盾,并無舛誤之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