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回顧
近日,澎湃新聞報道:江蘇蘇州出現了一名29歲男子注射狂犬疫苗三天後死亡的案例。
王新偉的妻子張潔(化名)對記者說,丈夫王新偉才29歲,今年2月的體檢的報告顯示,身體狀況并無異常。
張潔懷疑是注射的疫苗出現了問題。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王新偉出現胸口疼痛、腹瀉等不适症狀之後,曾到漕湖人民醫院急診部就診,之後相繼轉院相城人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導緻這種情況極大可能是因為對狂犬疫苗産生的過敏性反應。”張潔稱,“而且三天内是不可能爆發狂犬病的,我們認為是過敏反應導緻的器官衰竭。”
王新偉先後就診的三家醫院給出的診斷不一。據張潔稱,漕湖人民醫院的診斷是過敏性腹瀉;相城人民醫院認為是心髒夾層,并給出了保守治療或手術的兩種選擇;而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又否認了心髒夾層,而懷疑是爆發性血液病。
此前連雲港女童接種疫苗後死亡曝光後,疫苗廠商曾對澎湃新聞記者稱,女童的情況屬于偶合症。對于王新偉的去世,北京大學免疫學系副主任王月丹也分析稱,不排除偶合的可能性。
根據國内外監測的數據,接種狂犬病疫苗後約有35%-45%的人中接種部位會出現輕微紅疹、疼痛或紅腫;5%-15%的人會出現發熱、頭痛、頭暈、胃腸道症狀等輕微全身不良反應。
專家也指出,狂犬病疫苗是滅活疫苗,不含活的微生物體,不會造成接種者感染狂犬病。
事件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正是因為報道中的“已經接種了狂犬疫苗後死亡”。這讓很多人對狂犬病疫苗開始有了“疫苗猶豫”。小編在這裡還是要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丸:狂犬疫苗仍然是我們預防狂犬病的唯一且有效手段。對于本次事件引發的恐慌,正确認識狂犬病疫苗至關重要。
1
狂犬病是如何緻人死亡的?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屬于人畜共患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特異性恐風、恐水、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狂犬病的發病率雖然很低,但其危害甚大,一旦發病,病死率幾乎是100%,這也是狂犬病引發廣泛關注和造成恐慌的主要原因。
雖然狂犬病人群發病率并不高,但病死率接近100%。狂犬病的高緻死率,跟狂犬病病毒的感染特征有關。
狂犬病毒感染特征是高度嗜神經病毒
病毒在被咬傷的肌肉組織,通過運動神經元侵入脊髓和整個中樞神經系統。雖然目前對狂犬病導緻死亡的病理生理學尚未闡明。但狂犬病患者死亡最大可能是由于控制循環和呼吸系統的中樞神經系統受累或功能障礙。
2
狂犬病暴露後免疫預防處置
狂犬病雖然病死率極高,但經過規範的暴露後處置能夠有效預防狂犬病。
3
被動免疫制劑的作用機制與意義
盡快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是指應用高質量疫苗及及時應用被動免疫制劑,使人體對狂犬病病毒有高的抵抗力,從而降低患病風險。
根據暴露情況注射狂犬病被動免疫制劑,目的是中和傷口處理時殘留在傷口内部的病毒,發揮快速保護效果,為疫苗主動免疫赢得寶貴的時間。
被動免疫制劑應盡早使用,最好在傷口清洗完成後立刻開始。如未能及時注射,在第一劑狂犬病疫苗接種後的7天内均可使用。
打了疫苗仍得了狂犬病,原因何在?
首先,規範的暴露後處置可以有效的預防狂犬病的發生。臨床數據顯示,首針 疫苗接種後7 ~ 14 天,體内抗體能達到保護水平,但若此時病毒已經侵入中樞神經系統,仍有發病的可能。
其次,傷口位置特殊也可導緻處置和預防難度的增加。如頭頸部被咬傷,由于該位置神經分布集中,病毒快速侵入神經,造成發病時間過短,來不及進行處置或處置不當,就有可能在還沒有産生免疫保護之前,病毒已經侵入中樞神經,導緻發病。
另外,影響預防效果的因素較多。咬傷後沒有及時、正确、有效地沖洗和處理傷口;暴露等級達到三級未按要求使用被動免疫制劑或使用時間太晚;被動免疫制劑注射方法不當;未按免疫程序接種狂犬疫苗等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接種疫苗之後仍會病發的後果,因此在任何一個處理環節都萬萬不可大意。
全程接種狂犬疫苗再次暴露的處置流程?
《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 2016 年版) 》中對再次暴露的疫苗接種是如下建議的:
1)對于曾經接受過疫苗全程接種者,如3 個月内再次暴露,在符合2013年WHO 報告中提及的各項條件時,可推遲加強免疫;
2)超過3 個月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0 天和第3 天各接種1 劑疫苗;
3)若使用了效力不确定的疫苗、之前未全程接種或暴露嚴重的III 級暴露者,在再次暴露後則需全程進行疫苗接種。
此外,也可采用我國《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工作規範(2009 年版)》和現行《藥典》中的建議。
如何通過咬傷動物判斷是否需要接種狂犬疫苗?
狂犬病在自然界的儲存宿主動物包括食肉目動物和翼手目動物,狐、狼、豺、鼬獾、貉、臭鼬、浣熊、貓鼬和蝙蝠等也是狂犬病的自然儲存宿主,均可感染狂犬病病毒成為傳染源,進而感染豬、牛、羊和馬等家畜。狂犬病易感動物主要包括犬科、貓科及翼手目動物,禽類、魚類、昆蟲、蜥蛎、龜和蛇等不感染和傳播狂犬病病毒。
美國CDC 也指出,齧齒類(尤其小型齧齒類,如:花栗鼠、松鼠、小鼠、大鼠、豚鼠、沙鼠、倉鼠)和兔形目(包括家兔和野兔)極少感染狂犬病,也未發現此類動物導緻人間狂犬病的證據。
《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 2016 年版) 》指出,暴露于齧齒類動物、家兔或野兔時通常無需接受狂犬病暴露後免疫預防。
小編最後要提醒大家,隻要被動物咬傷和抓傷後,一定要及時前往醫院,千萬不要懷着僥幸心理或是因為“疫苗懷疑"。即使是非狂犬病傳染源動物(特别是野生動物造成傷口),也建議您前往醫院就診,以避免其他疾病的威脅。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及時為自家寵物接種狂犬疫苗,同時要盡量遠離非家養寵物,尤其是無主的流浪狗、流浪貓,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感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