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訪談的策略和技巧

訪談的策略和技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2 13:08:44

在現場訪談調研中,除了與訪談對象進行言語上的信息收集之外,非語言信息也非常值得觀察記錄。本文作者對一些非語言信息進行了描述,一起來看一下吧。

訪談的策略和技巧(訪談中的技巧非言語信息)1

在現場訪談調研中,除了與訪談對象進行言語上的信息收集之外,還有非言語信息也非常值得觀察記錄。

非言語行為形式多樣,其含義更是異常豐富,一項早期的研究表明,一種信息的總體效果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口頭信息占7%,即言語内容;聲音信息占38%,即語言、語調、語速等;身體動作信息占55%,尤其是面部表情。

人與人互動過程中不方便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信息,甚至連本人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信息,都可能通過非言語行為表達出來,如當與對方交談時眼神遊離不定,不時地看表,會聯想到對方現在是不是趕時間,或對話題不感興趣。

下面對各種非言語信息展開描述。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情緒表達的重要部分,不僅複雜多樣,而且變化非常迅速,也是在交流中卷入最多的非言語行為。愉快、悲傷、焦慮、緊張、吃驚、恐懼等各種内心感受,一看面部表情就可以覺知。

眼睛、眉毛、鼻根、額頭和嘴巴的位置關系給人以不同的情緒判斷,高興時嘴角後伸、上唇提升、雙眉展開、兩眼閃光;悲哀時頭部低垂、嘴角下歪、眉頭緊鎖、眼淚汪汪。除了這些表達明顯的面部表情外,面部一些細微的變化也會傳遞某種信息。

尼任伯格和卡勒羅(Nirenberg & Calero)研究認為,皺眉頭可能暗示不高興或混亂;一個眉毛上揚可能意味着嫉妒或懷疑;眨眼可能暗示着親密或者一些私人化的内容;拉緊下巴的肌肉可能反映出對抗;向上轉動眼睛可能暗示着懷疑或激怒;兩個眉毛同時上揚可能提示疑惑或疑問。

更要留心觀察的細節信息是目光接觸。

在交流中保持一定目光接觸是關注的表示,但在不同對象之間,不同情況下目光接觸的時間和程度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一個人在傾聽時更多地注視對方,而在講話時目光注視點的移動較多。在談論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會談十分協調和投入時,目光接觸的較多。在談到令人不安的話題時,在交流讓人感到壓力時則會避免目光接觸。

一般認為,長時間的目光接觸會讓人産生不信任、逼迫、冒犯、引誘等感覺,會引起對方的不适。在交流中更強調目光注視而不是目光接觸,注視應在對方面部,而且要有一定的移動,對任何一個地方盯着看都會讓對方感覺不适。

在與訪談者進行交流時,對方的目光回避以及視線的突然轉移等都具有重要的線索。如談到某個話題時忽然轉移了視線,很可能是某些話語觸及到關鍵點,若以此線索繼續詢問,往往可以獲得重要的信息。

二、軀體行為

身體姿勢的改變是最有意義的身體語言之一,由于身體姿态的改變常常是在無意識之中進行的,以此為線索常常可以發現重要的信息。身體姿勢給人傳達了某種态度。在會談中身體前傾表示朝向、接納,身體後仰表示排斥、對抗,雙手抱肘表示防衛,低頭表示思考或者回避等等。

如在交談過程中,對方忽然從前傾的姿态改變了坐姿,身體後移靠在椅背上,雙臂交叉抱在胸前,提示對方有強烈的内心沖突,很可能開始有所防禦,這時對方所表達的和他真實的想法往往不一緻。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使用手勢的時候是有意的,目的是支持或強調當時正在表達的内容,但有時也是無意識的,在不經意間用手勢向他人傳遞了某種信息。可以借助對方的無意識行為,探索和發現對方的真實想法。

三、聲音特征

人們在講話的時候所采用的語速、語調并不總是相同的,這就是說,人們在通過語言傳遞信息的同時,也在采用不同的說話方式傳遞信息。

随同話語一起傳遞的附加信息稱為副語言。在交流的過程中,副語言與實際語言是同樣重要的。副語言可以表現說話者的情緒狀态。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種情緒在音量、語調、節奏、語速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模式,根據副語言評估說話者喜愛、崇拜、厭惡、恐懼等情緒的準确率可高達70%以上。

如“是嗎?”這兩個字簡單的回饋,會因為說話時聲音的大小、節奏的快慢、音調的高低、語氣的輕重等不同語音的特點,被理解為懷疑、認可、不确定、鼓勵等多種意思。

四、人際距離

除非在擁擠的環境或狹小的空間裡,交流時距離的遠近反映出兩人關系的親密程度。

人類學家霍爾認為“人際距離”可區分為4種:

1)親密距離(0-18英寸,相當于0~0.5米)

通常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情人或戀人之間,在此距離上雙方均可感受到對方的氣味、呼吸、體溫等私密性刺激。

密切距離─接近型(0.15米),這是為了愛撫、格鬥、安慰、保護而保持的距離,是雙方關系最接近時所具有的距離。這時語言的作用很小。

密切距離─較近型(0.15~0.45米),這是伸手能夠觸及到對方的距離。是關系比較密切的同伴之間的距離;也是在擁擠的電車中人與人之間不即不離的距離。

2)個人距離(1.54英尺,相當于0.45~1.2米)

一般是用于朋友之間,此時,人們說話溫柔,可以感知大量的體語信息。

3)社會距離(4-12英尺,相當于1.2~3.5米)

用于具有公開關系而不是私人關系的個體之間,如上下級關系、顧客與售貨員之間、醫生與病人之間等。

4)公衆距離(12-25英尺,相當于3.5~7.5米)

用于進行正式交往的個體之間或陌生人之間,這些都有社會的标準或習俗。這時的溝通往往是單向的。

公衆距離─接近型(3.6~7.5米),如果保持4米左右的距離,說明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有許多問題或思想待解決與交流。

公衆距離─遠離型(7.5米以上),這是講演時采用的一種距離,彼此互不相擾。

顯然,人際距離的變化,是由雙方當事人溝通時,在肢體語言上的一種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者,就親近一點,彼此陌生時,就保持距離。如一方企圖向對方接近,對方将自覺地後退,仍然維持相當的距離。

五、總體印象

初次見面時,對方的衣着修飾、言談舉止、站立行走的姿勢等,常常給人們留下總體印象,由此大緻判斷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等。不過人們的第一印象常常是不太準确的,還需要通過交流深入了解,避免先入為主的錯誤。

六、總結

非言語行為在訪談過程中非常值得觀察記錄,主要從面部表情、軀體行為、聲音特征、人際距離這4方面着手觀察,結合對方給人的總體印象,分析取證得到咱們想要的結果。

文章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

2. 《溝通與超越:心理咨詢技術解析及案例評析》

3. 《心理咨詢關系》

本文由 @三餘的腦袋瓜子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