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身為歐洲強極一時帝國,但他們的史書記載卻是十分混亂,根本就沒有詳細記載有多少人,羅馬帝國人口究竟有多少人,也一直困擾着曆史學家,他們給出的結果也相差甚遠,從5000萬到1.2億,各有各的說辭,這就很麻煩了。
而中國各朝有記錄史書的習慣,而且大部分都十分詳細,而人口和糧食是挂鈎的,所以完全可以用漢帝國的人口來推算羅馬帝國的人口,所以我接下來會從畝産、耕地面積等方面推算出一個合理範圍。
一、先來看看兩國糧食的畝産1.其實漢朝的畝産量也是一筆糊塗賬
漢代的畝産其實一直沒有一個确定的數字,各個專家給出的結果也都差距頗大,如吳慧先生的《中國曆代糧食畝産研究》中認為漢代畝産量為264斤。
而吳存浩著的《中國農業史》和趙岡的《農業經濟史論集》認為東漢西漢的畝産為110斤,餘也非的《中國曆代糧食平均畝産量考略》則更少,認為兩漢的畝産為96.48斤。
所以看到各個數據的兩漢畝産相差還是蠻大的,其實一直也沒有一個确定的答案,在查閱《漢書·食貨志》。
其中記載“有武帝末年任趙過為搜粟都尉在西北地區推廣“代田法”之事.說代田法“一歲之收,常過缦田畝一斛,善者倍之”.一斛即為一石,可見畝産一石,多者兩石”,在結合《淮南子》和《前漢紀》等書,得出兩漢的畝産大約在1-4石左右。
2.大畝和小畝,大石和小石,比較複雜
在古時候,畝和石是分大小的,這就使得我們畝産的計算出現了難題,我們上文知道了,漢朝的畝産大約在1-4石左右,但是這個石,究竟是大石還是小石呢?
根據史料記載,小石與大石的比例是5:3,但是具體怎麼應用卻沒有記載,從這個問題出現以來,我國許多學者都提出了大量的論述和交流,也有很多種說法。
我們根據馬彪的《漢代“大石”“小石”新探》中所總結的内容,其中寫道大部分學者達成的統一是,“大石”用于沒有脫殼的粟,“小石”用于脫殼加工後的米。
那就迎來了第二個問題,根據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其中使用漢朝出土的容器文物測得,漢代的1石=2市鬥=27市斤,但是這裡的27斤是容粟,如果是小麥的話,就得是32斤。
這其中的石,也有很多學者對其表示疑問,目前也沒有絕對的說法,吳慧先生推舉的小石,呼聲比較高,我們接着往下看。
我們上文已經推算出,漢朝的畝産在1-4石,如果上文的32斤說的是大石,計算大概為46斤-184斤,這樣1石的畝産就太低了,如果按照小石來算的話,則為76斤-305斤,這個數值還算符合實際。
3.古羅馬的畝産比漢朝的要好算多了
我們根據《劍橋歐洲史》中引用古羅馬作家柯璐美拉的測算,意大利的種收比大約為1:4,産出量為每英畝8蒲式耳,這個說法其實是偏低了,根據相關書籍的推算。
實際應該在9-10蒲式耳,一蒲式耳等于36升,得出也就是327升-363升,再根據前文的1石=20升=32市斤,算出532市斤-581市斤。一英畝等于6.07市畝,那麼可以算出産量為87-95市斤/市畝。
《劍橋插圖中世紀史》直言柯璐美拉記載的是歉收的情況,但是此書雖然指出柯璐美拉的情況有問題,但是它其中的估算太高了,我們取折中的數據,大概為1:4的1.5倍左右,算出為87-95市斤/市畝。
《劍橋歐洲經濟史》提到許多地區産量都高于平均值,如西西裡,埃特魯利亞等地。我們基本算出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産量為4-15倍,同比例計算,可得出羅馬帝國的糧食産量為87-329市斤/市畝,這個結果和漢朝的畝産相差不大。
總的來看,兩國測算出的畝産,最高和最低跨越較大,其中最低值87斤和76斤都被認為是歉收産值,不是常态,結合多位專家的結論,畝産定在百斤範圍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二、再來看看兩國的耕地面積1.漢朝的耕地面積是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中國在2012年耕地面積就已經達到了20.25億畝,大約是135萬平方千米,再根據漢代的國土,減去西藏(3486)、新疆(39413)、東北(266666)、内蒙古(54900),總共是36.44萬平方公裡,扣掉以後是95.56萬平方公裡。
再根據《中國曆代人口數據》此書總結的漢代耕地面積為8.3億畝,換算後為55.33萬平方公裡。
根據以上算出的現代與漢朝的耕地比例為1.78:1,這其中還會有些許偏差,但是因為不可能那麼精确,所以隻能大緻算一下。
2.古羅馬的耕地面積就要從現代去推算了
因為古羅馬的面積都沒有準确的說法,更不要說古羅馬的耕地面積了。
古羅馬帝國的領土包括英國、意大利、梵蒂岡、安道爾、馬耳他、希臘、馬其頓、塞爾維亞和黑山、西班牙、葡萄牙、度瑞士、比利時、法國、摩納哥、盧森堡全境,奧地利、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版那大部,匈牙利、德國、英國、荷蘭、烏克蘭、俄羅斯、摩爾多瓦部分等等。
可以說是多到數不清我們在查閱這些國家的耕地面積粗略算出耕地面積為146.54平方公裡,當然這是現代的耕地面積,在古羅馬時期肯定要大打折扣。
三、所以我們結合上面兩個數據大概來推算一下羅馬人口究竟有多少關于古羅馬人帝國口總量這一問題,就像很多問題一樣,衆說紛纭,不同學者在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說法和結論。
像十八世紀著名的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在他的著作《羅馬帝國衰亡史》中寫到,古羅馬帝國在鼎盛時期有1.2億人,這已經很誇張了,相比他的前輩孟德斯鸠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孟德斯鸠認為18世紀世界人口總數不及羅馬時代的的十分之一。
要知道這樣計算,算出來古羅馬人口和當今世界人口相當,這是多麼誇張的一個數字。
1.先根據之前的數據,算出答案
許多曆史學者對羅馬人口這個人口提出了結論,哪我們也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前面列舉了那麼多數據和結果,也做了這麼多鋪墊,那我就來得出我的答案。
上文我們得出現代和漢代的耕地面積比例約為1.78:1,如果我們拿這個數據來估算古羅馬帝國的耕地面積,可得出為82.32平方公裡,這個結果是西漢的1.48倍。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漢平帝時期全國人口是5900萬,這是一個相對準确的數值,如果我們以耕地面積和糧食的畝産來看,古羅馬帝國鼎盛時期不會低于這個數字;但是如果按照1:1.48的耕地比例來看的話,我們算出的結果是羅馬人口有8732萬人,這樣其實就有點太多了。
為什麼說太多了呢?因為我們對于古羅馬帝國的耕地面積是根據現代耕地面積推算過去的,這樣的得出的結果一定是偏大的,因為古羅馬的實際耕地面積肯定沒有那麼大。
意大利半島是很典型的地中海氣候,還不如中國的氣候适合農作物的生長,所以數據不準确,而且我們對古羅馬和漢朝的優劣土地的比例也絲毫不清楚,這也是算出的數值偏大的原因。但是這樣給我們了一個基本上限,排除了愛德華·吉本的1.2億人口的說法。
2.近代的許多曆史學家的結論
十九世紀的著名的曆史學家别洛赫則參考大量的羅馬經典,結合對地中海經濟人文狀況的研究,将羅馬帝國的人口估算為5400萬。
而二十世紀的許多曆史學家,如法國的斐迪南·羅特,認為前人的估算太過誇張,他認為即使在古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羅馬城的人口也不會超過50萬,主要是依據當時羅馬人口也不過53.8萬。
而且還是有多層高樓的情況下在,所以得出了不超過50萬的結論。當時的學者在結多方數據,得出了羅馬帝國初期人口4000萬的數據。
20世紀末到近代,随着考古工作和研究文物的突破,曆史學者對古羅馬帝國古典時期人口數量的估算又提高了,提出6000萬的結論。
這個問題,很多學者給出了答案,我根據粗略的計算也得出了自己的答案——8732萬,當然這個數值是偏高的,但是我們在扣除1.2億的誇張說話後,大概可以把範圍控制在4000萬-87320萬,我更偏向人口數量在5500萬左右。
四、總結羅馬帝國過去幾百年了,羅馬帝國人口究竟有多少?依然沒有一個準确的答案,這完全要歸功于羅馬帝國的史書,其實他們也沒有所謂的史書,很多東西都是曆史學家一點點拼湊出來的,所以誰也拿不出一個能服衆的答案,我們隻能等待考古學更好的發展,從而給出一個準确的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