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蘭氏染色液成分及原理
革蘭氏染色法是細菌學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鑒别染色法。未經染色之細菌,由于其與周圍環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顯微鏡下極難觀察。染色後細菌與環境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細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結構特征,而用以分類鑒定。
溶液 |
成分及配制方法 |
A液:結晶紫染色液 |
1g結晶紫溶于20mL 95%乙醇溶液中,與80mL 1%草酸铵溶液混合均勻 |
B液:碘液 |
1g碘與2g碘化鉀混合溶解于少量蒸餾水中,補水至300mL |
C液:脫色液 |
95%乙醇溶液 |
D液:沙黃複染液 |
0.25g沙黃溶解于10mL 95%乙醇溶液中,加入90mL蒸餾水混合均勻 |
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主要有90%的肽聚糖和10%的磷壁酸組成,幾乎不含類脂質,厚度20-80nm。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主要由肽聚糖、脂多糖構成,厚度約10-15nm。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菌體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大分子複合物,在使用乙醇脫色時,革蘭氏陽性菌由于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失水網孔縮小,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複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二、操作步驟
1.塗片:在載玻片上滴少量純化水,用接種環挑取少量菌苔塗開,自然幹燥或微熱幹燥,再經火焰2-3次固定。
2.初染:加(結晶紫溶液)溶液A染1分鐘,用清水沖去染液。
3.媒染:加(碘液)溶液B染1分鐘,水洗。
4.脫色:加(95%乙醇)溶液C,不時搖動玻片約10-30秒,至無紫色脫落為止,水洗。
5.複染:加(沙黃複染液)溶液D,染1分鐘,水洗。
6.觀察:用濾紙吸水晾幹後油鏡鏡檢。陽性菌呈紫色、陰性菌呈紅色。
三、注意事項
(1)塗片時挑取菌量不宜過多,塗片不宜過厚,否則可能導緻染色不完全或脫色不完全。
(2)脫色是革蘭氏染色操作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脫色時間要把握準确。脫色過度易導緻革蘭氏陽性菌染成紅色,脫色不足易導緻革蘭氏陰性菌染成紫色。
(3)革蘭氏染色宜選用細菌新鮮培養物。一些革蘭氏陽性菌在培養時間過長後易出現老化現象,細胞壁發生改變,導緻染色結果發生變化。
(4)并不是所有革蘭氏陽性菌都會染成紫色,革蘭氏陰性菌都會染成紅色。一些細菌的細胞壁構成比較特殊或易發生改變,染色時會觀察到相反的結果。
四、染色結果觀察
(1)大腸埃希氏菌O157和普通大腸埃希氏菌、沙門氏菌為革蘭氏陰菌,鏡檢形态為紅色短杆菌。
(2)志賀氏菌為革蘭氏陰性短杆菌
(3)産氣莢膜梭菌為革蘭氏陽性梭杆菌,有時可見菌體内膨大不着色的芽孢結構;單增李斯特氏菌為革蘭氏陽性無芽孢短杆菌;蠟樣芽胞杆菌為革蘭氏陽性芽孢長杆菌,常呈鍊狀排列,菌體内或外有時可見不着色的橢圓形芽孢。
(4)金黃色葡萄球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常呈葡萄狀堆積排列;副溶血性弧菌為革蘭氏陰性杆菌,菌體略有彎曲呈弧狀;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氏菌為革蘭氏陰性杆菌。
(5)普通變形杆菌、奇異變形杆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為革蘭氏陰性杆菌。
注:本文屬海博生物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