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柱損傷
①急性損傷:脊柱骨折、椎間小關節扭傷、肌肉筋膜韌帶以及椎間盤損傷。
②慢性損傷:陳舊性骨折脫位引起的畸形,脊柱滑脫。
(2)脊柱炎症
①化膿性感染:化膿性脊椎炎、化膿性椎間盤炎。
②特異性感染:脊柱結核。
(3)脊柱退變:椎間盤退行性變、肥大性脊柱炎、椎管狹窄、側隐窩狹窄、黃韌帶肥厚、後縱韌帶鈣化、小
關節紊亂、椎間盤突出症。
(4)骨發育異常及姿勢性疾病:脊柱裂、關節突異常、移行椎、吻合棘、椎骨發育異常、脊索殘留、脊柱側凸、駝背。
(5)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6)代謝性疾病:老年性骨質疏松症、營養性或中毒性骨軟化症、氟骨症。
(7)脊柱腫瘤:
①原發性脊柱腫瘤:脊椎骨軟骨瘤、骨血管瘤、動脈瘤樣骨囊腫、脊索瘤、骨巨細胞瘤、骨軟骨肉瘤。
②繼發性脊柱腫瘤(脊柱轉移瘤):癌或肉瘤轉移。
椎管内(1)椎管内炎症: 硬膜外膿腫、蛛網膜炎、脊髓炎。
(2)椎管内腫瘤:髓内腫瘤、髓外硬膜内腫瘤、髓外硬膜外腫瘤。
(3)椎管内囊腫。
(4)神經根及鞘異常。
椎旁軟組織損傷
(1)損傷:急性扭傷,慢性勞損,棘上、棘間韌帶及黃韌帶損傷,小關節囊撕裂傷。
(2)炎症:肌纖維織炎、化膿性炎症。
牽涉痛
(1)泌尿外科疾病:腎盂腎炎、腎結核、腎周圍膿腫、腎結石、腎下垂、腎腫瘤、輸尿管結實。
(2)普外科疾病:胃腸道潰瘍、腫瘤、肝癌、胰腺癌等。
慢性勞損性疾病1、胸椎小關節紊亂症
(1)有胸背部扭傷史、外傷史或勞損史。如搬舉重物時姿勢不正,用力不協調而扭轉閃挫。
2)後背部突然發生劇烈疼痛,性質可呈攣縮樣、壓榨樣、撕裂樣疼痛等。低頭、彎腰、咳嗽、大聲說話等均可使疼痛加重。
(3)多表現為後背部酸痛、沉重感,陰雨天或久站、久坐及彎腰時疼痛加重。
(4)在胸椎旁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最常發生在胸 3、胸 4 棘突旁。
(5)檢查有棘突偏斜,由于棘上韌帶損傷可引起胸椎活動受限。病程長者也可有棘突歪斜、後突,棘上韌帶肥厚。
(6)胸椎 X 線攝片:多無異常改變,偶可顯示胸椎小關節脫位的陰影。
2、慢性勞損性胸背痛
(1)本病患者主要是長期伏案工作人群,以中青年為多見。初起自覺胸背不舒服,慢慢出現疼痛、酸脹,安靜時加重或日輕夜重。病程一年以上者,往往合并胸悶、惡心或有頸椎病或腰腿痛。
(2)胸背痛,從胸 1 以下棘突旁有壓痛,或局部肌肉有條索狀改變,壓痛。
3)合并胸悶或胸痛,心悸、心動過速,或胃脘脹悶、呃逆等。
(4) X 線片:正位片有上段胸椎側凸,側凸超 5°以上(一般不超過 20°),胸 1-3 椎體旋轉。一般是在胸 3、4 或 4、5 處側凸。
3、胸背肌筋膜炎
(1)臨床表現:患者初起感胸背不适,麻痹脹感,逐漸出現疼痛,有時牽涉胸痛、肋痛;一側上肢運動時,背痛加重。
(2)胸肋軟骨炎:指 7、8、9、10 肋胸廓前緣組成的肋軟骨,因慢性損傷性炎症、疼痛,局部有明顯壓痛。
(3)與勞損性胸椎側凸症相鑒别。
(4)排除呼吸道疾患、冠心病、膽囊和胃腸疾病,以及婦女乳腺病變。
4、肋間神經痛
(1)有外傷史、呼吸道感染史、結核病史及帶狀疱疹史等。
(2)有原發惡性腫瘤病竈,并轉移至脊柱和肋骨。
(3)一側肋骨持續性疼痛,或數根肋骨部位疼痛。
(4) 檢查時沿肋間神經走行有明顯觸壓痛。
(5) 必要時輔助 Ⅹ 線、CT、MRI 等檢查。
5、纖維肌痛綜合征
(1)女性病人與男性病人之比約為10:1。
(2)全身性肌痛、肌強直、疲乏及睡眠障礙是最典型症狀。表現為廣泛性的脹痛、酸痛或鈍痛,有時可出現遊走性疼痛。
(3)檢查時全身有多處肌纖維變性觸痛點,這些觸痛點主要分布在枕骨下頸後區、頸前區、第二肋軟骨處、臀部上外四分之一區、股骨大粗隆和膝關節内側。
(4)一部分病人還産生心理障礙,如苦悶、焦慮、抑郁,以及精神病症狀,如憂慮症、情感障礙等。
(5)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陰性但抗核抗體有時陽性,肌肉酶學檢查正常; 肌活檢病理可見肌纖維水腫,梭狀細胞增多,肌纖維退行性改變。
6、胸椎根性神經痛
(1)疼痛部位:主要表現為胸背部及兩肩胛之間疼痛。上位胸椎退行性病變引起的疼痛放射到前胸,下位胸椎病變時疼痛可放射到腹壁。
(2)疼痛性質:疼痛沿神經後根感覺纖維的皮膚分布區域放射,常于扭傷或長時間負重後發生,夜間疼痛加重。
3)臨床檢查:胸部活動受限,叩擊病變胸椎處,可引起相應區域的疼痛。受累神經根區域的皮膚常顯示感覺過敏及淺表疼痛。
4) Ⅹ 線檢查:可見胸椎間隙變窄、椎體前緣和外緣唇樣增生、軟骨闆硬化及胸椎側凸及生理曲度加深等改變。
(5)化驗室檢查:檢查 ESR、AFO 及 RF 排除風濕性疾病及強直性脊柱炎。
7、肌筋膜綜合征
(1)本病症多見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2)有受傷、受寒、受累或動作不協調史,或有疼痛反複發作史,間歇期沒有症狀。
(3)易受累的肌肉和肌筋膜:脊旁肌、斜方肌及筋膜肌、岡上肌及肌筋膜、骶棘肌及肌筋膜、臀大肌及肌筋膜。
(4)疼痛常為隐痛、酸痛或脹痛。急性者發病急驟,疼痛劇烈而伴有肌内痙攣,活動受限。疼痛可持續數周或數月自愈轉為慢性。
(5)化驗和 X 線檢查無異常。
(6)局麻藥行痛點阻滞,其疼痛消失或緩解。
8、頸胸樞紐交鎖症
(1)下頸背部疼痛,反複發作。
(2)檢査局部有壓痛,從第 6 頸椎或第 7 頸椎棘突旁關節突關節外側可觸到條索狀壓痛點,并向肩部或胸背部放射。
(3)X 線可見上段胸椎側凸,頸 6、7 旋轉,反向傾斜,椎曲變小或變直。
9、棘上韌帶與棘間韌帶損傷
(1)有彎腰勞動、腰背部外傷史或有搬運物品旋轉扭傷史。
(2)疼痛部位:主要位于棘上或棘間韌帶處疼痛,有時可發射至棘突旁、臀部或骶部。
(3)壓痛點:在棘突及棘間韌帶處有明顯痛點。
(4)阻滞診斷法:應用局麻藥阻滞痛點,疼痛立即失。
(5)Ⅹ線檢查:側位片棘間韌帶損傷可見棘突間隙增寬。
10、脊柱側凸症
(1)X 線檢查:正側位或其他位置攝片,均可發現脊柱側凸異常改變,脊柱側凸各曲線,常用 Cobb 法進行測定。
(2)神經系統檢查:檢查有無脊髓的損害和神經根是否受到侵害。
(3)肺功能檢查:脊柱側凸角在 50°以下者,對肺功能無明顯的影響,如 50-80° 者,其多數病人的肺活量降低。
11、胸椎管狹窄症
(1)患者多為中年人,無明确原因逐漸出現下肢麻木、無力、僵硬不靈活等截癱症狀,呈慢性進行性,或因輕外傷而加重。
(2)清晰的Ⅹ線片顯示胸椎退變、增生,特别注意側位片上有關節突起肥大、增生、突入椎管,或骨質疏松、側彎,椎曲增大,并排除脊椎的外傷及破壞性病變。
(3)CT 可見關節突關節肥大向椎管内突出,椎弓根,緻椎管狹窄。
(4)磁共振可顯示椎管狹窄、有無椎間盤突出及脊髓的改變。
12、脊源性類冠心病
(1)自覺胸悶、心胸痛、心慌,胸背不适或心律紊亂。如心率低于 60 次/分鐘或超過 80 次/分鐘。
(2)壓迫胸椎旁壓痛區,可誘發心髒症狀的出現。
(3)動态心電圖、心肌酶譜、心髒彩色多普勒等檢查,未見心髒器質性疾病。
(4)胸椎 X 線片有退變和失穩表現,如胸椎側凸。
(5)經常規擴冠、抗心律失常及營養心肌藥物治療,治療不明顯。
13、強直性脊柱炎
(1)症狀:以雙側骶髂關節、腰背部反複疼痛為主。
(2)體征:早、中期患者脊柱活動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脊柱出現強直、駝背固定。
(3)實驗室檢查:血沉多增快, RF 陰性表現,HLA一B27 強陽性。
(4)Ⅹ 線檢查分期:①早期:脊柱活動受限期顯示骶髂關節間隙模糊、椎骨後關節正常關節間隙改變。②中期:脊柱活動受限部分活動期,顯示骶髂關節鋸齒樣改變部分韌帶鈣化、方椎、後關節骨質破壞間隙模糊。③晚期:脊柱強直或駝背畸固定期,顯示骶髂關節融合、脊柱呈竹樣變。
14、脊柱骨骺軟骨病
(1)本病多發于青少年,腰背疼痛,僵硬。脊柱胸段的脊骨向前彎曲增大,逐漸出現圓形駝背。後凸部位有壓痛,并伴有肌肉痙攣。
(2) Ⅹ 線表現為胸椎的前上、下緣有壓迹或形成缺損,前緣有 Schmerl 結節,出現楔形變,形成椎間隙變窄和後凸畸形。
15、脊柱骨質疏松症
(1)發生骨質疏松部位的骨骼,可能有自發性骨痛或骨壓痛。嚴重骨質疏松可導緻病理性骨折或壓縮性骨折,特别是負重比較大的部位。
(2)低骨量: BMD 或 BMC 低于正常青年人平均值的 1-2.5SD(>1SD~<2.5SD) 。骨質疏松症: BMD 或 BMC 低于正常青年人平均值的 2.5SD。嚴重骨質疏松症: BMD 或 BMC 低于正常青年人平均值的2.5SD,伴有 1 個或 1 個以上的骨折。
3)X 線檢查:脊椎骨密度估計分三度。I 度:縱向骨小梁明顯;Ⅱ度:縱向骨小梁變稀疏;Ⅲ度:縱向骨小梁不明顯,同時發生壓縮骨折者,應測量楔形指數。
16、肩周炎
(1)症狀:主要症狀為肩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或僵硬。疼痛可為鈍痛、刀割樣痛,以外展、外旋、後伸障礙最顯著。
(2)體征:①肩周壓痛:檢查時局部壓痛點在肩峰下滑液囊、肱二頭肌長頭肌腱、喙突、岡上肌附着點等處,常見肩部廣泛壓痛而無局限性壓痛點。②肩肱聯動征:檢查者一手固定肩胛下角,另一手外展患肩。患肩外展不到 90°時即有肩胛骨移動為陽性。③肩周肌肉萎縮:病程較長者,可見肩胛帶肌萎縮,尤以三角肌萎縮明顯。
(3)肩關節 X 線照片一般無異常改變。後期可出現骨質疏松、關節間隙變窄或增寬,骨質增生、軟組織鈣化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