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易逝,年華不再,2021年10月的最後一天,演員楊俊勇年僅57歲便離去了。
87版《紅樓夢》的“賈蓉”,他演繹了一個“倒黴”的長房長孫。
當時正是20多歲的楊俊勇,扮起這17、8歲的少年頗有文中面目清秀、美服華冠的感覺。
而隐藏在“賈蓉”心中的“尴尬”,更是被這位專業演員展現得淋漓盡緻,堪稱一個“穩”字。
另外還有《太行山上》、《換了人間》的不朽偉人,顯然他不僅僅是擔得起古裝、古典。
不過作為演員,楊俊勇的主要活動範圍還是“朝夕相處”的兒童藝術劇院,而且他也是這裡的一級演員。
原本從中戲畢業的他還有一條留校任教的路,隻是楊俊勇本着“一塊磚”的原則和對于表演的熱情,這才去了劇院、做了“叔伯長輩”。
而楊俊勇自身也并非隻有十足的專業素養,其内外兼修、由内而外的氣質也足以稱得上是“老藝術家”。
自知與“賈寶玉”一角不合便主動讓步,身處陳曉旭、鄧婕等人的萬花叢中亦是片葉不沾身。
在工作時得知自己的妻子正因癌手術,卻仍是台上台下兩幅面孔,獨自一人扛下了所有。
如今又有多少演員做得到這些?
曾經的5年間,楊俊勇的父親、母親、妻子接連離去,如今的他也在即将邁入花甲的年紀遠去。
“老人”們漸漸地都走了……
演繹今年2月13日,“銀幕硬漢”楊在葆離去,在這85歲的高齡畫上了生命的句号。
較之于楊俊勇的書生氣息,楊在葆的男子漢、大丈夫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紅日》是楊在葆的首部電影,也是吳強小說的改編作。
在片中,楊在葆飾演了一位戰場上的硬漢子“石東根”,他性情豪爽、對酒甚是喜愛,是個可以放心依靠的同伴。
然而勇猛難擋的“石東根”,卻也多少帶點莽夫的感覺,不過他也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作為吳強本人的得意之筆,“石東根醉酒縱馬”的情節在拍攝時自然要比其他橋段更具壓力。
但楊在葆是那樣的精彩、出色,低頭認錯時也盡顯硬漢風範。
單從上映時觀衆那震耳欲聾的掌聲便能得知,楊在葆成功了。
不過這拍攝的苦确是吃了不少,不僅當了搬道具的雜工,還完成了大夏天的冬季橋段,餓肚子之類的也忍了;
但楊在葆因為是抽調拍攝,再加上《紅日》遭遇了一些狀況,所以除了一次鍛煉自身的機會,他什麼都沒能落下。
而之後,他又在《年青的一代》、《這是我應該做的》中擔任主演,逐漸給觀衆留下了他那濃眉大眼、高大魁梧、一身陽剛正氣的印象。
盡管還是“窮小子”一個,但楊在葆塑造的形象還是屹立在人們、尤其是各位男人的心中。
4年多後重獲自由之身,楊在葆再次投身于演繹事業,留下了《大刀記》、《血,總是熱的》等銀屏著作。
名漸漸地有了,甚至還被稱為“第一硬漢”,金雞獎、百花獎更是接踵而至;而在田間地頭、課堂教室練出來的演技也更上一層樓。
到了參演《紅日》的25年之後,楊在葆當了一回導演,又主演了其中的“蕭子雲”。
這回他又一次手捧百花,還賺到了3000多的“辛苦費”。
這是楊在葆的第一桶金,放在上世紀80年代更是一筆巨款。
“窮小子”就此翻身做了真正的“藝術家”,先是緊跟潮流、買了個18寸大彩電給家裡人,之後又開始指導新作。
“我敢說,我這輩子演過的角色,都是我經過鄭重思考,符合我的初衷的角色。”
再後來,楊在葆漸漸老去,無需再為生活擔憂也慢慢淡化了自己的演員身份。
不過2007年《卧薪嘗膽》中的“吳王阖闾”,仍是可見當年硬漢。
而在今年的6月3日,同為優秀演員的辛明在73歲也突然離去。
這位一級演員的出身便是演繹,深受其父母的影響,同時他還是著名的電影、電視制片人,但無論是那種身份,辛明的作品都是毋庸置疑的佳作。
1986年,一部《野山》讓辛明赢得了金雞獎最佳男配。
這是賈平凹小說的改編作,辛明演的是那個敦厚且自私的鄉下富戶“灰灰”。
并且這還是辛明主動争取來的角色,而事實也證明了他是5個候選人中最合适的那個。
相比《紅日》裡的大場面,《野山》裡更多的還是感情戲。
于是辛明和其他幾位主演開始融入角色,在導演的安排下做起了真正的“農民”。
後來,觀衆對這部電影中十足的“土味”表示十分認可,而大獎則是國内國外都有收獲。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辛明他們在大雪那頭的鄉下困了1個月?面目全非讓來接他們的人都快認不得了。
為了演好這一出戲,辛明幾人真的是豁出去了,叫人不得不肅然起敬。
張家聲同樣也是在今年離去,于10月4日終年86歲。
相比于楊在葆和辛明,張家聲也是一位有着“一級”之稱的優秀演員,同時也是一位朗誦藝術家。
但相比于前者,張家聲的“聲”倒是更為出名。
話劇、歌劇、電視劇、廣播劇,張家聲皆有名作傳世,提筆也能撰寫數十篇專業論文。
但最為大衆所熟知的,還是他這位“全國聽衆喜愛的演播藝術家”。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故土》、《抉擇》、《十面埋伏》,張家聲的廣播作品有很多,坐在演播室裡也很難遇到像辛明、楊在葆那樣的苦日子。
但張家聲的成就并未有絲毫的遜色或是參差不齊,而他的“聲音化妝”更是能在60多歲的年紀還像個30幾歲的壯年一般。
反觀如今的各位“流量密碼”,且不說先天之才,單是後天的“業務熟練度”就能看出與老一輩的差距。
幕後今年2月5日,上海電影制片廠原廠長——朱永德在78歲的高齡離去。
作為當之無愧的一級攝影師,他的《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等作,單是提到名字便無須更多的言語。
而這位“老朱伯伯”無疑就是曾經那個時代的“頂流”。
“作為一名老電影人,我最大的願望是:經過中國電影人的努力,趕超好萊塢,理直氣壯地向全世界說一句:厲害了,我國的電影!”
朱永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電影人,對于國産電影就有《關于拍攝實景的若幹問題》這樣切合實際的著作。
一邊創作,一邊進步。
搭景該是帶頂的四面牆就一個都不能少,該是兩面牆就不需要再多費工夫。
實事求是,為了真正理想的效果靈活多變。
用這一個小小的鏡頭便展現了一個個萬千世界,當觀衆沉浸其中時,又有誰想到過執鏡的攝影師?
今年10月1日,導演金淑琪終年91歲。
她留下的《哎喲,哥哥》、《錢,這東西……》等最具代表,也最是經典。
然而人們提及更多的還是“李少紅之母”。
誠然女兒确是優秀,《大明宮詞》、《橘子紅了》還有《門》都是頗具藝術氣息。
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母親金淑琪的低調。
拍《東方紅》時能作為北影廠的代表前往,足以表明金淑琪不是泛泛之輩。
著名的《淮海戰役》一作,也是由金淑琪擔任總導演。
同時金淑琪也是上影集團為數不多的擁有四枚勳章的“老一輩”。
盡管做導演的金淑琪并不多麼出名,但她的作品都是拿得出手、入得人心。
1981年,金淑琪導演了一部《小燕和大燕》,講的是“老萬婆”兩個女兒的婚事。
“大燕”因為未婚夫“秦大海”湊不夠彩禮,轉而與嘴甜得勢的“張金來”結婚。
秦家的老父親雖為此辛勞、摔傷了腿,妹妹“小燕”也是氣憤不已。
于是“小燕”找上“秦大海”以身相許,“張金來”心懷鬼胎、從中作梗。
這樣的故事确實說不上什麼大氣恢弘,但到了這個年紀的人都清楚,這其中究竟有多少分量。
所謂導演,其在影視的創作中是無疑是主導地位,所以作品最終的質量與導演是密不可分。
金淑琪的這部《大燕和小燕》選擇了這樣一個題材,又是一部文藝片,最終呈現的效果卻是既赢得了觀衆的喝彩同時又不失藝術氣息。
這樣的作品如何不能稱得上一個“好”字?
然而即使如此,金淑琪本人在平常的日子裡與尋常老人并無二緻,雖是年事已高卻也給人以精神十足的印象。
後來因為病症的緣故,金淑琪總是詢問女兒自己的老伴去了哪裡。
在醫院撒手之後,或許夫妻二人真能如女兒所願那般再聚。
放眼如今,身在幕後的大導演有不少都走到了觀衆面前,攝影師等職仍是默默耕耘,卻也有許多“出人頭地”。
那麼優秀的作品又有多少?這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傳承今年2月4日,非遺傳承人馬增蕙離去,終年85歲。
她作為一名廣播說唱團的單弦演員,代表作《打籮筐》、《杜十娘》等皆是傳世的經典,那一出《戰長沙》更是不知牽了多少人的回憶。
自5歲起便承襲父輩的西河大鼓,10年後又轉為單弦,成為了說唱團的一員。
後來馬增蕙本人也成為了父親、師父那樣的曲藝名家。
而除過父輩和師父的相傳,馬增蕙對于京韻大鼓、梅花大鼓等都是頗有造詣。
博采衆家之長的馬增蕙,既有曲藝悠久的曆史沉澱,也有自己的風格特色。
而曾經的“什樣雜耍”也進了大雅之堂,成為了傳統藝術的一顆璀璨明珠。
誠然馬增蕙的離去讓人痛心至極,但她的徒弟劉秀梅、崔偉麗等人皆是前途不可限量的後起之秀,得以讓曲藝代代傳承。
而在相聲界,這樣的師徒相承也是随處可見。
今年3月19日離去,享年82歲的相聲演員史文惠,他正是文字輩的一位“主角”。
18歲師承王樹田,進了北京曲藝團後又得高德明、王長友這樣的名家栽培。
基礎功自不用說,逗與捧的功夫都能讓觀衆鼓掌稱贊。
并且史文惠曾一年出演23場新節目,當今最為紅火的德雲社也未曾打破這一記錄。
而且七代的史文惠和八代的郭德綱之間也是交情不淺,史文惠的70大壽就有郭德綱托人送來的字畫、壽星。
另外還有李國盛、馬岐等“大人物”到場祝壽,李金鬥主持全場,足見史老的名望之高。
台上的孟鶴堂和燒餅這對新人搭檔,漸漸地也有了老一輩的影子。
曾經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别姬》可謂是紅火至極,讓更多的人對于京劇的台前幕後都略有所知。
唱、念、做、打的基本功一個也不能落,生、旦、淨、醜各有各的一番特色。
在這一“國劇”的諸多行當中,不乏梅蘭芳、餘叔岩這樣的名家。
整本大戲、折子戲、連台本戲中更是不缺《貴妃醉酒》、《長坂坡》、《定軍山》等頗具代表性的劇目。
但新舊更替,舊的劇目有了新的改編,各位大師、名角也漸漸遠去。
今年9月28日,京劇老生朱秉謙終年88歲。
對于他在戲台上的《四進士》、《群英會》,相信更多人記住的是86版《西遊記》中的“太乙天尊”一角,以及《東周列國·春秋篇》裡的“魯大夫施伯”一角。
但對于朱秉謙本人而言,他一生最值得驕傲的仍是自己的京劇老生。
中年之上的一身正氣确是頂天立地,本嗓的氣出丹田足見其台下的勤學苦練。
1979年時,朱秉謙曾出演朝鮮、日本、加拿大等國;退休後,他也仍在戲曲學院傳道授業。
朱秉謙從進入兒童戲劇學校起便認定了這條路,為此傾盡了一生。
不過看着譚正岩、王佩瑜這樣的新生後起,顯然京劇還能再盛個千百年。
而今年10月16日,京劇界的邵雲超在90歲的高齡也撒手離去。
他本人是京劇世家的傳人,起步較之于朱秉謙要早很多,12歲那年便以娃娃戲讓衆多長者印象深刻。
之後邵雲超師從張翼鵬入門猴戲,在導演訓練班學習,在高雪樵門下日益精進紅生和文武老生。
1982年的《中國文藝年鑒》中就收錄了邵雲超的《天波樓》一作。
演猴戲他有“鬧天宮”和“三借芭蕉扇”,此外還有“活關公”、“江南一把刀”的美名。
自1987到2001,邵雲超那3780場的業績也化作了文字,永載史冊。
此外還有今年的10月17日,豫劇紅臉王盧尚斌離去,終年81歲。
與此同時,他這一商丘紅臉老派卻是就此絕迹。
其師唐玉成的剛柔并濟、渾厚樸實仍是叫人尋味,作為親傳弟子的盧尚斌也是頗有師父的風采,他的《闖幽州》、《下燕京》、《反徐州》都是傳世級别的佳作。
如今在病床之上撒手,又無後人來者,實在叫人惋惜、悲痛。
于文化而言,傳承是最為重要的。
縱使一人如何功成名就,他也有離去的那一天。
在2021年離去的老藝術家,除上述幾位以外還有很多。
回看今年逝世的這11位老藝術家,有3位是一級演員,而年紀最小的僅僅57歲。
不由得讓人感慨:
前者已去,後來者前仆後繼,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到達他們的高度?
但願諸位老藝術家名留千古亦非絕唱。
謝謝觀賞,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