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京劇表演分哪四個行當

京劇表演分哪四個行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3 11:26:20

京劇表演的角色行當,是京劇程序化審美特征的一個重要體現。它既是劇中入物分類的系統,又是表演程序分類的系統。行當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别、年齡)和社會屬性(身分、地位、職業)外,更主要是依據人物的品格、性情特征和創作者對人物的褒貶不同予以區分。從戲開始就告訴觀衆人物正反好壞,而不同行當又各有一套在唱唸做打的嗓音、聲調、肢體形态呈現上的表演程序和服飾裝扮、面容化妝上的形象程序,區分鮮明。這是與外國戲劇表演不同的一個獨有特征。

京劇表演分哪四個行當(京劇表演的角色行當)1

京劇脫胎于徽班,徽班舊分九行,為末、生、小生、外、旦、貼、夫(即老旦)、淨、醜,漢班則多一「雜」,共為十門。京劇參對徽、漢舊制而有所變通,成為生、旦、淨、末、醜、副、外、武、雜、流十行。生、旦、淨、醜的内涵與今大緻相同。最早老生專指以唱為主的戴黑髯(黑胡子)的角色;末專指戴黪髯(灰色胡子),以作為主的角色,或扮演生行的二路角色;外指戴髯(白胡子),以作為主的角色;副是指二花臉,是淨、醜之間的角色;雜是指扮演旗牌、纛旗手、傘夫、報子、車夫、船夫、家院等角色,俗謂「底包零碎兒」,也說「撈雜兒」;武指武行,包括跟鬥行,俗謂「打英雄」,扮演武戲中的上下手、莊丁、武士等,基本上隻表演武打,很少開口;流指扮演龍套、青袍(衙役)、軍士、小太監等成堂(四人一組稱一堂)的群衆角色。後來。将末、外歸入老生,副分别歸人淨或醜,而成七行。七行,一說是生、旦、淨、醜、武、雜、流(齊如山說法);一說是上世紀30年代北平的梨園公會所立的七行,為武生行、小生行、文武占行(即旦行)、文武淨行、文武醜行、武行(專管起打)、流行(專飾兵役)。

幾經演變後,精為生、旦、淨、醜四大行,各行又有分支。

京劇表演分哪四個行當(京劇表演的角色行當)2

生是扮演男性人物,又分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及娃娃生。

一、老生,又名正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人物,戴髯口,故又稱須生或胡子生。

老生分為:

安工老生:重唱工,故稱唱工老生,以扮演帝王角色的「王帽老生」為重。

衰派老生:重做工,故稱做工老生。

靠把老生:紮靠持兵器,重工架,少量武打。

另外,還有扮演有武功或撲跌表演的。

二、小生,是扮演青年男性人物的,分為:

扇子生:表演中手執扇,相當于昆曲中的巾生,主要扮演潇灑英俊的少年書生。

紗帽生:亦稱袍帶生,相當于昆曲中的小官生,以扮演青年文職官為主。

窮生:多是先穿富貴衣,頭戴高方巾,故稱窮生,扮演發迹之前的年少書生。

雉尾生:多為穿蟒、紮靠、盔帽上插雉翎的王侯武将人物,故又稱翎子生。

武小生:多為武将、豪傑、少年英雄。

另外,還有頭戴紫金冠或都子頭的孩童型人物。

京劇表演分哪四個行當(京劇表演的角色行當)3

三、武生,演的都是男性有武藝的将帥和英雄人物,分為:

長靠武生:要頂盔紮靠,穿厚底靴,多使長柄兵器,多是身為将帥、能征慣戰人物。

短打武生:身穿短衣褲(抱衣、侉衣之類)、薄底靴,戴羅帽,多用短兵器,多為身懷武藝的将士、英雄、好漢。

箭衣武生:身穿箭衣、厚底靴,介于長靠、短打之間,氣魄英偉,舞做穩練,而且唱唸較重。

勾臉武生:是要勾繪臉譜的武生角色。有些戲原為武淨的本工,後由武生搬演,形成「兩門抱」(武生、武淨兩個行當都演)。

另有一種戴白胡子的武生老頭兒戲,可稱「老頭兒武生」。再有一種娃娃武生,專門扮演有武藝的少年兒童人物,多出現在神話劇。

四、紅生,是或勾或揉紅臉的老生,扮演關羽、趙匡胤一類人物,老生、武生均可應工。

五、娃娃生,扮演的是劇中的垂髫少年人物。

舊稱占行,是扮演女性人物的,又分青衣、花旦、花衫、刀馬旦、武旦、老旦。另有彩旦,歸人醜行。

一、青衣,又名正旦,因多數是穿青褶子,故得「青衣」之稱,舊時也稱「青衫子」。主要扮演端莊貞靜、大方正派的中青年女性人物,多是賢妻良母、貞婦烈女,以唱工為主,用小嗓,唸韻白。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武家坡》的王寶钏。

二、花旦,多穿短裝,以唸做為主,扮演天真活潑、性格爽朗的小姑娘,或潑辣冶蕩、舉止灑脫的中年婦人。前者以丫鬟為多,如《西廂記》的紅娘,還有些小家碧玉,如《拾玉镯》的孫玉姣;後者,也稱潑辣旦,如《挑簾裁衣》的潘金蓮。花旦戲中有一較大的分支,是同醜角合演的「玩笑戲」,可稱「玩笑旦」,如《打竈王》、《一匹布》。

三、花衫,是冶青衣、花旦、刀馬旦于一爐的行當,唱唸做打并重。所扮演的人物,既有沉靜端莊的,又有活潑靈巧的,而且能征慣戰。由王瑤卿開創。四大名旦的新戲大部分是花衫戲,如《貴妃醉酒》。另外還有一種「旗婆旦」,梳旗頭,穿旗裝、花盆底鞋,如《四郎探母》的鐵鏡公主和蕭太後。

四、刀馬旦,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年女性人物,紮靠,騎馬,一般使用長兵器,馬上作戰居多,唱唸做打各功兼備。如《穆柯寨》的穆桂英,《十三妹》的何玉鳳。

五、武旦,扮演精通武藝、在劇中以武打表演為主的女性角色。穿短裝、系腰巾者較多,不以唱唸為重,要具備出手功、鼎功、走跤功、撲跌功、下高功、矮子功,還有跷功、欄杆功。如《十字坡》的孫二娘,《紅桃閃》的張月娥。

六、老旦,扮演頭發黪白或全白的老年婦女,唱唸用本嗓,面部化妝施淡彩,舊時即為清水臉。表演中有重唱或重做的不同,但非絕對。如《釣金龜》的康氏,《四郎探母》的佘太君。

因為這行角色的化妝,臉上都要勾畫五顔六色的臉譜,故又稱花臉或花面。表演動作較為誇張,唱唸嗓音寬粗洪亮,扮演的都是性格豪爽、剛強,或魯莽、勇猛,或奸詐、兇殘的男性人物。主要分為三類:銅錘花臉、架子花臉、武花臉。

一、銅錘花臉,重唱工,多扮演将相重臣、性情剛直穩重的人物。因其代表性的角色為《二進宮》的徐彥昭,手持銅錘,故得「銅錘」之萎稱;又因有幾個勾黑臉的人物,如包拯、尉遲恭等,故又稱這個行當為「黑頭」。劇目有《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的徐彥昭、《刺王僚》的姬僚等。

二、架子花臉,表演以工架、做表為主,唸白重于唱工,扮演的人物,文臣武将、英雄好漢、惡霸強梁、老人少年,無所不包;還承擔以曹操為代表的「奸白臉」人物,在做表和舞蹈上都要求甚高。劇目有《盜禦馬》、《連環套》的窦爾墩、《失街亭》、《斬馬谡》的馬谡等。

三、武花臉,專門扮演有武藝、能打鬥的粗犷人物。嚴格地說,武花臉(武淨)與武二花(摔打花臉)在應工劇目上是有所分工的。原本由武淨擔綱的一些戲,後形成與武生「兩門抱」,算作了「勾臉武生戲」,如《艷陽樓》的高登、《鐵籠山》的姜維等。有些武生、武旦戲中,武淨角色居于主要配演的,則仍由武淨擔任,如《挑華車》、《戰金山》的金元術、蟠桃會》、《鬧天宮》的楊戬等。這些角色,多屬于紮大靠或穿箭衣的扮相。

而屬于「摔打花臉」的角色,多為短打裝扮,如《白水灘》的青面虎、《竹林計》的餘洪等。另外還有毛淨一類,也稱油花臉,扮演「紮屁股膀子」的角色,如鐘馗、煞神、判官、巨靈等。

京劇表演分哪四個行當(京劇表演的角色行當)4

因醜角的化妝,一般都在鼻梁上勾一塊粉白,形如豆腐塊,故又稱小花臉或三花臉。所扮演的多是性格诙諧或品行不正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男女老少,應有盡有;有忠有奸,有愚有賢,有善有惡,性格各異。分文醜、武醜兩門:

一、文醜:表演以滑稽、風趣見長,以插科打诨取勝。按身分、裝扮的不同,又分為:

方巾醜:頭戴方巾,身穿褶子,腰系絲縧,多屬文人雅士、謀土幕賓一類人物。如《群英會》的蔣幹。

冠帶醜:也稱官醜,包括袍帶醜、衣醜。頭戴盔冠,身穿蟒袍或官衣,多屬帝王将相、州官縣吏。如《貴妃醉酒》的高力士。

褶子醜:戴棒槌巾,穿花褶子,多為纨绔子弟、花花公子。如《野豬林》的高士德。

茶衣醜:穿茶衣,打腰包,多為平民百姓、勞動階層。如《十八扯》的孔懷。

老醜:勾老醜臉,戴白髯,均為龍鐘老者。如《賣馬》的王老好。

箭衣醜:穿箭衣,身分上至公侯将士,下至兵卒人役,還有太監、中軍、旗牌、家将,皂隸、班頭、解差、報子等。如《法門寺》的賈桂。

市井醜:扮演的都是店家、醫生、僧人、道士一類的市井市民,穿長衫的居多。如《連升店》的店家。

女醜:包括彩旦、婆子,都是女性人物。如《拾玉镯》的劉媒婆,《能仁寺》的賽西施。

二、武醜:不僅要有撲跌翻打的武功,還要唸白清脆爽利,所以這個行當也稱「開口跳」,扮演的多是江湖好漢,俠客義士之類人物,性格精明、機警,語言伶俐爽快,動作輕捷靈敏,能武善戰,常以機智诙諧取勝。如《三岔口》的劉利華、《巴駱和》的胡理。

醜角表演尤其最重唸白,除唸京白、韻白、京韻白外,還有方言白,如蘇州白、揚州白、徽州白、紹興白等等。

其他

生、旦、淨、醜每個行當各有承擔飾演的一批人物角色。某一劇目中的某一人物應由某一行當的演員扮演,劃規明确,互不混淆,有相應的規制。通常把扮演本人所演行當中的角色,稱為「本工」。各行都有各自的本工戲。如老生扮演《空城計》的諸葛亮;武生扮演《長阪坡》的趙雲;小生扮演《群英會》的周瑜;花旦扮演《拾玉镯》的孫玉姣;青衣扮演《三娘教子》的王春娥;刀馬旦扮演《穆柯寨》的穆桂英等。

若跨越行當,由這一行當的演員扮演另一行當的角色,如生行扮演旦行、武淨行或醜行的角色,則稱「反串」。老生馬連良扮演武淨行的《扒蠟廟》之費德功;旦行梅蘭芳扮演小生的《轅門射戟》的呂布;武生蓋叫天扮演旦行的《貴妃醉酒》之楊玉環等。

不在「本工」範圍之内,跨越了行當,照例又應演的,是分内的職責,不屬于反串的,叫「應工」。如《清風亭》的賀氏,雖屬老旦行,而醜行演員也應扮演;《将相和》的缪賢雖為男性人物,則應由老旦行的演員扮演,然而,随着劇院(團)行當的不斷豐富和完善,現在已沒有這種跨行兼演角色的現象了。因而,「應工」一詞之意義已與最初有所不同,今多指演員所飾演的行當。

因舊時戲班編制有限,演員忙閑不等,故有些戲裡,前後兩個不同的角色,例由一個演員扮演,形成定規,稱「一趕二」、「一趕三」或「一演二」、「一演三」,俗稱「一馬兩将」、「一馬三将」。如《一匹布》中的前扮驢夫、後扮縣官(俗謂驢夫官兒),《四進士》的劉二混、看堂人、師爺由一醜行演員扮演。

一劇中的某一角色,可由兩三個行當的演員扮演,稱「抱演」,俗謂「兩門抱」或「三門抱」。如《八大錘》的陸文龍,武生、小生、武旦均可扮演。

小叟申明:所有内容均不代表本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如内容有害或侵權,聯系即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