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當時關羽在華容道殺了曹操,三國的結局就會大不一樣呢?其實這隻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編寫的情節,曆史上關羽沒有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無論是《三國志》還是《魏略》《江表傳》《資政通鑒》都沒有記載。曹操确實從烏林經華容逃回新野,而且逃得比演義還要狼狽和殘酷,但追不是關羽而是是劉備親自去追的,但沒有追上。“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個故事,《三國演義》中的重點篇章。
赤壁一戰,曹軍大敗,曹操領殘兵敗将狼狽逃命,一路上連遭伏兵劫殺,最後隻剩三百餘騎往華容道走去。此時人馬饑困,焦頭爛額、傷痕累累、衣甲不全、旗幡不整,況且正值隆冬嚴寒之時,其苦不可勝言。此時遇到關羽夾道攔截,人馬困頓已無戰力,後來曹操謀士程昱建議:“關羽一向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淩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待他有恩,今日須是親自求情,方可脫得此難。”曹操正是依此計謀才得以脫身,關羽果真如程昱所說是個義重如山的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将之事,不覺動心,正猶豫間,曹将張遼縱馬而至。關羽和張遼是故友,今日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歎一聲,勒回馬頭,命衆軍四散擺開,皆數放去。當然這是演義依據曆史稍作改編,畢竟羅貫中不能篡改曆史吧!
第一隻鳥:原文中提到戰前諸葛亮給諸位将士布置任務,各司其職。命趙雲往烏林小路尋一處樹木蘆葦密處埋伏,不趕盡殺絕,隻殺一半将曹操趕走;命張飛領三千兵渡江,截斷彜陵這條路,在葫蘆谷口埋伏,不一定非要捉拿曹操,目的趕走即可;又命糜竺、糜芳、劉封三人各駕船隻,繞江剿擒敗軍,奪取器械;公子劉琦回武昌,擒拿曹軍潰兵;劉備屯兵樊口,坐忘諸事。諸葛亮既然已經料事如神、窺破先機,殺曹操如殺雞,卻為何不殺?當然前面已經說了羅貫中不能篡改曆史吧,但是他把諸葛亮寫得如此神算,該怎麼把這個坑給圓回來呢?原文是這樣解釋的“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原來是諸葛亮夜觀天象,曹操命不該絕。所以諸葛亮第一計就是上天不讓曹操死,他必然不能讓曹操因此而死,就算曹操已成甕中之鼈,也不能死,最多吓唬吓唬,殺幾個大将,擒拿潰軍。
第二隻鳥:諸葛亮在帳前吩咐這個吩咐那個,絲毫不管關羽,視關羽如無物,搞得關羽都急了:“關某自随兄長征戰,許多年來,未嘗落後。今日逢大敵,軍師卻不委用,此是何意?”這個諸葛亮真是處處是機鋒,明明想讓關羽接燙手山芋,卻不自己提出來,非得讓關羽自己着急,自己提出來,還用酸話激關羽立下軍令狀。關羽說“軍師好心多!當日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顔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圍,報過他了。今日撞見,豈肯放過!”諸葛亮問他:“倘若放了時,卻如何?”關羽傲氣得很:“願依軍法!”諸葛亮立馬就下這話茬:“如此,立下文書。”可以說立下關羽軍令狀,是正中諸葛亮下懷啊!他依據關羽的性格加上在布置任務的時候故意設一個陷阱,等關羽入他的鞘。因為他知道關羽性格上的特點,也夜觀天像了,反正知道曹操不會死的,所以不如利用曹操之事,來整治關羽。
為什麼要整治關羽了?劉備屯兵新野之時,在隆中三請諸葛亮,關羽本身就傲氣,誰都看不起,這下更是處處看諸葛亮不順眼。事後諸葛亮獻《隆中對》給劉備,當了劉備的軍師,期初關羽張飛都不待見諸葛亮,但是在演義裡面張飛是個性格粗放的大老爺們,兩三下就被諸葛亮所折服,唯有關羽一直很驕傲,大家都知道了太有性格的手下,領導不喜歡,沒能力還好,有能力像關羽這樣的,打又舍不得,寵又壞規矩,還是董事長的把兄弟,這個總裁不好當啊!所以借此機會,以砍頭之罪降服這位大将。
最後還能看出諸葛亮狡猾的還有他與劉備的一番對話,劉備擔憂地說:“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隻恐端的放了。”諸葛亮直接坦白:“亮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亦是美事。”劉備很佩服:“先生神算,世所罕及!”設計關羽了,還說讓關羽賺個人情,豈不知道可能讓關羽背負迂腐愚義的名聲。
第三隻鳥:小說寫赤壁之戰前,劉備被曹操從樊城攆到長坂坡,妻兒也丢了。如果不是魯肅向孫權請求出使劉備,然後諸葛亮借此機會去東吳說服孫權連軍抗曹,可能劉備真的要去蒼梧郡那個旮旯角落投奔老朋友吳巨去了。當時劉琮獻上荊州投降曹操,孫劉聯軍在赤壁抗擊曹操,打出了以少勝多的傳奇戰役赤壁之戰。最後周瑜以火攻破曹軍連環船,曹操敗走, 如果這時滅掉曹操,會使孫權全力攻擊毗鄰相伴的劉備。使劉備剛得到的底盤和好不容再次建立起來的勢力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況且赤壁大戰後,荊州九郡,曹操隻保住兩個半,孫權打下一個半,劉備可是搶了整整四個,後來孫權繼續打曹操,把半個南郡給湊整齊,最後借南郡給劉備,劉備依荊州之地攻下益州于成都稱帝,與孫權和曹操三分天下。可以說赤壁之戰最大的赢家就是劉備,所以這時候諸葛亮就要穩住已方優勢,曹操是留下來給孫權找麻煩的,不能讓孫權騰出手來對付己方。
由此羅貫中在演義中依據正史改編小說情節,即豐富了諸葛亮這個人物設定,又豐富了故事的趣味,滿值了小說的要求,也讓小說和正史在這個不合理的地方圓滿的銜接起來。正史羅貫中筆下生花,也才讓現代人們對《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傻傻分不清楚,借用《紅樓夢》裡的一句詩:“假亦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