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今晚十二點,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了(中元節),即許多人常說的“鬼節”。
傳聞中,在“鬼節”這天,地府普渡開鬼門關,衆多鬼魂也會趁着這個時候“回到人間”,探訪親人,或者在人間徘徊。
在今天的民間仍然有許多有關“鬼”的禁忌,比如“不能在屋内打傘,否則會撞鬼”、“中元節這天,要把拖鞋整齊的放在床邊,會招來鬼鬧床”……
人們無疑是怕鬼的,但這種恐懼又從何而來?我們怎麼才能克服?
人為什麼會“怕鬼”?
一想到“鬼”出現在旁邊,你有沒這樣的感覺?
本能地恐懼,害怕他們傷害你,甚至“殺死”你。
本能地,覺得自己在“鬼”面前是這樣的:
“無力抵抗”
“危險的”
“沒人保護的”
……
其實這些感覺都是來自于你的潛意識,那些在生活中曾感受到并壓抑下去的感受。
在武志紅的《巨嬰國》一書中,曾描述過這樣的觀點:
當你是嬰兒的時候,你的世界隻有養育者,其他都是未知事物。
未知事物多時,“鬼”就是一個對不可控外部環境的一個投射。如果沒有被養育者回應和保護,讓嬰兒常常處于一種無助的狀态,ta說不出,也無法解決,投射出來的鬼就越來越強大。這時你就會感到恐懼和害怕。
而當你長大了,由于你受到的教育并沒有給你足夠的安全感,比如父母較強勢,忽視孩子真實感受、父母離異等。嬰兒時期的感覺就還會留在你的潛意識裡——你可能認為自己是弱小的、需要被保護的。你的内在還有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内在安全感的缺乏,是人怕鬼的第一層心理因素。
從社會層面,以及文化領域的角度看,鬼的藝術形象被打造成了“惡”與“煞”的化身,鬼的出現代表了“勾魂”、“索命”、“複仇”來臨,而在一些家庭教育中也常常用“還不睡覺,晚上就有鬼來找你”等話語來哄孩子。
出于認知的邏輯關聯,本能支配下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恐懼。
傳統文化環境的影響,這是人怕鬼的第二層原因。
從生物學角度看,對未知的恐懼是寫在人類基因裡的。人類繁衍至今,正是靠着對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害怕,才躲開了兇猛生物的魔爪,得以生存下來。
在各種民間傳言或者一些恐怖電影、恐怖血腥的畫面的長期渲染下,人們已經接受了有“鬼”這樣東西。
但“鬼”并非真實存在的,它看不見摸不着,對于人來說仍然是“未知”的,本能上你就會有恐懼感。
本能上對“未知”的恐懼,這是人怕鬼的第三層原因。
生活中的“鬼”是怎麼回事?
鬼壓床?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不能動彈,也不能說話,好像被鬼控制住了一樣。百度一下可能會告訴你,這是鬼壓床。
但實際上,這隻是一種生理現象,醫學上将它稱為“睡眠癱瘓”,常出現在勞累過度,壓力大、想太多的人身上。
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大腦和身體醒來的時間不同步導緻的,并不是有鬼壓着你。隻要你放輕松,就能緩解了。
身後好像有人,轉過頭去卻看不見?
在月黑風高的夜晚,你一個人走在回家的小路上,雖然小路裡隻有風的聲音,但是總感覺身邊有什麼東西……這種類似于有鬼的錯覺多數來自于感知迷失(perceptual disorientation),也就是你的大腦誤解了自己身體的運動,導緻出現的錯覺。
看見疑似鬼的事物?
實際上,我們的大腦會對外界環境進行主觀的解釋,有時這種解釋依賴于我們腦中原有的知識和經驗。
比如我們走在夜路上,本來就會有本能的恐懼,如果這時希望有個人來陪我們,我們的大腦可能會想起朋友的臉;或者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鬼怪電影裡的恐怖鬼怪形象,會更加容易把像臉的東西看成臉,讓你覺得是見鬼了。
所以你看,生活中大多數的“鬼”,其實都是大腦在“搞鬼”而已。
而你恐懼的鬼,在心理學的角度來定義的話更像是一種負面的認知和情緒,更像是恐懼的變形。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鬼”,有時它就是我們自己。
在内心恐懼的“鬼”面前,當我們能選擇去看到它、理解它、直視它,并認識到恐懼隻是盤踞在内心的幻象時,我們就不會被吸入這個無底黑洞。
當我們能夠真正接納自己,擁有強大的内心力量,相信世間的真善美時,你就不會再對未知感到恐懼。無論它是鬼、是魔、是孤獨亦或是死亡,都不足以撼動我們堅定的内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