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有意思的國學課

有意思的國學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7 04:22:53

有意思的國學課(國學課不要人誇好顔色)1

上周的國學課,原計劃講一講送别詩。說一說為什麼這類表達離愁别緒的文學作品在古代特别發達,而到了近現代,尤其是當代就日漸衰微了。

但計劃趕不上變化,随着“大會”的結束,“不要人誇顔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這句詩就刷屏了。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樣和現實生活相結合的内容當然不可錯過。于是,我就臨時調整了一下課程進度,在課堂上講一講這首詩。

下面所記基本接近課堂實錄,但也有一些是課堂實錄中反應不出來的東西,是在我的頭腦中作為教學背景存在的東西,都一并記錄在下面。

一上課,我就讓學生一起來背誦《墨梅》這首詩。因為這首詩是小學必背古詩中的一首,我所在學校的學生因為在小升初的暑假有相關背誦小學古詩的要求,所以絕大多數同學能夠背誦下來這首詩。但在背誦的過程中,時常會發現有個别同學背誦的和别人的有所不同。

在學生背誦完成後,我就接着在黑闆上默寫下了這首古詩。我講課的習慣是不用PPT,所講的詩文都是用粉筆默寫在黑闆上,這樣會給學生一個“生成感”。

我所默寫的這首古詩原文如下: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顔色,

隻流清氣滿乾坤。

在默寫完這首詩之後,就有同學急不可待地舉手要告訴我哪裡寫錯了。我示意他稍安勿躁。然後開講了。

先是問問學生是否知道為什麼我今天一上課就開講這首詩,為什麼和上一節課内容缺乏有機銜接。隻有個别學生知道原因,是因為領導人引用了這句話。但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的學生的真實情況,絕大多數人都還是埋頭于課本,而很少擡起頭來關注現實生活。這不能怪我們的學生,而是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庭在這方面缺乏引導,對學習的定義過于狹隘所導緻的必然結果。

接下來我就從題目開講。我們知道紅梅、白梅,甚至是黃梅等等,都是現實生活中實有的植物。那麼,墨梅是現實中就存在的植物嗎?有同學認為是,有同學說不是,大多數同學不清楚。其中一小部分學生比較清楚,說“墨梅”是“用墨畫的梅花”。我對此表示肯定。并且,進一步告訴他們說,更專業的說法是“用墨寫的梅花”。這樣的說法,激發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興趣,因為在他們的概念中,“梅花是畫出來的,怎麼可能是寫出來的呢?”

我就告訴他們,中國有一個說法叫作“書畫同源”。簡而言之,也就是書法和繪畫同出于一個源頭。漢字最初就是象形字,就像畫一樣。水墨畫是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用水和墨調配成不同的濃度,雖然隻有黑白兩種色彩,但因為濃度不同,所以也有“墨分五彩”的說法,其中顔色也可以說變化萬千。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代表,和用毛筆寫書法有很多共通之處。所以用水墨技法畫梅花的畫家,他們常常說“寫梅花”,而不說“畫梅花”。

(備注:北京市2012年中考語文的《白梅無價》一文,記錄了著名畫家許麟廬和李苦禅先生的一生的情誼。作者韓靜霆是許麟廬先生的弟子。考試文中的語句是“他筆筆中鋒,含淚揮筆畫梅花”,而在原文中是這樣寫的:“他筆筆中鋒,帶醉帶淚寫梅花。”用“寫梅花”是非常專業的表達)

接下來說王冕,王冕是元代的畫家,詩人。他為什麼要寫《墨梅》這首詩呢?有學生比較清楚地知道是“題畫詩”。然後,我就給他們講一講“題畫詩”是怎麼回事。

前面講“書畫同源”,中國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叫作“詩畫同源”。有這樣的說法,叫作“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蘇轼在談到王維的詩與畫時,就用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價。

所以,詩畫相配也是中國的一個文化傳統。為一幅畫題一首詩,或者為一首詩做一幅畫,或者把已有的一幅畫和已有的一首詩相配,都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事情。總體原則是兩者相配,能夠相得益彰,更增加文化品位。比如,蘇轼的《惠崇春江曉景》這首詩,就是一首題畫詩,是為惠崇和尚所畫的一幅畫題寫的詩,現在這幅畫已經不在了,但這首詩還是流傳下來了,我們可以通過讀這首詩想象這幅畫。王冕的這首“墨梅”就是為他所畫的“墨梅圖”所做的題畫詩。

剛剛我在把這首詩寫在黑闆上的時候,就有人要指出我寫的一些錯誤,但我需要明确說明,現在寫在黑闆上這個内容,沒有任何問題,沒有任何筆誤。現在這個樣子就是王冕題寫在“墨梅圖”上的原作。

有意思的國學課(國學課不要人誇好顔色)2

注:王冕“墨梅圖”原作

但這首詩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也就是異文。

比如,這首詩中的“吾家”就有寫成“我家”的,“個個”有寫成“朵朵”的,“隻流”寫成“隻留”的等等。

諸位同學剛剛在背誦的時候,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接下來的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同一首詩歌會出現不同版本?這種不同版本除了給我們背詩的時候帶來一些幹擾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好處呢?

詩歌異文的産生是詩歌流傳過程中最常發生的情形。主要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無意的,一種是有意的。

無意的比如在傳抄過程中,因為筆誤等原因,就會出現不同的異文,如果是印刷中的問題,可能這種影響面就會更廣。

有意的情況是有一些人覺得某一首詩如果改動一個字,一個詞,甚至是一個句子,會變得效果更好。于是,他就變動了,古代著作權的意識沒有那麼強烈。也因此就産生了不同的版本。

但無論是無意的,還是有意的,如果恰好這個人的影響力很大。那麼,很有可能就出現這個後來的版本掩蓋了原來詩人的原作,成為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版本了。

比如,《墨梅》中的原作是“不要人誇好顔色,隻流清氣滿乾坤”。在今天的講話中引用的是“不要人誇顔色好,隻留清氣滿乾坤”。各種報刊雜志鋪天蓋地的報道都是“顔色好”,而不是“好顔色”。這對很多第一次接觸這首詩的人來說,會形成強烈的第一印象。我猜今後很有可能“顔色好”這個版本會成為一個最新流行的版本了。這個事例為我們觀察詩歌異文的産生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當代的實況。

這種詩歌異文,當然對我們同學背誦會産生一定的幹擾,尤其是有同學會糾結于考試時寫哪一個算是對的。我們不能隻看消極的一面,還要看積極的一面。詩歌異文的産生,為我們去品味詩歌語言提供了非常鮮活的例子。

我們都熟悉王安石煉字的那個經典故事。“春風又綠江南岸”,在定稿之前,王安石曾經寫成“滿、到、過、來……”很多字,最終确定了“綠”這個字,這是一個煉字的典範。當然,這是王安石自覺主動修訂的結果。

但大量的異文産生,并不是詩人主動修訂,而是後世流傳過程中發生的。舉一個例子,比如,杜牧的《山行》這首詩,其中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也有“白雲深處有人家”這樣的版本。

按照我個人的品味,我更喜歡用“生”而不是用“深”,因為說“白雲生處”感覺那山谷就是白雲的家,白雲就在那裡出生,很生動,很形象。而“白雲深處”則隻是說明了一個靜态的位置,感覺上生動性不足。

再比如,王冕這首詩中的“流”與“留”,我個人更喜歡用“流”,因為後文是“清氣”,所以用“流”有一種動态感,而“留”則隻是結果。當然,說這不是身前事,而是身後事,是要“留”,用“留”是完全可以說得通,而且很有道理。

有意思的國學課(國學課不要人誇好顔色)3

說完了詩歌的異文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詩歌本身。千萬不要覺得一首詩會背誦了就可以了。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更為深入理解的東西。比如,我剛剛講的關于這首詩周邊的一些知識,就不單純是我們背誦了這首詩就能了解的。即使就是這首詩歌本身,也有許多需要我們更深入了解的内容。

先看第一句,“吾家”也好,還是“我家”也好,意思都一樣。我的問題是這個“吾家”指的是誰家?大多數學生說王冕的家,我告訴他們說不是王冕的家,而是“王家”。學生就一愣,“王冕的家”和“王家”有區别嗎?

當然有區别,而且區别還挺大。如果王冕隻說自己家,那就少了一點更深的文化内含,寫詩要有更深的韻味,常常要用典。這句詩實際上就化用了一個典故,和書聖密切相關的一個典故。

有學生沒有反應過來“書聖”是何許人。我就說不同的行業都有不同行業的“聖人”,比如說文聖人就是孔子,武聖人就是關公,詩聖是杜甫,再比如,酒聖、茶聖、畫聖、醫聖、藥聖等等都是誰,這屬于文化常識,可以上網去查一查。

回到書聖來,有部分學生知道是王羲之。于是我接着講和王羲之相關的這個典故,就是“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這體現了書聖的勤奮。王冕這裡化用這個典故,實際上是在說他自己如何熱愛書畫,如何喜愛古典文化。

第二句“個個花開淡墨痕”,是說洗硯池邊的梅樹,因為吸收了這洗硯池裡的墨水,仿佛所開的梅花也染上了淡淡的墨色,這當然是一種誇張。但這裡很巧妙地和畫作上的梅花勾連起來了,因為是墨梅圖,當然是“個個花開淡墨痕”。

如果說前兩句是在叙述,是在描寫,是在描畫墨梅圖,而後兩句則是偏重于抒情,偏重于托物言志了。

“不要人誇好顔色,隻留清氣滿乾坤”,這句中的“好顔色”指什麼?值得我們細細揣摩。很多學生能直接回答出這個“好顔色”就是說前面的“淡墨痕”,這個理解沒有問題。但是,隻是字面的意思,還要有更深層次的意思。

王冕所言的“不要人誇好顔色”,除了說墨梅本身的好顔色之外,更是在說他自己,這“好顔色”是在說他自己的品格與氣質。他對此有獨立的判斷與思考,是“不要人誇”的,是“隻留清氣滿乾坤”的,“清氣”簡言之就是“正氣”。“滿乾坤”就是充滿天地之間,乾坤就是天地,古代有樸素的二元對立思想,比如,乾坤、天地、陰陽、剛柔、男女等等,古人把這些聯系起來理解世間的萬事萬物。

“不要人誇好顔色”這一點特别值得我們學習。很多人在進行自我定位時,缺乏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常常是借助别人的評價作為對自己的定位,為了在别人那裡獲得所謂的好名聲而不惜委屈自己甚至是突破做人的底線而取悅或者讨好别人,這樣的人缺乏獨立完整的人格。我們從小就要養成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品格。随波逐流,人雲亦雲最要不得,不僅個人要不得,整個社會也要不得,随波逐流和人雲亦雲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毒瘤。

“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些都是我們當代社會最為缺乏,也最為珍貴的财富。希望諸位從點點滴滴處做起培養這種特質。

有意思的國學課(國學課不要人誇好顔色)4

【課後反思】

這是一節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國學課,準确說是半節課,因為我隻講了20分鐘的時間,剩下的時間接着按照原來的課程計劃進行了。學國學絕不僅僅是回到傳統,而更要從傳統中觀照現實。

雖然隻有半節課,但包含的内容是豐富的。有“書畫同源”“水墨國畫”“詩畫同源”“詩歌異文”“各行業聖人”“獨立人格”“二元對立思維”等大大小小多個知識點或者價值判斷點融入其中。

一方面當然可以說是看起來有一點雜亂,沒有主線;但另一方面,我所講的都是國學的基本常識,也算是“散而不亂”,都是圍繞國學來進行。其中《惠崇春江曉景》《山行》等詩歌均為小學學過的古詩,也算是“溫故而知新”。這就是我一以貫之所倡導的潛移默化的浸染教育。

個人覺得有一點不足的是沒有就為什麼“淡墨痕”就是“好顔色”這個問題展開來說一說。“淡”為什麼“好”,這是個涉及到一個社會風尚和個人選擇的大話題,可以結合的内容有很多,以後有機會準備結合其他内容展開來說說。

歡迎關注同名原創微信公衆号“水寒說語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