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懂正确引導,有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的性體驗
最好的教育在家裡。
友友們:周末好!我是靜婧
最近我在一個媽媽群裡,看到有個寶媽很發愁,前幾天孩子臨睡前,媽媽問她要不要去上個廁所,孩子說沒有尿意,可是剛走出卧室門口,孩子就尿褲子了,于是這個寶媽趕緊給孩子沖澡,換睡衣,臨睡前又問寶寶要不要再去上下廁所,寶寶還是拒絕了,沒想到半夜又被驚醒,寶寶竟然在床上尿了個地圖。接連幾天,總是這樣。
群裡很多寶媽聽到這個事,都反映說自己的孩子也有這種狀況,有時候是尿尿,有時候是孩子刻意地拉粑粑,他們都覺得很崩潰,明明之前孩子的如廁已經很有規律了。
其實之所以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并不是他們成心的,要知道孩子在一歲到三歲之間,會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肛欲期,而在這個時期内,孩子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會憋尿憋大便,而且還有不少寶寶會對自己的便便産生濃厚的興趣,喜歡觀察。
就像我家女兒,有一段時期,還對自己的排洩物特别着迷,拉完後還要拉着我們研究她的大便像什麼,有時候說大便像月亮,有時候說像蝸牛……
很多的父母在生孩子的時候根本想象不到,養育孩子還經曆這樣的一個時期。寶寶做出的這些“惡心行為”,真的會超出很多父母的心裡防線。但我們要知道,這是孩子成長期間必然經曆的一個重要過程,我們如何對待這個時期,會對孩子未來的生理、心理,甚至成年後的性體驗都有很大的影響。
肛欲期是孩子性萌芽的開始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肛欲期是怎麼産生的,因為隻有了解原因,我們才能對症下藥,更早的發現寶寶的肛欲期,将寶寶的肚欲期縮短。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指出,在孩子的某些成長時期,會因為自身的好奇心,以及對外界事物的追求,産生幾個與外界接觸明顯的時期。而肛欲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他認為,肛欲期是嬰兒向幼兒過渡,初步去探索世界的一個階段。剛好在1.5歲~3歲期間,兒童逐漸有了自理的意願,并經曆第一個反抗期,也就是我們前面學習的“執拗期”,他突然意識到“我可以決定自己什麼時候拉,什麼時候尿”。
但是在剛開始練習“決定”的時候,他們心裡想着“我現在有了我就不尿,我要憋着,憋到我覺得該尿的時候再尿”,但是他們又沒有能力憋得恰到好處,所以經常還來不及走到衛生間,就釋放出來了,這就是兒童的“不成熟”表現。當然,每個孩子的肛欲期表現程度是不同的,通常情況下,這個時期會維持2個月左右的時間。
像我們成人在工作中,有時候在開會期間,特别着急上廁所卻還能憋住,這個功力,其實就是在1.5~3歲“肛欲期”這個時期形成的。所以在這個年齡,訓練孩子用意志力去控制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斷體驗括約肌的收縮,是孩子性萌芽的開始。
弗洛伊德就曾提出“性發展”理論的5個階段:
第一個時期是0-1.5歲的口欲期:這個時候兒童通過口吮吸母親的乳頭,然後從中獲得一些快感和安全感、愉悅感;
第二個時期是1.5到3歲的肛欲期:兒童對排洩活動充滿興趣,透過對自己大小便的控制來獲得一些成就感;
第三個時期是3到5歲的性器期;
第四個時期是5到11歲的潛伏期;
第五個時期就是12歲以後的生殖器期,我們稱它為青春發育時期。
通過這個理論,我們看到,6歲前的兒童要經曆三個階段的性發展,肛欲期正是孩子性萌芽的第一個高峰期,它的結束,便标志着孩子的“性心理”向着下一個階段一生殖器期邁進了。
所以在肛欲期,寶寶就會有很多跟“性”有關的遊戲,像過家家,懷寶寶、生孩子的遊戲,幼兒園的孩子還會很好奇别人的生殖器長什麼樣子,有時候他們之間還會相互看,還有“婚姻敏感期”,孩子會告訴家長,“他要跟誰誰誰結婚”等等。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感觸,自己的孩子确實出現過這些行為,我們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是不是都認為這是很糟糕的行為?甚至用訓斥的态度,讓孩子覺得自己犯錯誤了。
我認識一個中學生,小時候,在“肛欲期”這個階段,憋大小便,由于父母不懂得,以為她便秘,就給她塞肥皂,屢次三番不見好,甚至還打罵孩子,造成了她讀中學了,還經常尿床。由于這個原因,孩子變得非常自卑,後來就休學了。後來我了解到,那個女孩已經結婚了,但是,婚生活也出現了很大問題,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她沒有辦法信任自己的身體,對任何的親密行為都充滿了恐懼,導緻她的夫妻生活也非常不幸福。
還有的老人帶孩子,定點去強行把屎把尿,覺得不但節省了尿不濕錢,還能讓孩子養成按時大小便的習慣,結果長久下去,孩子的排便系統發育遲緩,有的甚至嚴重到影響他們在學校的生活,他們會遭受同學的議論、嘲笑,甚至在家裡遭到大人的訓斥和責罵,慢慢地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自卑、怯懦、不合群等問題。
看似童年一個“秘密”的發展行為,如果家長不懂得正确引導,帶給孩子的破壞性影響是終生的。所以,在“肛欲期”的時候,我們要給孩子時間,去完成這個過程的發展任務。
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渡過“肛欲期”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肛欲期”呢?我先給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我認識一位老師,在她兒子3歲時,剛上幼兒園不久。有一天她的先生去幼兒園接兒子回家,到幼兒園後兒子對他說:“爸爸,我的褲子濕了。”聽後,這個爸爸就帶兒子到了衛生間,以為他要小便,就站在便池旁等。但兒子卻一動不動,爸爸也沒有多想,以為兒子尿濕了褲子,就将手伸到兒子的褲子裡摸,想看看濕到什麼程度,結果摸了一手的大便。
這個爸爸沒有生氣,反而大笑着對兒子說:“哈哈,你看我摸到什麼了,黃金啊!”笑完,父子倆就高興地回家了。時隔半個月,兒子又故伎重演了一次,先生依然大笑:“我又摸到黃金了呀!”這個爸爸的反應就和前次一樣,對兒子沒有半句責備。
後來朋友回憶起這件事,贊揚他先生的做法很偉大,在10多年前就能夠做到保護孩子的自尊,那聲大笑和摸到黃金的說法讓兒子完全放松,不會因為将大便解在褲子裡而害怕被爸爸責備,更沒有因為肛欲期的尴尬,從此給心理蒙上了自卑的色彩。
作為父母,我們擺正态度是最關鍵的。
首先,我們要接納和尊重孩子在肛欲期的表現,肛欲期是寶寶心理和生理發展必然要經過的一個階段,從内心尊重寶寶的發展,最好不要将寶寶尿濕褲子或者大便在褲子裡作為家人的談資,更不可以當着寶寶的面議論。家庭成員對待寶寶肛欲期表現的态度要一緻,否則會給寶寶帶來焦慮,導緻這個階段的延長。
第二,我們不要打斷寶寶正在進行的憋尿或者憋大便,我們不要将寶寶直接抱進洗手間,或者強行按坐在馬桶上,這樣會破壞寶寶正在進行的體驗。
第三,當寶寶這個時期的大便節律發生改變時,不要當作便秘去治療。這樣會将恐懼和痛苦與寶寶的大便緊緊聯系在一起,由此寶寶會長時間這樣抑制自己解便,最終導緻真正的便秘。
爸爸媽媽也不要因為寶寶大便節律的改變,給寶寶吃中藥、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這不僅不能夠改變寶寶肛欲期的發展進程,反而會讓寶寶感覺自己身體出現了“不健康的征象”,對自己身體産生負面意象,也對大便産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第四,平靜地對待寶寶把屎尿拉到褲子裡。大人要平靜溫和地告訴孩子:寶貝,這不是什麼問題,媽媽給你換上幹淨的褲子。爸爸媽媽不要說無用的廢話,比如“寶貝,記住下次要去衛生間”,寶寶已經知道要去衛生間大小便,但是他目前還無法做到。
這樣的勸告,就會給寶寶帶來壓力,他們很清楚自己應該去廁所小便,但又無法做到,這樣的糾結會讓寶寶感到無助和痛苦,從而使寶寶出現情緒變化。
當然,如果寶寶尿褲子的次數很頻繁,可以給他們用紙尿褲,減少寶寶對自己反複弄髒褲子感受到的壓力。
第五,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大人不要羞辱、恥笑、責罵甚至打罵孩子的拉尿行為。這會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甚至對他成年後的性格都會産生不利的影響。父母也不能對寶寶肛欲期過度忽視,否則會讓他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覺得父母不重視自己了。
最後,當孩子在公共場合下摸生殖器時,父母要給孩子進行溫和地引導。我們要先告訴孩子,這是一個秘密的行為,你可以自己去探索身體,但要回到自己的房間裡,不能讓别人看到;同時,要先把手洗幹淨,不然手上的細菌會讓自己生病;最後,要告訴孩子對待自己的生殖器,以及身體任何一個部位,都要愛惜和溫柔,不要弄傷自己。
孩子的“性發展”就像一個密碼寫入了他的發展程序裡,這個密碼就存在于他的基因當中,不以我們成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是自然規律。
懂得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規律,明白這是孩子性發展的第一階段,我們就能從内心接納和尊重孩子的發展,給到他們積極正面的引導和幫助。
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重點:
1.孩子在1.5-3歲期間會出現憋尿、憋屎的行為,這是他們進入“肛欲期”的标志;
2.“肛欲期”這個時期,訓練孩子用意志力去控制肛門和尿道括約肌的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斷體驗括約肌的收縮,是孩子性萌芽的開始;
3.根據佛洛依德“性發展”理論的5個階段得出,肚欲期是孩子性萌芽的第一個高峰期,父母的态度和引導,會對孩子的成人生活産生重要的影響;
4.家長要從6個方面給到孩子積極正面的引導和幫助,從内心去接納和尊重孩子“肛欲期”的發展規律和需求。
#教育聽我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