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8 14:38:29

專注水産适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1

在魚的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從鰓至尾的點狀細線。可别小看了這條線,它叫側線。側線由聽覺細胞組成,對低頻率的音波極為敏感。在釣魚時,魚鈎、餌團入水後會産生水的壓力波,壓力波的振動會形成一圈圈的水波紋,這時魚的側線就會感覺到這種壓力波。其實,人們的眼睛能看見的水波紋的範圍就是魚的近程音波側線的感受範圍。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2


側線是魚類的第二個聽覺器官,能夠協助耳朵,測出聲源來自何方。側線從魚的頭部開始就有,在頭部分布很廣泛,但并不呈線條狀,到了頭部後面才漸漸形成比較明顯的線條狀,這線條狀從兩個側面的中上部向魚尾延伸,直到尾部。我們的眼睛可以仔細觀察到魚的這種側線。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3

魚體結構


魚的側線器官


魚的側線器官是魚類或水生兩栖動物接受外界水流壓力、低頻振動、溫度變化等刺激的感受裝置。魚的側線器官最發達,一般位于身體兩側,從頭部開始沿着整個身體長軸随着水平肌隔的走向分布,直達尾部呈線狀排列。魚類身體兩側大都有一條或數條形似小窩點演變成為一條管狀的線,稱為側線鱗,每片側線鱗有側線孔,側線具有聽覺和觸覺功能,能感覺水的振動波、水流方向和水壓的變化。側線管或側線管分支所通過的鱗片,為側線鱗。絕大多數硬骨魚都具有側線鱗甲,僅少數硬骨魚和全部軟骨魚側線不通過鱗片,而是直接開口在皮膚,不具側線鱗。側線鱗的數目是魚類分類的根據之一。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4


側線又叫側線感覺器官,或側線系統。側線器官的分布并不局限在魚的軀幹,在魚的頭部也有發達的側線器官,頭部以下是這個系統的次級分枝。眶上枝和眶下枝合并成圍繞眼周的側線;上颌枝與下颌枝分别沿着上颌及下颌行走,背枝穿過顱骨頂端後與其他分枝在耳區會合,後又與軀幹兩側的側線連接。

不同魚類的側線器官在體表的分布情況不同。這是魚類分類的标志之一。側線器官,有利于動物适應水生環境。側線器官是一種“從頭到尾”排列的多個感受裝置,它好像沿着身體長軸安置的一系列多個警報器,利于檢測來自不同方向的刺激,也便于利用不同部位感受器報警的時間差,來測定刺激所處的方位。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5

魚類的感覺器官:側線鱗側線管


魚的側線是指皮膚感覺器官中最高度分化的構造,呈溝狀或管狀,它是魚類和水生兩栖類所特有的感覺器官。側線在頭部分成若幹分支:眶上管、眶下管、鰓蓋舌颌管、橫枕管。魚體兩側一般各有一條,少數魚類每側有2到3條或更多。側線管内充滿粘液,它的感覺器神經丘即浸潤在粘液中。當水流沖擊身體,水的壓力通過側線管上的小孔進入管内,傳遞于粘液,引起粘液流動,并使感覺頂産生搖動,從而把感覺細胞獲得的外來刺激通過感覺神經纖維傳遞到神經中樞。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6

(側線孔)

側線是由管道組成,管道與鱗片連接并通往外界。側線鱗即被側線管道所通過的鱗片。側線鱗列數為側線上的鱗片數,是魚類分類上的重要依據。


側線是魚類特有的感覺器官。它是深藏于皮下的管狀系統結構,與神經系統緊密聯接。有許多小管穿過鱗片與外界相通。這些小孔在體側表面排列成線狀。常見的淡水魚類之側線隻有一條,從頭後部大緻沿體側中線直到尾鳍基部。但尼羅非魚的側線中斷,分上下兩段。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7

魚的腥味及魚腥線與側線管

在民間給魚除腥味的時候,流傳一種說法,說是将魚體兩側的“魚腥線”抽掉,魚就沒腥味了。先不論這“魚腥線”是何物,在我們直觀感覺中,魚腥線是深埋在魚體内部的,其實就是魚體内的側線管。但我們嗅到的氣味似乎是魚的外表散發出來的。據說在抽調“魚腥線”以後,可能腥味依然存在。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8

魚腥線(側線管)位于魚的側線鱗的内部,這兩條側線實際上是魚的感知覺器官,能夠感知水流的變化、聲音的震動以及觸覺,說其能富集外界的氣味物質,是值得商榷的。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9

其實,魚腥味的産生是多種原因引起的:

1、富集藻類植物中的腥味物質,例如土味素及甲基異莰醇這兩種腥味物質,來自于魚腥藻及顫藻。

2、魚肉中的蛋白質、遊離氨基酸在微生物及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産生有刺激性的腥臭味。

3、魚體外表分泌的粘液中含有揮發性的腥味物質。

4、魚體内含有的三甲胺氧化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會産生三甲胺,三甲胺氧化物雖沒有味道,但三甲胺是一種很難聞的腥味物質。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10

魚腥線


側線構造:側線管道系統


側線器官中能感受刺激的裝置叫神經丘,它由一些能感受刺激的、具有纖毛的毛細胞和支持細胞組成,支持細胞把感覺細胞隔開,起着支持和保護作用。感覺細胞,毛細胞基底部分與神經末梢相接。有些魚的感覺細胞上端有突出的嵴頂器,由粘性的膠質囊或被膜構成。感覺細胞的纖毛就被包在其中。不同種魚的神經丘結構不同,支持細胞與感覺細胞數量的比例也不一樣。當流水經過靜息的魚體,或魚開始遊動,都能使嵴頂器發生位移,從而牽動纖毛并将水流所造成的機械壓力變化傳給感覺細胞。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11


(1.鰓2.胸鳍3.腹鳍4.臀鳍5.尾鳍6.背鳍7.側線)


魚的側線器官的結構變異很大,有分散在體表的神經丘、埋植于表皮中的側線管道系統、由皮膚凹陷形成的凹陷器官、壺腹或筒狀器官等結構形式硬骨魚的側線器官多為埋于表皮之内的管道系統以及體表的分散神經丘。有些魚類隻有分散的神經丘,而無管道系統。在身體有密鱗的一些魚類側線管道系統一般包埋在鱗片之下,管道的小垂直分枝穿過鱗片開孔體外。從體表的這些小孔可以辨認側線系統。管腔的底部每隔一定間距即有一個神經丘突出其中。神經丘嵴頂器的末端有時可接觸管壁,隻在兩側留下空隙,可讓管道内的粘液通過。不同魚類神經丘在管内的分布也不同,一般都在兩個開孔之間。


此外,不同部位管道内的神經丘分布也有差别。側線器官的管道内充滿粘性物質水中的壓力變化傳給粘液,後者傳給管内的神經丘,引起其中感覺細胞的興奮。在管道系統内,神經丘之間有大量支持細胞,細胞基部伸插在管道下方的連接繩内,連接繩将神經丘聯系起來。連接繩細胞和感覺細胞、支持細胞都起源于胚原基内一種排列成行的細胞。在側線管道形成時,這類細胞中有一部分位置發生了變更,形成埋藏在管道之下的連接繩。在羅非魚的側線管道之下,連接繩很細,其組織化學特性和神經纖維相似。

魚類側線器官由側線神經支配,後者與第Ⅴ、Ⅶ、Ⅸ及Ⅹ對腦神經關系密切。大部側線神經的中樞端終結在延髓,部分直接投射至小腦。此外,也有發自中樞的離心纖維,這些纖維活動可以在外周調制感受器發生的信息。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12


側線和魚的生态環境的關系


側線管道的形成有利于保護其中的感受器不受強大水流的直接沖擊。最複雜的側線管道系統出現在能夠快速遊動以及生活于激流中的魚類。分散的神經丘則多分布于慢速遊行,或掘穴而居的魚類的體表。例如花鳅遊行緩慢,分散的神經丘完全代替了管道系統。在七鰓鳗的體側也隻有凹陷的感受器排成的行列,而沒有形成管道;感覺細胞都位于凹陷的小孔之内。盲鳗則根本沒有側線。全頭綱的銀鲛隻有敞開的表皮皺折,而沒有封閉的管道。古老的化石魚類已經具有管道系統。可見,側線器官的形成與分化和魚類所處的生态環境有關。但也有人認為側線器官的形成分化是演化的産物。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13


側線功能


側線器官能夠感受水流的刺激以及幹擾水中平靜的信息。利用條件反射證明有些魚類,在離其身軀及頭部 10毫米處,可以鑒别直徑1/4毫米的纖維移動2毫米距離所發生的信息,并能準确地鑒别幹擾信息源。這種水中定位的功能對于捕獲食物具有重要意義。

魚類同樣可以利用側線器官感受水中細微水流,以及其他固體物移動時所造成的局部水流變化。此外,側線器官還是魚類的一種輔助性本體感受器,當魚遊動、肌肉收縮引起身體曲度變化時,會導緻側線器官感受裝置發放傳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沖動,從而進行軀體的活動調控。


此外,側線感受器官還可以感受低頻的聲刺激,有人認為,側線器官是聽覺的輔助器官。側線感受器對于側線管道内液體流動極為敏感,它對于來自不同方向的灌注反應不同。有些纖維由頭部灌流時放電停止,而由尾部灌流時放電增強。灌流的速度達到 2~16毫米/秒之間,即可引起側線感覺神經纖維的電發放,而且具有不易适應的特點。由于側線感覺神經生理特性内耳迷路系統神經元的相近,因而它可能與迷路系統的功能有關。此外,有些魚類能感受0.03~0.05℃的水溫差。但在損毀側線器官之後,則對水溫的敏感程度明顯降低。說明側線器官也有能感受水溫的功能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14

魚類分類依據:側線鱗數

側線鱗的數目是魚類分類的根據之一。常在鱗式中表示出來。魚類的鱗式:側線鱗數,側線上鱗數,側線下鱗數。側線鱗數是指從尾部直達鰓蓋上方,具有孔的鱗片數,或指從鰓蓋後方直達尾部的一條側線鱗的數。側線上鱗數即從側線鱗上方至背鳍前方的斜列鱗片數,或指從背鳍起點斜列到側線鱗的鱗數。側線下鱗數即從側線下方至臂鳍(或腹鳍)前方的斜列鱗片數,或指從臀鳍起點斜列到側線鱗的鱗數。

側線鱗數側線上鱗數目(背鳍起點基部至側線的鱗)和側線下鱗數目(由臀鳍起點基部至側線的鱗)可用鱗式表示。硬骨魚的鱗片通常根據其數目、大小、排列形狀來鑒定魚的種類,記載鱗片數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個帶分數式來表示,稱為鱗式:例如:鲫魚的鱗式為28一30,表示鲫魚的側線鱗為28至30片,側線上鱗為5至6片,側線下鱗為5至7片。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15


土鲫
良種鲫魚與野生鲫魚

土鲫魚是天然水域,也就是在水庫、河溝、堰塘自然繁殖的鲫魚, 土鲫魚和日本白鲫都是二倍體類鲫魚,土鲫魚成長過程很慢,土鲫魚從幼苗長到150克(3兩)體重大約需要三年時間。在不同的水域裡大多呈青灰色,也有的呈金黃色,其魚鱗在同等基礎上較良種飼養鲫魚要小些,其體形也長條些。

鲫魚,現實中常有土鲫(即"鲫魚")良種鲫魚的區分,很多人隻從體形或肉質來區分是不妥當的。現時有人為了迎合"土貨"消費觀念而專養土鲫,但真正的土鲫長勢特别慢也有人誤把因缺食欠喂、形體瘦弱、長勢變慢的良種鲫魚當成"土"鲫,其實,如果養殖土鲫用飼料喂養也就不"土"了,如果用所謂的"白水"喂養或飼料欠缺養殖的良種鲫魚(比如方正銀鲫、彭澤鲫等),其實質上也是"土"鲫魚了,但長勢比土鲫快得多,這一點希望養魚人們慎重思考。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16

鲫魚的"野生"與否取決于它的食物和環境,并不是在乎品種。仿生态養殖的良種鲫魚,即模仿野生環境,不投喂人工飼料等等,這類鲫魚其實跟野生鲫魚是沒什麼區别的。如果把良種鲫魚放之于野外湖河,這也等同于土鲫了,因為食物沒有人工養殖充足,加之需要時刻提防天敵的捕食,使得它們時刻都要保持高度警惕,需要不停的遊走以保證自身的安全和食物的充足;在這樣環境下的鲫魚生長當然緩慢了,這就是良種鲫魚也"土"了,肉質、口感等指标其本質上與所謂的土鲫無異。


野生環境生長的鲫魚,随環境變化而調整自身的野性本能,有點類似于變色龍。所以有些鲫魚銀白雪亮,有些則是遍體金黃。野生鲫魚最大的特點是身形比較修長,背部隆起,鱗片非常鮮亮,這些特點與野生環境的食物和水質水域情況等因素息息相關。不過,現在很多湖河水裡都有人工培育品種的鲫魚繁衍生長,也可以算"野生"鲫魚了,也變成了所謂的"土鲫"了。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17


側線鱗數與鲫魚的分類


當然,辨别鲫魚是土鲫還是良種鲫魚最靠譜的辦法,還是數一數鲫魚的側線鱗最為準确。良種鲫魚的側線鱗必須在29片鱗甲以上,最多者為35片鱗甲(也有說鲫魚最多的側線鱗達37片)。如果是28片或低于28片鱗甲則為土鲫魚或劣質鲫魚。總之,鲫魚的側線鱗和側線上下鱗的甲片數目越多越好

(劉文俊 2019-05-25)

魚類各鳍的功能如何(魚類的感覺器官)18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内容敬請關注@漁人劉文俊。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留言或評論分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